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搜索历史 历史麻辣

火烧 2022-03-09 16:00:19 1103
历史麻辣 一、辣条历史文化辣条,又名辣片,麻辣条,辣椒条,辣子条,豆腐皮,麻辣。主要原料为面粉,加入水,盐,糖,天然色素等和面,经过膨化机高温挤压膨化,再加油,辣椒,麻椒等调味料,按GB2760标准加

历史麻辣  

一、辣条历史文化

辣条,又名辣片,麻辣条,辣椒条,辣子条,豆腐皮,麻辣。主要原料为面粉,加入水,盐,糖,天然色素等和面,经过膨化机高温挤压膨化,再加油,辣椒,麻椒等调味料,按GB2760标准加入防腐剂等添加剂制成的面制品。

辣条诞生时间很早,辣条最早出现在80后的记忆中。辣条出现之后很长时间,包括卫生,生产许可证等很多都会让人产生怀疑,确实如此,以前的辣条都会存在那样这样的问题,没有生产许可。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卫生问题,辣条里会放很多添加剂、防腐剂。而且辣条的生产环境脏乱,不干净。曾多次被媒体爆出问题,加之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辣条大量销售于城乡结合部、县城、农村地区。在城市也有零星分布,大多会在小学门外由小商贩及小商店销售。但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辣条生产环境也逐渐好转,由原来的问题食品(如没生产许可、卫生不合格等等)转变为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的零食。虽然辣条生产情况整体好转,但卫生等问题依然存在。辣条属于辛辣食品,建议适量食用,并应选择大品牌进行购买。

二、川菜的历史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

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

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烹饪业的进步和发展,使蜀中的专业食店、酒肆增多。“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则是进步和变化的佐证。

这时专业烹饪人员增多,烹饪技术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聚居于城市的达官显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来越讲究吃喝享受。

他们对菜的式样、口味要求更高,对川菜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川菜特别重视鱼和肉的烹制。

曹操在《四时食制》中,特别记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犍为。”还提到“蒸鲇”,可见当时已有清蒸鲶鱼的菜式。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对1500多年前川菜的烹饪技艺和宴席盛况描绘为“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 唐代诗仙、诗圣都和川菜有不解之缘。诗仙李白幼年随父迁居锦州隆昌,即现在的四川江油青莲乡,直至25岁才离川。

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厨师宰鸭后,将鸭放入盛器内,加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大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

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轻时食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

皇帝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诗圣杜甫长期居住四川草堂,在他《观打鱼歌》中唱出了关于“太白鸭”的赞美诗歌。

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无独有偶,宋代也有两位大文学家、词人同川菜有千丝万缕的情思,那就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陆游。

苏轼从小受川菜习惯的影响,20岁时随父亲和弟弟到京城应试。 冬天的开封天寒地冻,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靠收藏的一些蔬菜度日。

但苏轼的诗歌中,写以蔬菜入馔的特别多,如“秋来霜露满冬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白菘类羔羊,冒土出熊掌”。这些事实上是写诗人对川菜的怀念,真不愧为著名的美食家。

不但撰写了脍灸人口的《老饕赋》,还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和玉糁羹等佳肴,为川菜作出可贵的贡献。享年85岁的陆放翁在为官从政与爱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高寿应当是受益于豁达的气度和合理的饮食。

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奉皇命在46岁时人蜀,54岁出川。其间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虽“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

尤其是四川的饮食使他难忘从唐宋两代文豪遗篇中可见在此期间川菜的风味。 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

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四川罗江著名文人李调元在其《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地搜集了川菜的38种烹调方法,如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焖、炖、摊、煨、烩、淖、烤、烘、粘、氽、糟、醉、冲等,以及冷菜类的拌、卤、熏、腌、腊、冻、酱等。

不论官府菜,还是市肆菜,都有许多名菜。清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家小饭店,面带麻粒的陈姓女店主用嫩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烹制的佳肴麻辣、鲜香,十分受人欢迎,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后来饭店也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贵州籍的咸丰进士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因镇守边关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很喜欢吃用花生和嫩鸡??。

