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可把你能耐的 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劉邦能受到眾人的擁戴,就算在劉邦被項羽打擊「發配」到偏遠的漢中,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時候,卻都還有一幫有識之士死心塌地追隨他,一直追隨他走到革命勝
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劉邦能受到眾人的擁戴,就算在劉邦被項羽打擊「發配」到偏遠的漢中,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時候,卻都還有一幫有識之士死心塌地追隨他,一直追隨他走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這件事,實在是不太讓人理解。
為什麼說不讓人理解呢?
其一,劉邦不具備被追隨的條件。
那個年代的人,受階級社會的影響,思想上都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只有貴族之後,才有資格當君王。比如項羽這樣的貴族後人。若是陳勝吳廣這樣的人,註定是要失敗的。而劉邦祖上都是平民,乃至於是奴隸,他顯然是沒有這種資格的。
如果不是貴族之後,那麼就必須是「天命所歸」。比如商朝的祖先契,他的母親是吞了玄鳥蛋才生下契的,這自然是天命所歸。劉邦雖然也有一個「斬白蛇」的傳說,但是,聰明人都會知道,那是人為編造的。連陳勝吳廣都懂得「卜之鬼神」,以便「先威眾」,劉邦自然也是懂得的。
劉邦既不是貴族之後,又不存在什麼「天命所為」,那就說明他確實成不了什麼大事。這樣的人,跟著他有什麼前途呢?
其二,劉備自身沒什麼能力。
劉邦從小就是一個無賴,是一個街頭混混。種莊稼種不好,後來當亭長,連一個簡單的押送工作也做不好。當年蕭何等人跟著劉邦舉事,並不是瞧得上劉邦,而是因為大家都在造反,蕭何等人也想造反。但是又怕造反失敗擔責任被殺頭,於是才擁戴劉邦。目的其實是讓劉邦去背鍋。
劉邦50多歲的人了,還一事無成。三十而立,如果一個人30多歲之前一事無成,這個人也並不是不值得期待。但是50多歲了,還一事無成,肯定就不會有什麼希望了。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其實就是「認命」的意思。先賢都這麼說了,劉邦還能幹什麼呢。
其三,劉邦並不重視人才。
如果劉邦沒什麼本事,但是他重視人才,對人才很好。士為知己者死,人才也會為他所用,為他賣命。
但是,劉邦一生就從來沒有重視人才的故事。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曹操「唯才是舉」,燕昭王「千金買骨」,都是求才的故事。但是劉備身上根本就沒有求才的故事。一個韓信,要不是蕭何反覆逼他,他可能還不會用。其他人包括酈食其、陳平、張良都是主動去投奔他的。要說他表達了對哪個人才的喜愛,恐怕也就是張良了。但也就是僅此而已。
而且實際上劉邦本身是不容人的。就算在打仗期間,他已經表現出了不容人的一面。韓信為他打勝仗,但是他一直提防著韓信,數次直接闖入軍營之中,把韓信的兵權給奪去。後來又懷疑蕭何,最後更是誅殺功臣。可見,劉邦不是重視人才,反而是嫉賢妒能。
既然劉邦既無背景又無能耐,還不重視人才,甚至還有些嫉賢妒能。為什麼他卻能夠讓那麼多人死心塌地地追隨他呢?
我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所有的這些人才,都能在劉邦那裡,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比如蕭何、曹參等人。為什麼最初要擁戴劉邦?就是因為劉邦這個人膽子大,又是一切都滿不在乎的樣子。蕭何、曹參等人害怕造反會擔責任,因此才把劉邦扶起來。這樣,既可以達到造反的目的,而且還有退路。
比如韓信。韓信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用他的人,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羽當然是很厲害的,也是最有「天子相」的人。但是項羽剛愎自用,根本就不會聽韓信的。而劉邦雖然一開始沒在乎韓信,但最終不但封韓信為大將,還把軍隊交給他,放他出去自由打仗。雖然也有表現出對他很提防的一面,但是這足以讓韓信實現他自己的價值。
比如酈食其。他一向好說大話,但是別人並不用他。以至於他已經很年老了,還沒有找到用武之地。後來跟隨劉邦後,劉邦和他脾性相投。他提的建議,劉邦都會聽。就算是他給劉邦出餿主意,劉邦也聽他的。這讓酈食其覺得自己「老有所為」,非常高興。
張良想要復興韓國,但是韓王胸無大志,最終張良找到劉邦。他覺得可以在劉邦身上,實現自己「帝王師」的夢想。
陳平投奔劉邦後,便開始收受賄賂。同時,陳平還「盜嫂」,品行不端。但是,劉邦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物,遊手好閒,「盜寡婦」。他對陳平的品性,根本不在乎。因此陳平在劉邦那裡,找到了自己的尊嚴。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劉邦一無是處,他反而讓很多人才都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台。這也就是那麼多有識之士,都會跟隨劉邦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等)
很赞哦!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