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陛下用卢杞独 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

火烧 2023-02-16 12:56:49 1053
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 接上期《「 ”黄粱一梦”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或标题为《「 ”黄粱一梦”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 杨炎之死其实是和他陷害刘晏之死

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  

陛下用卢杞独 唐相杨炎为什么必须处死刘晏?——卢杞和杨炎争斗的前提分析
接上期《「 ”黄粱一梦”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或标题为《「 ”黄粱一梦”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 杨炎之死其实是和他陷害刘晏之死有这直接的关系的。正是因为他害死了刘晏,导致唐德宗调卢杞为相来分割杨炎的相权,而后逐步将杨炎贬到崖州刺死。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机会,卢杞是难以从基层坐火箭到中央的。 所以,我们简单要分析下,杨炎为什么要害死刘晏。 从直接原因看,是杨炎要为刘晏报仇。这点当然是非常有力的动机。其次呢,二人在代宗朝就开始争权了。可以说,杨炎想让刘晏死,并不奇怪。问题是杨炎为什么和刘晏不是一路人?二人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其实,二人都是在元载手中被提拔的。足见元载其人气魄和胸怀之大,确实是宰相之才。 元载提拔刘晏的记载是: 载以度支转运使职务繁碎,负荷且重,虑伤名,阻大位,素与刘晏相友善,乃悉以钱谷之务委之,荐晏自代,载自加营田使。 元载和杨炎的关系是: 载亲重炎,无与为比。 (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应该说,唐代政治到了代宗时期,基本政风为之一变。这就是在门阀士族和下层寒族之外的二者的中和派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之前在肃宗朝,由于要镇压安史之乱,下层寒族正是用命效力之际,所以,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下层寒族出身的人必然在政治上受到重用。这点其实是以房绾罢相为标志的。其次的标志就是宦官开始掌握实权。特别是军权。这点在传统的李唐是没有的。这说明,通过正常的或者传统的手段调和已经不足以保证皇权的统一和至尊地位了。而到了代宗朝,随着安史之乱大体平定,政局缓和,门阀士族的势力通过改头换面或者是洗心拆旧,再度回归政坛。元载为相,和太原王氏的王缙结盟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明。元载本人呈现为一种中和性的特点。他一方面提拔刘晏担任经济方面的主官,一方面也提拔杨炎这样的文学能臣。两个方向的后起之秀,元载都是包含的。所以说代宗朝,唐朝的政治风气是一种综合的特征。 而且这后起之秀,也都和各自背后的士族大族有各种微妙的联系。 比如刘晏,在代宗要将元载和王缙一起处死的时候,就将王缙救下了。而王缙,是元载的政治盟友。 初,晏等承旨,缙亦处极法,晏谓涵曰:"重刑再覆,国之常典,况诛大臣,岂得不覆奏!又法有首从,二人同刑,亦宜重取进止。"涵等咸听命。及晏等覆奏,上乃减缙罪从轻。(引文同上) 而从王缙的地位看,王缙是士族门阀掌管军权的代表: 王缙,字夏卿,河中人也。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缙连应草泽及文辞清丽举,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禄山之乱,选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谋略,众所推先,加宪部侍郎,兼本官。时兄维陷贼,受伪署,贼平,维付吏议,缙请以己官赎维之罪,特为减等。 缙寻入拜国子祭酒,改凤翔尹、秦陇州防御使,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撰《玄宗哀册文》,时称为工。改兵部侍郎。属平殄史朝义,河朔未安,诏缙以本官河北宣慰,奉使称旨。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其年,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薨于徐州,以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缙恳让侍中,从之,加上柱国,兼东都留守。