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亡命之徒的可怕吗 亡命之徒

火烧 2021-07-07 10:02:11 1068
亡命之徒 【成语名字】亡命之徒 gt 【汉语拼音】wá g mì g zhī tú gt 【成语解释】 gt 本指脱离名籍而逃亡在外的人。语本《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张耳》。后亦用“亡命之徒”比
亡命之徒的可怕吗 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  

【成语名字】亡命之徒>【汉语拼音】wáng mìng zhī tú>【成语解释】> 本指脱离名籍而逃亡在外的人。语本《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张耳》。后亦用“亡命之徒”比喻不顾性命作奸犯科的人。>【成语典故】> 《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张耳》>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成语注解】> 1、 张耳:?~公元前202,战国末大梁人。为魏信陵君食客,亦曾为外黄令。与陈余为刎颈交。后随陈涉起兵抗秦。> 2、 大梁:地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为战国时魏都。> 3、 魏公子毋忌:魏毋忌,亦作魏无忌(?~公元前243),战国时魏昭王的幼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天性仁厚,好养士,有贤名,曾用侯嬴计,却秦救赵;秦伐魏时,率领五国兵归救魏,大破秦兵,声名威振天下。后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于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魏安厘王封其地在信陵,故亦称为“信陵君”。> 4、 客:寄食贵族豪门的人。> 5、 亡命:亡,亡失;命,名也。《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命,即名也。“亡命”即亡失其名。何以故?为逃亡也。故云改变姓名而逃亡。> 6、 游:同“游”,遨游。> 7、 外黄:地名。地属陈留,汉置外黄县。>【成语出处】> 1、《周书.卷三七.郭彦列传》:“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2、《旧唐书.卷一四二.李宝臣列传》:“宝臣以七州自给,军用殷积,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仗,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娅,互为表里,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 3、《旧五代史.卷一一四.周书.世宗本纪一》:“诏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 4、《水浒传.第六三回》:“倘若这亡命之徒,引兵到来,朝廷救兵不迭,那时悔之晚矣!若论小官愚意,且姑存此二人性命。”> 5、《三侠五义.第七二回》:“你老人家自己想想,这一群人都不成了亡命之徒了么?”> 6、《胡涂世界.卷九》:“这些亡命之徒,听说颇有点火器。此次带兵前去,若不带点防备,万一那边当真开了鎗,这边便成了徒手抵御了。”>【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不顾性命作奸犯科的人。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作恶暴徒”的表述上。>【亡命之徒造句】    > 1、你是不要命了吗?怎么会跟那批亡命之徒往来呢?> 2、这批亡命之徒坏事干尽,附近的居民都对他们深恶痛绝。> 3、他的手下都是一群亡命之徒,专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4、这些亡命之徒的手段十分凶狠,想和他们打交道可千万不能大意。> 辨识>【近义词】:不法之徒>【亡命之徒的】> “亡命”,改变姓名而逃亡。据《史记》记载,魏大梁人张耳年少时当过信陵君的食客,后来改变姓名,逃亡到外黄。受到外黄富人的看重,将新寡的女儿嫁他,并给了他一笔丰厚的钱,他因此得以结交各路好友,最后当上魏国的外黄令,贤能的名声远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语形,见于《周书.卷三七.郭彦列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意思是郭彦主张让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来的人,都要分担赋税和徭役的工作。后来“亡命之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意义慢慢转变为比喻不顾性命作奸犯科的人。今人所用,多为后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