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中国成立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新中國成立時,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工程,究竟是什麼?

火烧 2021-07-15 04:23:58 1045
新中國成立時,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工程,究竟是什麼? 現如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規定的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在中國都能找到。也就是
新中国成立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新中國成立時,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工程,究竟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時,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工程,究竟是什麼?  

現如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規定的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在中國都能找到。也就是說,雖然中國的工業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是,中國卻是全世界工業種類最為完整的國家,中國可以以一己之力,製造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
而這樣令人自豪的工業基礎是在何時打下的呢?正是在新中國剛成立的20餘年間,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蘇聯援助的156工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布成立,然而,新中國的建立並不意味著中國人民從此高枕無憂,推翻三座大山之後,擺在新中國面前的是更為艱巨的建設任務,正所謂打天下易,治天下難,當時新中國的建立者們面對的,是怎樣的局面呢?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就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曾經領先世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徹底跌入了深淵。在1949年中國剛剛解放之時,留給新中國的幾乎是一片廢墟。
從未停止過的軍閥混戰,讓清朝積累下的一點點工業基礎幾乎損失殆盡,而即便是剩下的那麼點精華,也大多被常凱申帶往了台灣。當時,中國大陸上科研機構只有三四個,能被稱之為科學技術人員的不過5萬餘人,而這其中,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居然只有600多。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之薄弱,科技水平之差,相較與西方國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時,比中國更差的國家,大概也只有處於原始狀態的非洲了。
用毛主席的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面對這種局面,新中國一邊收拾舊山河,對於國內的各種土匪進行徹底清剿,另一方面,開始了艱難的建設歷程。
學習蘇聯
然而,經曆數十年戰爭的中國幾乎一窮二白,即沒有先進的技術和工業設備,也沒有操縱技術和設備的人才。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到1952年時,中國的工業依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52年時,中國的工業產量、產品種類數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例如,最為重要的重工業方面,重工業產值由1949年的37億翻了數倍,達到了122億,在經濟中的比重也從26.4%上漲到了35.5%。可以說,正是新中國成立的三年的恢復和建設,使得中國初步具備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能力。
而且,必須要指出的是,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雖然中蘇雙方簽訂了同盟條約,但是,蘇聯並沒有立刻展開對中國的實質性幫助。蘇聯啟動對中國的大規模援助,其實是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的參戰,才最終改變了斯大林的態度。
可以說,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浴血奮戰和震驚世界的戰績,才最終扭轉了蘇聯的態度,也最終奠定了蘇聯援華的156工程的基礎。
通過制定國民經濟中長期計劃,從而發展國民經濟,是蘇聯人最先發明的,蘇聯的多個5年計劃,也使得蘇聯從相對落後的歐洲國家變成了當時的歐洲工業第一。也正是蘇聯的5年計劃,使得蘇聯有了打贏蘇德戰場上的工業基礎。
也因此,蘇聯5年計劃的巨大成功,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紛紛學習,並使之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模式。新中國早在1951年初就開始編製第1個5年計劃,1954年時正式定稿。
在蘇聯的幫助之下,蘇聯以156工程為核心,幫助中國建設了一大批現代化大型工業企業,156工程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1次大規模、成系統的技術引進。雖然這項工程並未完全建成,但是,它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可以說,沒有156工程,中國的工業化要推遲不少年。
那麼,什麼是156工程呢?
新中國成立之時,新中國的建立者們雖然對於建設祖國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經驗和相關的知識,新中國對於當時的計劃和任務都不太清楚。正是靠著蘇聯近乎於手把手的教,才使得第1個5年計劃正式確立。
而且156個工業項目也並非一蹴而就,它是分為5次商定的,第1次也就是1950年,商定了50項援助項目,第2次則增加到了91項,第3次1954年再次增加15項,到1955年時,則5次商定確定了174個項目。
而且,174個項目也並非最終的定稿,這些項目有的合併,有的取消,有的被推遲建設,有的項目則一分為幾,因此,最後確定的是154個項目。但是,因為最先公布的156項,所以,這個計劃仍被稱為156工程。
由於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再加上朝鮮戰爭如火如荼,美國的兵鋒幾乎直接抵達了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的家門口。因此,新中國最先想發展的是煤炭、電力等能源企業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國防軍工。
當時,與蘇聯達成的50個企業分別為:9個黑色與有色金屬冶煉企業,1個露天礦,9個礦井,13個機械製造廠,4個化工廠,一個汽車廠,11個電站和兩個輕工企業。
當然,在執行過程中有一個項目被撤銷,兩個項目被合併,實際建設的項目是47個。當時,這47項,除了少數項目分布在西安、鄭州、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山西等地之外,其中的大部分,也就是36個項目都安排在東北。
1952年8月,隨著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經過艱苦的談判,第2年,中蘇雙方終於達成了《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以及兩個協定議定書。
該項目明確的規定了,中國將獲得蘇聯政府援助的91個企業。這91個企業,包括兩個鋼鐵廠,8個有色冶金廠,8個礦井,1個煤炭聯合廠,3個洗煤廠,1個石油煉油廠,32個機械製造廠。
第3批項目則是在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上台時確定的,1954年時,赫魯曉夫雖然已經上台,但是,他仍與馬林科夫斗得如火如荼,因此,為了得到中國的支持,赫魯曉夫在訪華時決定積極推動對於中國的經濟援助。
在這種背景之下,蘇聯援華的項目再次增加了15個,並擴大原定的141個項目的供應範圍,到此,與蘇聯簽訂的援華項目達到了156項之多,這個數字也正是156工程的來源。
當然,這個項目並非最終版本,在其後,又新增了軍事、造船等多個項目,最終,雙方協定的建設項目高達174項。當然,這174項並未全部實施,關於實際建設項目並沒有確切的定論,通常而言,認為實施的為150項左右。
而且,最為難得的是,這種援建並非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雖然這些東西並非免費,都是中國以等值的農副產品和戰略物資償還,當然也包括貸款,但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大規模向中國派駐專家團,幾乎以手把手的方式幫助中國建設工業。
據統計,先後來華的蘇聯專家,約有3000多人。正是這些專家的幫助,為新中國培育了大批擁有合格技術的科技工業人才,使得中國的人才基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並最終為中國工業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雖然蘇聯對華的援助極為重要,也奠定了中國工業的基礎,但是,我們也並不需要因此就將蘇聯視為「活雷鋒」。因為,一方面中國的所有被援助項目都是花了錢的,而且,蘇聯的援助還建立在抗美援朝血戰基礎之上。
另一方面,蘇聯當然不是無私援助。除了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先天立場之外,也與蘇聯試圖建立以蘇聯為首的霸權陣營有直接關係。
蘇聯對於中國的援助也並非單一現象,事實上,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二大國家,中國獲得的蘇聯援助既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優惠的。
50年代時,位於歐洲的民主德國和波蘭獲得的蘇聯援助就遠比中國多,即便是小小的朝鮮、蒙古國和保加利亞,獲得的蘇聯援助也與中國差不多。所以,蘇聯對華的援建不是單單針對中國,當時蘇聯的援助幾乎針對所有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國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無論如何,156工程對於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工業建設都是極為重要的,它的重要性無論如何看重都不為過。可以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之下,中國獲得了蘇聯近乎手把手的援助,並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基礎,這也為如今中國的崛起埋下了最有力的伏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