晚清以来,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类菜肴组成完整的风味体系。

其风味则是清。

三、麻辣鸡的历史

宁强与四川毗邻,口味上喜食麻辣。

王婆便琢磨做些麻辣鸡来卖。开始,味道也不怎样,王婆就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时时征求顾客意见,并不断改进。

在火候上,在调味上,反复实践、钻研、总结,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麻辣鸡制作工艺。到了上世纪60年代,王婆麻辣鸡的名声开始在县内渐渐传播开来。

据王婆的儿子王柏寿(1946——)回忆,小时候,家里就在卖麻辣鸡。母亲做,父亲卖。

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就提一只竹篮,里面放一个大盘子,盘子里盛着刚拌好的麻辣鸡。父亲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挎着竹篮,走街窜巷,沿途叫卖。

也到一些小酒馆去卖,比如宁一中路口的小酒馆,水观楼的小酒馆,喝酒的人喜欢用麻辣鸡下酒。两根鸡爪子,几截鸡肠子,都能下一顿酒呢。

每当父亲出去卖麻辣鸡时,我便跟在父亲的身后,提着马灯,听父亲边走边吆喝,看那些大人、小孩从家中跑出来争着买我们家的麻辣鸡。有的接过就吃,有的拿回家才享用。

尤其是小孩子,性急得不得了,抓在手里就开吃,弄得嘴巴周围甚至脸颊上也糊满了红油,麻的嘴唇“突突”直跳,辣的口中“唏唏唏”的,涎水长淌,仍一个劲地嚷着“还要,还要!”我上中学后,喜欢做木工活,就自己设计制做了一个手推车,有装钱的小抽屉。最上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放盘子的平面,左上角还有放马灯(又叫罩子灯)的地方。

母亲很喜欢,有了这个小推车,就可以省不少力气,顾客不用弯腰,看起来也比较漂亮。随着王婆麻辣鸡名声的不断扩大,喜欢的人愈来愈多。

县城里有七八户人家也学王婆做起了麻辣鸡生意,解决了一批人的温饱问题。不过,王婆自有一批老主顾,他们认准了王婆麻辣鸡的那个特殊味儿,其他谁家的也不要。

听说有个司机,让别人帮忙买了一些王婆麻辣鸡,准备带回家去,拿到后总不放心,半道上又跑回王家询问,确认是在这儿买的才放心地走了。有个小孩贼精,吃惯了王家的,再也不吃别人家的。

有一次,王婆的麻辣鸡卖完了,大人就给他买了一点别家的,哄说就是王家的。可小孩才吃一口,“呸”的一声就吐了,说大人骗他,哭着闹着非要王婆的麻辣鸡。

有的人买麻辣鸡不看东西只看人,只要王婆坐在那里,就毫不犹豫地去买,若是王婆的家人坐在那里,就产生疑问,打听一下这是不是王家的?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决定购买。王婆有3个孩子,两女一男。

大女儿远嫁西安,小女儿在本县工作。儿子上了铁路运输学校后,分配在铁路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由于耳濡目染,王婆的两个孩子都学会了做麻辣鸡的手艺。尤其是小女儿王际英,哥哥外出上学以后,她就一度成为妈妈的得力助手。

1969年,王家迎来了一个新媳妇。这是王婆的儿子王柏寿的妻子。

巧的是,她也姓王,名素云,生于1949年,初中文化,娘家也是高寨子的。王素云嫁到王家后,就跟婆婆学做麻辣鸡。

那时,婆婆已经很有些名气了。摊子虽然摆在家门口,但王素云却很少在摊前露面,一则是她害羞不好意思做生意,二则是顾客只认王婆这个活招牌。

王素云成年累月在厨房辛勤劳作,得到婆婆的口传心授,慢慢掌握了麻辣鸡制作的全套技术。从选购原料到杀、洗、煮、切以及调汁、拌和等一系列工序,无一不精。

后来,婆婆因为年事已高,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干活不大方便了,王素云就独当一面,这时她才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麻辣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从一块两块地买,到半只鸡一只鸡地买。有的顾客还要现场看他们操作。

