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2018年四川会考历史 2016年高二历史会考小抄

火烧 2021-07-20 08:22:13 1091
2016年高二历史会考小抄 1.高中历史会考重点总结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

2016年高二历史会考小抄  

1.高中历史会考重点总结

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

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点的背。

记得当时背中国近现代史,看一个小节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由此可见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开始。

这一遍的复习比起第一次无太多变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时先把一个整章快速浏览一遍,有个整体印象,再细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接触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因而决心要将知识整理成体系。

第四遍,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也是着眼于线索的整理记忆即纵向整理,理清各围历史发展脉胳,各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各国情况之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又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之异同等等,这是横向整理。

这样厚厚的几本历史书就被穿连成了一个有经有纬的网络。在整理中,为节省时间,并不写下全部内容,只写出主要框架、思路、要点。

复习时就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还可锻炼几种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多的分数,答题要答出要点、提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罗列;分析判断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种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学期中期,这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头脑中的印象,主要过程是:按块复习,有时包括几章的内容。

先背标题,从章列节到黑体字,再往每个标题下填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是否能记清标题,看是否能记住标题下的要点和大致内容。最后一遍,是临高考前,主要将课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阙补漏,是属于收尾工作了。

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平均两个月,将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一遍复习结束就着手计划下次的复划。而在两个月内,由于要与遗忘作斗争,往往是背了的东西隔几天再温习一遍。

这样的历史复习就是经历从点到块到面,然后又删其旁枝,留下一个主干分明的网络。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2.2016高二统考的历史 地理卷子 急需啊 亲们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3.高二第一次会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

4.高二历史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世界史下册: 填空、单选题 : 1、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为巩固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国内的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4、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是国际联盟(1920年初、日内瓦);二战后,成立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联合国(1945、10、纽约) 5、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意大利(1922年秋、墨索里尼担任总理);二战中,最早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意大利(1943年9月) 7、德国20年代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9、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0、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广田弘毅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1、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

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2、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军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018年四川会考历史 2016年高二历史会考小抄

13、促使二战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太平洋战争爆发。 14、二战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的转折点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1943年春) 15、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是雅尔塔体系。

16、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7、20世纪50-70年代,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是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新加坡、韩国。

18、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 19、标志第三世界崛起的重大事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东欧剧变(1989年起)、苏联解体(1991年)。 21、苏联解体的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的 区域集团化 和 全球一体化 趋势迅速增强。 列举题 : 1、列举一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四件大事:①中国的“五四运动”;②朝鲜“三一”运动;③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2、列举为摆脱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日、德、采取的措施:美:罗斯福新政;日、德:走法西斯道路(建立法西斯专政) 3、列举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的三位共产党领导人: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库恩•贝拉 4、列举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三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5、列举二战中的三个转折点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二战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6、列举日德在二战中发动的三个突袭战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7、列举二战中的四大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北非战场;欧洲战场(或把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合称亚太战场) 8、列举世界反法斯西战争中的四个重要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决定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9、列举二战后亚洲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10、列举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三大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北约组织的建立(1949) 11、列举二战后美国侵略亚洲的三件史实:干涉中国内战;侵略朝鲜(1950—1953),侵略越南(1961—1973) 12、列举东欧变革中的三件大事: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3、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和三大标志: 时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

5.高二会考历史复习方法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进行扎实准备.

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平时学得努力、扎实,复习也切实有效的同学,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但也应该给这些同学打预防针,如果不认真投入复习,沾沾自喜,企图吃老本,恐怕也难免会大意失荆州悔之莫及.而针对基础不太牢固,学习困难较大的同学,则要防止其在复习时丧失信心,不战自败,得不偿失.对这部分同学更应该在精神上、心理上鼓励他们.更要杜绝他们把希望寄托临考前得到一、二份有料试卷的现象.向这部分同学多强调,只要认真对待,奋力拼搏,有计划地完成课文复习,仍然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会考复习中,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每个内容的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关于考什么内容.《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科纲要》(以下简称考纲)已作了非常明确的说明.高中会考是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在正常情况下都可达到合格水平.考纲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以及目标、要求,并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识记、理解、应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识记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文物、文献等等,把纲要列出的知识要点,记得越多,会考中小题的失分就会减少.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正确简述或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它主要用于应试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应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对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初步分析、归纳、综合,以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例会考题: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点?又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分别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此类问答题就包含着对理解和应用的要求.考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去熟悉考纲,明确复习要求.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要他们化较多的精力,达到较高的程度;而对于要求较低的内容,则只需化较少的精力,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全面复习,把握重点知识.

在让学生明确考试内容和掌握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导学生对考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第一轮:全面铺开,注重基础,理清线索,揭示规律或时代特征,梳理考点,辅之单元检测及复习方法介绍.第二轮:分类串线,强化能力,揭示规律,进行检测.第三轮:回扣教材,查漏补缺,过重点关,以指导学生自学及系统全面,有所侧重地复习教材为主,辅之以模拟检测、评讲及应试心理方法的训练,达到全面掌握考纲所规定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强化训练.

由于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故训练应突出重点,选择典型,强化精练.在复习中,只有教师讲,没有学生练是不可取的;但以练来代替复习指导,大搞题海战术,也坚决反对.根据每年会考题分值的情况,故训练的重点可放在列举题和问答题上.练的着眼点是学会审题,学会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积累解题经验。

6.高中历史会考重点总结

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点的背。记得当时背中国近现代史,看一个小节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由此可见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开始。这一遍的复习比起第一次无太多变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时先把一个整章快速浏览一遍,有个整体印象,再细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接触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因而决心要将知识整理成体系。第四遍,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也是着眼于线索的整理记忆即纵向整理,理清各围历史发展脉胳,各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各国情况之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又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之异同等等,这是横向整理。这样厚厚的几本历史书就被穿连成了一个有经有纬的网络。

在整理中,为节省时间,并不写下全部内容,只写出主要框架、思路、要点。复习时就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还可锻炼几种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多的分数,答题要答出要点、提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罗列;分析判断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种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学期中期,这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头脑中的印象,主要过程是:按块复习,有时包括几章的内容。先背标题,从章列节到黑体字,再往每个标题下填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是否能记清标题,看是否能记住标题下的要点和大致内容。最后一遍,是临高考前,主要将课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阙补漏,是属于收尾工作了。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平均两个月,将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一遍复习结束就着手计划下次的复划。而在两个月内,由于要与遗忘作斗争,往往是背了的东西隔几天再温习一遍。这样的历史复习就是经历从点到块到面,然后又删其旁枝,留下一个主干分明的网络。

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7.高二理科生历史地理会考所有知识点总结文档

1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2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

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4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5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6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