岁余,迁河南副元帅,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大历三年,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死,以缙领幽州、卢龙节度。缙赴镇而还,委政于燕将朱希彩。又属河东节度辛云京卒,遂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缙又让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从之。太原旧将王无纵、张奉璋等恃功,且以缙儒者易之,每事多违约束。缙一朝悉召斩之,将校股栗。(引文同上) 我们看王缙的官衔都是军队职务,而且是高级的将领职务,关键是确实参与过战事。 这就说明太原王氏此时也已经发生变化了,开始向寒族靠拢了。这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势力,足以让不同方面的势力拉拢,其实这正是王缙不死的原因,如果代宗真要让王缙死,他怎么能不死呢?说明王缙和元载有不同的地方。代宗杀王缙也不过是吓唬吓唬而已。 杨炎这边并不甘于寂寞。 德宗即位,议用宰相,崔祐甫荐炎有文学器用,上亦自闻其名,拜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引文同上) 崔祐甫,字贻孙。祖晊,怀州长史。父沔,黄门侍郎,谥曰孝公。家以清俭礼法,为士流之则。(《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崔祐甫是士族的人,能推荐杨炎为相,说明,杨炎是士族相位的人选。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父播,登进士第,隐居不仕,玄宗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祯祥,表其门闾。肃宗就加散骑常侍,赐号玄靖先生,名在《逸人传》。后副元帅李光弼奏为判官,不应,征拜起居舍人,辞禄就养岐下。(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我们看,能够辞禄,说明家里是有些财产的。而且自他老爹那辈子就开始隐居了。估计家里不是一般有钱。特别是他居然不和李光弼合作,而王缙这样的人都给李光弼当扶手,从对李光弼态度不同看,杨炎和刘晏是有区别的。这是寒族和士族是否合作的基本分野。二人代表了元载之后的两个方向。 用人之别 这点在代宗去世而德宗登基的时候就出现了清晰的新形势:士族势力再次开始压倒寒族势力。一方面,代宗朝的常衮和刘晏悲贬出京,一方面以崔祐甫为代表的士族大肆提拔私人。而杨炎为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的。 及祐甫代衮,荐延推举,无复疑滞,日除十数人,作相未逾年,凡除吏几八百员,多称允当。上尝谓曰:"有人谤卿所除拟官,多涉亲故,何也?"祐甫奏曰:"臣频奉圣旨,令臣进拟庶官,进拟必须谙其才行。臣若与其相识,方可粗谙,若素不知闻,何由知其言行?获谤之由,实在于此。"上以为然。(《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可见,崔祐甫所选的人都是自己的熟人,当然就是士族圈子里的人。如此情况下,皇权旁落是必然的,帝王之平衡术已经开始失衡了。 但是刘晏选人则是不同的路线: 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故晏没后二十余年,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征、李衡继掌财赋,皆晏故吏。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四方动静,莫不先知,事有可贺者,必先上章奏。江淮茶、橘,晏与本道观察使各岁贡之,皆欲其先至。有土之官,或封山断道,禁前发者,晏厚以财力致之,常先他司,由是甚不为藩镇所便。(《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七十三刘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绍 李巽》) 这就说明「 ”一时之选”是刘晏的选人标准,这就是看能力用人,而不是看是否熟悉用人标准。特别是「 ”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这句话几乎是与崔祐甫的用人政策完全相反,此处的引申义是说刘晏能够在千里之外的下属干部都可以掌控得如在眼前,那么如果想从千里之外寻找人才也不在话下,而根本不必是自己所谓熟悉的人。在熟悉的人中选人,说明你 的用人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自己要结党营私了。从刘晏死后二十多年看,唐朝的财政干部的中坚力量还是刘晏的人说明,刘晏用的人是可以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要知道,那会可是一直都在和藩镇割据作斗争,其实就是一直处在作战状态下。 