于是,王素云就购买了冰柜、电风扇、真空包装机等一些现代化设备,按照顾客的需求,为他们选取大小合适的鸡,然后当着顾客的面,手起刀落,两三分钟剁完一只鸡,又极快地调好料汁,拌好,装好,递与顾客。她让每一位买麻辣鸡的人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2007年5月11日,是个星期五,下午3点多钟,我前往位于宁强县城羌州路的王家麻辣鸡店“暗访”。远远望见“王家麻辣鸡”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

进得店去,窗明几净,买鸡的男女络绎不绝。操作间里,一个高个子、干净整齐、手脚麻利的中年妇女正在忙活。

每来一个买鸡的人,她都热情地询问人家要多大的?是要乌肉皮的还是白肉皮的?是现在吃呢还是带走的?当她从冰柜中取出煮好的整鸡,放在一个菜墩上,先一刀纵剖为二,再去头,去翅,去腿,三五两下,就把一只鸡剁好了,那刀法娴熟精到,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刀技表演。她将剁好的鸡块放在一个专用盆子里,浇上调好的料汁,拌合拌合,就成了。

这时,有忍不住的顾客伸手便到盆里抓起一块放进了口中。这位能干的女主人就是王素云。

当她转身含笑问我要什么样的鸡时,我才道出了我是要“渔”的,不是要“鱼”的。这样我的“暗访”也就变成了“明察”。

王素云性情直爽,对麻辣鸡的制作工艺毫不保守。不仅当场给我示范,还领我看了她们的操作间。

哪是煮鸡的大锅,哪是晾鸡的家什,煮时用什么调料,拌时浇什么料汁,一一道来,还边说边让我品尝、感受。我“偷”此艺并非为了做生意,而是想搞明白为什么王家的麻辣鸡如此有魅力?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原来,王婆创制的这个麻。

四、川菜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概括地说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

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

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

“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

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

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川菜的烹饪方法 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

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独创的。

如四川独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

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

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川菜的特产原料 四川既然称"天府之国",烹饪原料当然是多而广的。56万平方公里境内,沃野千里,江河纵横,物产富庶。

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蕹(Weng),堪称四季常青,淡水鱼有很多佳品,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以四川产的为珍。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宜宾、万县、涪陵、达川等地出产的香菇,四川多数地方都产的魔芋,均为佼佼者。

就连石耳、地耳、绿菜、侧耳根、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药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

四川人饮食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量的调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等,都是品质优异者。

与烹饪和筵宴有密切关系的川茶川酒,其优质品种亦为举世公认。 川菜里的“麻婆豆腐”是最为脍炙人口的。

它的创始人是陈麻婆,发源地在成都北门外的万福桥头。这位陈氏老妇脸上有一些麻子,时人借此名之。

她所做的豆腐,选料精细,讲究搭配,能达到嫩、滑、麻、香、辣的效果,所以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一次笔者与川菜的老师傅聊到此菜时,得知炮制此豆腐时,挂芡也要三次,才可达到上佳的效果。

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邦(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邦(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资川帮(以资中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个县份,包括威远、仁寿、井研、富顺)。地区不同,川菜的风味不行色也略有差民。

川菜位居全国八大菜系之首,菜品名目繁多,据统计约有4000余种,其中名菜有200多种。川菜历来按地区划帮,长期以来形成五个主要流派,即重庆帮、成都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

成都帮的特点是荤素并用,即在鱼翅席类的高级筵席内,必配有一素菜,另有一样带麻辣味的。成都帮注重色、香、味,调料专用郫县豆瓣、德阳酱油、保宁醋等,辅料以青、红、绿色蔬菜相衬,极具美感。

老字号“正兴园”、“荣乐园”所制名菜金钱鸡塔、红烧雪猪、竹荪肝羔汤、开水白菜等闻名遐迩。著名川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樟茶鸭子、坛子肉等都来源于成都。

大河指长江,大河帮的包括乐山、宜宾、泸县、合江、江津一带,以家常味见长,煎、炒、蒸、烧俱有。发明的菜品有眉山东坡肘子,乐山白砍鸡、姜醋鸡、棒棒鸡,宜宾冬瓜盅,泸。

五、四川麻辣牛肉干的历史典故

·取1.5-2lb London Broil 牛肉并切成约1x1x5cm3的条.

