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上窍不通 成語: 不通一竅是什么意思?
成語: 不通一竅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編號: 2790成語: 不通一竅注音: ㄅㄨˋ ㄊㄨㄥ | ㄑ|ㄠˋ漢語拼音: ù tō g yī qiào參考詞語: 一竅不通釋義:義參「一竅不通」。見「一竅
成語: 不通一竅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編號: 2790成語: 不通一竅注音: ㄅㄨˋ ㄊㄨㄥ | ㄑ|ㄠˋ漢語拼音: bù tōng yī qiào參考詞語: 一竅不通釋義:義參「一竅不通」。見「一竅不通」條。Emoji符號: ️1️⃣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不通一竅”對應Emoji表情符號“️1️⃣”,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1️⃣、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1️⃣"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矢量字庫: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典源: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源,提供參考。《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1>而視其心,不適2>也。孔子3>聞之曰:「其竅4>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注解〕(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紂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而被殺。(2)不適:不合乎義理。(3)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4)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書證:01.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按此一段漏略疏淺之甚,摽星宿而遺羲娥,知此人胸中不通一竅,不識一字,東牽西扯而已。」 成語接龍“不”字開頭的成語
不學無術不共戴天不倫不類不恥下問不可救藥不脛而走不求甚解不速之客不寒而慄不毛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足掛齒不識時務不翼而飛不修邊幅不屈不撓不勝枚舉不知所措不見經傳不可一世“竅”字結尾的成語
不通一竅 參考鏈接参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不通一竅”分成的單字詳解:
不, 通, 一, 竅。
很赞哦!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