这最终就是对经济领导权的争夺,对于杨炎和刘晏来说。德宗一登基,就有人忽悠要取消转运使,即「 ”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而转运使正是刘晏亲自兼任的职务,是其重要工作内容。另外,我们要注意前面关于刘晏的材料就是刘晏因为很能用人,可以掌握千里之外的情况这就对地方藩镇大为不利。可以说刘晏的工作其实是朝廷打击藩镇割据的经济方面的一个有力工具。如果取消转运使,那么真正获利的就是地方藩镇。反过来不就是对藩镇暗通款曲嘛?那么地方 藩镇在背后会支持谁其实一目了然。 杨炎和崔祐甫派上台后马上采取收买拉拢的办法寻找地方藩镇的支持: 时李正己畏惧德宗威德,乃表献钱三十万贯。上欲纳其奏,虑正己未可诚信,以计逗留止之,未有其辞,延问宰相。祐甫对曰:"正己奸诈,诚如圣虑。臣请因使往淄青,便令宣尉将士,因正己所献钱锡赍诸军人,且使深荷圣德,又令外藩知朝廷不重财货。"上悦,从之,正己大惭,而心畏服焉。(《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这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阀,害怕德宗废掉,就表示想花钱买个太平,结果这钱还让人家崔祐甫老先生冠冕堂皇地给送了回去。其实朝廷正缺钱! 我们看杨炎本人和藩镇势力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微妙。 杨炎由于对元载感恩戴德,总想有所报答。建中二年(781年)二月,他先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就派遣中使询问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此举的利弊。段秀实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 ”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 李怀光(729~785年),本姓茹,渤海国人,靺鞨族。唐朝将领,朔方将军李嘉庆(茹常)之子。 少年加入朔方军,武艺壮勇,颇有军功,累迁御史大夫、军都虞候、邠宁节度使。唐德宗即位,检校刑部尚书、为邠、泾、庆三州都将,转朔方节度使。奉命抵御吐蕃,使其不敢入侵,拜同平章事。建中三年(782年),奉命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悦。泾原兵变后,唐德宗逃奔奉天,为贼将朱泚所围。李怀光起兵救援,击退朱泚,拜副元帅、中书令,拜太尉,封连城郡王。由于李怀光要入朝见唐德宗,唐德宗听从卢杞建议没有让李怀光近京见驾,遂联合朱泚反叛,迫使唐德宗逃往汉中。 可见,杨炎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勾结外臣的典型例子。关键是杨炎和叛军有关系,这就很值得思考了。而李怀光在进京勤王的时候一直就说卢杞是奸臣,要杀掉。最后为杨炎报仇 其实是这个李怀光,唐德宗在他的压力下将卢杞罢相的。 综合来看,杨炎和刘晏的区别在政治派别上是代表士族和寒族的两大派,虽然此时二者都不是那么纯了。各自仍然带有一定的中和性,可是基本的路线之争是露出来了。唐朝的中和协调的时代过去了。此外,与二人的政治立场直接相关的是对藩镇割据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 寒族和士族的斗争,在朝廷内体现为人事权和经济领导权之争,对外体现为对藩镇的态度的软硬和打击与否。大思路二者是既然不同的。在这个情况下,当士族再次在德宗登基的新老政权交接的时候迅速崛起后,原先在代宗朝还能凑合和衷共济的两派终于撕破脸皮不能再在一条船上走下去了,那么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在所难免了。杨炎此时要刘晏的性命的理由,岂不是再充分不过了嘛? 崔祐甫去世,杨炎大权独揽,且杀刘晏,可是很快报应就来了。起因还是那个山东军阀李正己。 李正己上表请杀晏之罪,指斥朝廷。炎惧,乃遣腹心分往诸道:裴冀,东都、河阳、魏博;孙成,泽潞、磁邢、幽州;卢东美,河南、淄青;李舟,山南、湖南;王定,淮西。声言宣慰,而意实说谤。且言"晏之得罪,以昔年附会奸邪,谋立独孤妃为皇后,上自恶之,非他过也。"或有密奏"炎遣五使往诸镇者,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推过于上耳。"乃使中人复炎辞于正己,还报信然。自此德宗有意诛炎矣,待事而发。乃擢用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炎转中书侍郎,仍平章事。(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我觉得将罪过推到皇帝身上,固然可恶,可是这背后杨炎与各地藩镇势力的勾结我想才是唐德宗对杨炎终下杀手的原因。卢杞在代宗朝并不突出,一般的官吏而已。他突然进入宰府,纯然是德宗要打击杨炎掌控全局的需要。是德宗的一个棍子。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