·将牛肉放入炒锅内并加入适量盐,姜片,大蒜,八角,干辣椒,花椒, 胡椒等,加热炒出水并煮熬5分钟.用筛子把水过掉, 然后把锅洗干净.

·将适量食油(不要加得太多, 约150ml)到入锅内并加入牛肉炸, 直到牛肉略黄,注意不要炸焦.

·加入适量酱油,辣椒面,花椒面,白糖, 白芝麻(预先用微波炉加热40秒)并加入少量酒(如”五粮液”, ”竹叶青”等)后即可关火.

·加入适量葱末和少量味精即可食用。

陈松如编著的《正宗川菜160种》(金盾出版社)中四川麻辣牛肉丝的做法:

·牛肉去筋,切成500克左右的块, 放在清水锅里烧开,打尽浮沫,加些拍破的姜和葱段,花椒,微火煮断生捞出,牛肉块放凉后切成丝。

·锅里放油至六层热,牛肉丝放入油中炸干水分,炸好后捞出,如果牛肉多可以分几次炸。

·把锅里的油倒出,放少许油,加入姜末,辣椒粉炒出香味,然后倒入炸好的牛肉丝, 加水没过牛肉丝,加酱油、盐,糖、料酒,烧开后移至微火慢煨,一直把水都煮干,要勤翻锅,尤其在汁快要收干时,要不停地翻铲。

·汤汁浓时加味精,红油,香油,调匀,把牛肉丝装盘撒上熟芝麻, 花椒面,扮匀,放凉即可。

六、麻辣香锅的历史几出处

麻 辣香锅缘自于重庆缙云山土家风味。

当地人平时喜欢把一大锅菜一起用各种调味料炒来吃。有客人时,便会在平常吃的大锅炒菜中加入肉、海鲜等贵重的食物。 近年来,一些川菜师傅在香辣与干锅菜的基础上对这种麻辣香锅进行了整理与开发,使麻辣香锅适宜餐厅经营与操作:原料上,扩展到了海鲜水产、家禽家畜、时鲜蔬菜单品多达数百种之多;味型上,融合重庆火锅、川式干锅、香辣菜系特点,突出了麻、辣、干、香的特点;辣味上,进一步细化,采用5-7级的分级方式,点点辣、微辣、中辣、重辣、特辣,因人而异;功效上,在中药辛香原料的独特配伍中加进了清热除湿等功效的中药材,具备了不伤胃、不上火、去湿热等特殊的药膳功能。因此,麻辣香锅在夏季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做法A:

原料预备: 主料:玉米、青笋、腐竹、鲜香菇、大闸蟹、(不一定是阳澄湖的只要是干净的湖长的都不赖)青虾、莲藕、只要是吃火锅能涮的东西理论上都是可以招呼的。

辅料:灯笼椒、火锅底料、葱、姜、蒜、花椒、豆蔻、香叶、小茴香、食用油、鸡汤

1、将主料洗净,青笋切条、腐竹温水泡开切段、莲藕我小米可是切得跟花一样的片、玉米切段(没得罪李宇春吧)鲜香菇上切花,都处理好后备用。

2、预备一口大玻璃锅,将预备吃的原料洗净按照耐熟的程度从下向上码放,我一般按照蘑菇、玉米、青笋、腐竹、鲜香菇、莲藕片、大闸蟹、大个的虾、的次序由下向上码放。

3、另找一口炒菜锅放入适量食用油将花椒、葱段、姜片、蒜头放入爆香,放入火锅底料炒至散开即可。

4、大锅上大火,放入鸡汤料,将爆香的火锅底料浇在码放好原料上。假如锅内有残渣可以加少许清水涮洗并倒入大锅中,别浪费啊。

5、再加入食用油将灯笼椒单独爆香后倒入大锅中。大锅加盖煮沸。

6、大锅汤汁烧开后一分钟后即可关火,此锅保温很好焖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最好选用玻璃锅,没有污染还可以看得见里面的食材爽啊!

做法B:

材料:午餐肉,香菇,金针菇(菌类的东东多找一些),腐竹,喜欢吃肉类的还可以找一些例如鸡翅之类的东东 麻椒,辣椒,豆瓣酱(这个是什么牌的我给忘记了),植物油(多放),盐,味精,葱,姜,香菜。

先把蔬菜抄一遍,六七分熟就可以了,调味品放入小碗中(麻椒,辣椒,豆瓣酱,葱,姜)扮一扮。

油不要太热,放入调味品,炒一会儿,在把你准备的肉类和蔬菜类的东东放入(蔬菜类的东东水份大,要把水控一控),加一些盐和味精,出锅前放入香菜即可。

此菜的做法,跟据个人的口味,喜欢吃麻辣的人可多放一些麻椒(麻椒最好选用新鲜的不过会很不好买),辣椒(四川的会辣一点,辣椒的选用非常关健,此菜不仅是麻辣,而且还很香,香味就要从辣椒身上提取,所以选用上好的辣椒很重要)。做法也可用火锅底料来炒,但建意不要用,还是自己用酱配出来的好一点

七、急求麻辣鸭脖的历史以及介绍

鸭脖,为湖北武汉特色美食

武汉“精武鸭脖”的传奇起源

鸭颈绝对是武汉人对中华美食的新贡献,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子,因为它味足够劲,回味无穷。近年来,随着电视剧“吉庆街”、电影《生活秀》的上映,精武鸭脖迅速走红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大街小巷,作为一道地方风味小吃精武鸭脖开始风靡全国。

众所周知,精武鸭脖起源于大汉口的精武路,而关于鸭脖的真实来历,却说法不一,版本诸多:

一是说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精武路上,有一家闻名武汉三镇的“精武饭庄”,由于其独特的川味特色,很适合武汉人口味,食客云集;特别是在1991年,“精武饭庄”生意火爆,每天专程来吃的食客特别多,为避免食客等待主菜的尴尬,当时饭庄大师傅为四川人,他出主意:可以卤制猪尾巴、鸭颈等打发食客无聊时间!老板采纳这一建议后,效果极佳。因为四川师傅将世代卤制技艺与武汉地方口味相结合,创造出特有香辣回味,吃完后,骨头里也有特别香味,所谓辣嘴不辣喉;辣是入口不辣,越吃越有回味,鸭颈有嚼劲、肉质细腻、香辣可口、肉质富有弹性,久吃不腻、回味无穷!

第二个版本说是1993年,汉口球迷汤腊九在成都看球时,迷上了当地一家小餐馆的卤菜。于是,他花3000元,跟餐馆的大师傅学卤菜的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汤腊九舍不得用好原料试做,只在菜市场上将商贩卖不掉的鸭脖子买回,用秘方卤制,没想到竟然供不应求。汤腊九从此开起了武汉市首家鸭脖子专卖店。当时鸭脖子还不能登上许多武汉人家庭的餐桌,仅仅是一些干体力活的人,会在路边靠杯酒小摊上,买一点当作下酒菜。很快,因为鸭脖的独特风味,迅速走俏江城。按汤腊九的话说,当时生意红火的时候,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的进账。发了财的汤腊九,全心做起专业球迷,周游全国看球。就在此时,街坊邻里打起了鸭脖子的主意。为了弄到卤料配方,于是,汤家的小工有人重金聘,汤家的卤料渣子有人偷,就连为汤家配药材的药店老板,也会常有陌生人送礼上门……就这样街坊邻里有很多人对配方略懂一二,也能做出来跟汤腊九差不多的味道。两年后,精武路上冒出30多家卖卤鸭脖的小店,全市有100多家。

但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无疑表明:精武鸭脖起源于武汉,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她在武汉精武路开创兴起,自1991年,已经历了十几年的辛酸历程。

从1991年到2004年的14年时间里,精武鸭脖几乎一直是以新鲜的散装鸭脖经营为主;从 2004年12月,武汉开始出现以武汉零点绿色食品公司生产的“可可”牌为代表的袋装精武鸭脖,当时是由归国华侨苏德涛先生在团中央举办的“海创会”(武汉站)上签约投资的引进技术项目,由苏德涛先生和王松林精武第一家合作生产袋装鸭脖系列产品,当时蒋大国副省长和胡绪坤副市长出席了签约仪式;自此,彻底改变了精武路一直以来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开始进入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时期,产品也从14年来的散货分散经营开始转变成预包装、多品种的经销商(商超)代理销售的先进经营模式。2005年之后,汉口精武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开始全面生产“汉口精武”牌袋装鸭脖系列;具有多年特产经营经验(以销售武昌鱼为主)的武汉樊口工贸公司也开始委托湖北鄂州东塔食品厂生产“樊口”牌精武鸭脖。

随着现代消费者对饮食文化的特色追求,精武鸭脖已成为武汉美食,乃至中华美食的一朵奇葩。现在,武汉鸭脖已成为风靡全国的特色小吃,更是武汉江城的第一大特产,武汉的城市名片。可以说,到武汉的游客无不“一品为快,吃了,还兜着走”的。

八、麻辣烫的来历

麻辣烫是起源于四川、流传千年的地方特色小吃,也叫串串香。

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自身无可不烫,无味不有,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气候阴湿多雾的川蜀地区,长年劳作的船工和纤夫,垒成灶台,支起瓦罐,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花椒、辣椒等调料,涮烫食之。

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后来这种煮食涮烫食品的习俗得以沿袭,后来发展成了今天我们在大街小巷经常看到的麻辣烫了。

1、食品原料配 料: 荤菜:兔腰50克、毛肚50克、香菜丸子100克、牛肉丸子100克、鳝鱼50克、猪环喉50克、午餐肉50克、老肉片100克、肥肠150克、鸭肠30克。等等。

搜索历史 历史麻辣

素菜:藕片80克、土豆100克、粉丝30克、豆皮80克、黄花菜50克、苕皮80克、莴笋80克、冬瓜50克、香菌50克、豆腐干50克、白菜80克、花菜50克、青菜头80克。 调料: 牛油250克、菜油100克、郫县豆瓣150克、永川豆豉50克、冰糖10克、花椒5克、胡椒2克、干辣椒30克、醪糟汁20克、绍酒20克、姜米10克、精盐100克、草果10克、桂皮10克、排草10克、白菌10克、辣椒面250克、鲜汤1500克。

[编辑本段]2、食品特点 麻辣烫是食物平民化的归宿。制作一碗麻辣烫,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细细地穿在了签子上,放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儿地往高温里推,真正是赴汤蹈火。

就如这个世界,美的、丑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好的、坏的、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黑的、白的;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地凑在了一块儿,便会慢慢融合,相互渗透,互相沾染了彼此的味道,最后都变成又麻、又辣、又鲜、又爽的美味,一些不相干的事物,由此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再也不能分开。 [编辑本段]3、小吃起源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

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

麻辣烫渐渐从江边走到了岸上。 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

麻辣烫可谓是四川火锅的前身,也可说是火锅的简装版,只是肉和菜都穿在竹签上,吃的时候,将一大把竹签穿起的肉和菜放进翻滚的红汤中,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而是一抓一大把,用筷子轻轻一捋,菜就纷纷掉落香油碟中,然后开怀大吃!吃火锅所使用的食材在麻辣烫中亦全有,但麻辣烫则给食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美食。就是这么一个我们请客吃饭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它,但却时常在街头巷尾无意中撞见的小小的麻辣烫,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火了近20年。

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名贵的菜品、没有笑得跟花一样的餐厅领班、甚至连一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几张桌子,两个灶台,满地的竹签,就这样天天围着一圈子人,吃得有滋有味,忘乎所以。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也正因为如此,麻辣烫才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并迅速向全国辐射漫延。

在这些麻辣烫店中,北京泡泡烫骨汤麻辣烫、四川乐山牛华麻辣烫、黑龙江杨国福麻辣烫、浙江吉阿婆麻辣烫和上海周氏麻辣烫称得上是个中翘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崇尚健康、追求时尚、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人们对食品已不再是吃饱、吃好这么简单,而是更注重食品的健康与保健作用。

这样传统麻辣烫的经营模式和就餐方式中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工艺粗糙、口味单一、品种简单、就餐环境差、只能吃菜不能品汤等,甚至连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都成了大问题。喜欢麻辣烫的消费者急切呼唤能吃上即安全健康、营养美味又个性时尚的新派麻辣烫。

[编辑本段]4、历史发展 传统麻辣烫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地摊式经营、排挡式经营、店面式经营;口味式经营、服务式经营、服务与菜肴并重的阶段之后,自2008年开始,市场进入了更激烈的品牌竞争阶段。纵观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以市场为中心,而传统麻辣烫店则过分忽略了顾客个性化消费的需求,省略了与顾客的交流,产品口味单一(就是麻辣,不讲究口味与营养的搭配),消费服务方式简单化,从而导致传统麻辣烫的经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因此,在有序的特色化、效益化的竞争阶段,只有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观念和服务理念,不断满足客人需求,让客人感到超值服务,才可以处于不败之地。 国内第一批以专营能喝汤的麻辣烫为特色的泡泡烫-骨汤麻辣烫是这股消费需求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针对顾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供4种吃法:火锅麻辣烫、碗装麻辣烫、砂锅麻辣烫、串签麻辣烫,像碗装麻辣烫、砂锅麻辣烫是为单人现点现做的,串签麻辣烫是即来即食的,火锅麻辣烫是多人聚会热闹的……吃鲜嫩可口的食品,香辣过瘾;喝营养丰富的骨汤,强身健体、美容养。

九、世界历史有一套

from 麻辣烟枪(全文见://tieba.baidu/f?kz=795008661)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世界历史有一套》(原名麻辣世界史)最先在天涯体育版发表时,有奥运会因素,当时好像是哪个国家在北京奥运出彩头,作者老杨就介绍哪个国家的背景,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帖子太火了,体育版的内涵装不下这尊大神,老杨就搬到煮酒论史,开始以正野史(自己创的词,准确与否,请大家别拍砖,我觉得这个词能表达出个人对《麻辣世界史》的定位)姿态出现,语言和体例也渐渐规范和严谨起来,但幽默和调侃是这部书从娘胎里带来的,这个风格始终保留。

我们可以小结一下《麻辣世界史》为什么这么火,这部历史书籍以旁观者的身份,轻松地笔触,讲述了世界各国(目前完成的,欧美国家更多一些)的发展历史,从写作手法上,时间和事件并重,时间作为主要线条,遇到重大事件浓墨重笔。从中世纪的黑暗,到资本主义的原罪(一切社会发展都会存在原罪,这里原罪是陈述事实,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评论),从文艺复兴到工业化大发展,从新兴国家兴起到老牌帝国的日暮西山,从产业革命到信息化革命,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体育、教育、金融等等等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更为难得是,通篇以世界史为主线,暗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伏线,隐然以世界历史发展为镜,思考中国强国之路的大题目。正是这种讲别人的故事,寻求自己发展道路的写作方法,吸引了大批读者,而作者不给结论的写作特点,更是引起多次大讨论,思想的碰撞,增强了阅读的快感,也带来了自由思考的乐趣。。

这一部有故事、有思考而没有结论的历史书籍,作者只是告诉他(她)的读者,世界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些事情,有的邻居发达了,有的邻居没落了,有的邻居在奋起,有的邻居在沉沦,而所有的故事都是可借鉴的,至于你、你、你在故事中得到什么,对不起,作者不是臣光,也不会曰。如果有哪位读者想在这部世界史中得到《大国的兴衰》那样深邃的思考,奉劝你别读这本《麻辣世界史》;如果那位读者想在这部世界史中得到《大国崛起》那样的激昂澎湃,奉劝你别读这本《麻辣世界史》;如果你希望心灵能够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无拘无束,冲破樊篱,自由翱翔,那么,恭喜你,《麻辣世界史》就是这样的历史。

《麻辣世界史》的作者好比一个高超的谜语大师,谜面和思路给出来了,历史背景交代了,我们这些猜谜者仍然津津有味的品味着谜底。

可以负责任的说,《麻辣世界史》是不一样的历史,是世界历史草根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