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东有多少年历史 如东历史

火烧 2021-09-20 02:24:23 1088
如东历史 1.如东 历史名人历史人物徐述夔,栟茶镇人,著名的反清文人,因不满满清暴政,曾做:"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等诗句怀念

如东历史  

1.如东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徐述夔,栟茶镇人,著名的反清文人,因不满满清暴政,曾做:"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等诗句怀念明朝,痛斥满清,被乾隆开棺戮尸,株连十族,罪及师友,为满清四大文字狱之一。

范仲淹,曾在如东掘港修建了道路,人们称范仲南路,范仲北路。

如东有多少年历史 如东历史

现当代人物

【军政界】

李金华:1943年,李金华出生于如东栟茶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前审计长。

徐守盛:1953年1月生于如东栟茶镇,现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玉章:如东兵房(现大豫镇)人,国防大学原副校长,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学术界】

管惟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低温物理学家,1980年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先祥:1940年4月出生于丰利镇。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

刘季平:如东双甸人,教育家。曾任教育部代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化部顾问、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

胡济民:如东掘港人,从事核理论、等离子体理论等教学与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蔡美峰:如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的主要研制人。

【文体界】

林莉:如东马塘人,国家游泳队前队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打破世界纪录。

汪嘉伟:如东掘港人,国家男排前主力队员、主教练,美誉“世界排坛第一飞人”和“世界最佳快攻手”。

王火,原名王洪溥。江苏如东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外国八路》等。

王冬龄,别署冬令,悟斋,1945年12月生于如东马塘。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财经风云人物】

季琦:如东马塘人,1985年9月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9年8月至199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机器人专业硕士。 2005年创办汉庭连锁酒店,出任CEO。

周新基:如东岔河人。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人。

吴海军:如东孙窑人,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薛济萍:如东河口人,江苏中天光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2年创办南通中南特种电缆厂,带领企业进军光通信领域。

2.如东县历史查询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历史上开始设立如皋县,它曾包括今天的如东县及海安县的部分地区(古代的如东县地域原属泰州如皋县东乡)。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

如东县古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北宋始设栟茶、丰利二镇,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贯穿全境,至明代逐渐繁荣,掘港有“十里小扬州”之称,佛教兴盛,庙宇众多,至满清始废。

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挺进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门)、启(启东),同时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南通市管辖。

3.如东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徐述夔,栟茶镇人,著名的反清文人,因不满满清暴政,曾做:"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等诗句怀念明朝,痛斥满清,被乾隆开棺戮尸,株连十族,罪及师友,为满清四大文字狱之一。

范仲淹,曾在如东掘港修建了道路,人们称范仲南路,范仲北路。 现当代人物 【军政界】 李金华:1943年,李金华出生于如东栟茶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前审计长。 徐守盛:1953年1月生于如东栟茶镇,现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玉章:如东兵房(现大豫镇)人,国防大学原副校长,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学术界】 管惟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

低温物理学家,1980年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黄先祥:1940年4月出生于丰利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

刘季平:如东双甸人,教育家。曾任教育部代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化部顾问、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

胡济民:如东掘港人,从事核理论、等离子体理论等教学与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蔡美峰:如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的主要研制人。 【文体界】 林莉:如东马塘人,国家游泳队前队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打破世界纪录。

汪嘉伟:如东掘港人,国家男排前主力队员、主教练,美誉“世界排坛第一飞人”和“世界最佳快攻手”。 王火,原名王洪溥。

江苏如东人。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外国八路》等。 王冬龄,别署冬令,悟斋,1945年12月生于如东马塘。

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财经风云人物】 季琦:如东马塘人,1985年9月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9年8月至199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机器人专业硕士。

2005年创办汉庭连锁酒店,出任CEO。 周新基:如东岔河人。

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人。 吴海军:如东孙窑人,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薛济萍:如东河口人,江苏中天光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2年创办南通中南特种电缆厂,带领企业进军光通信领域。

4.如东有历史名人

1.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

2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

4 韩紫石

韩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镇(原隶泰县)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

5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7 刘瑞龙

刘瑞龙——(1910-1988),南通市人。民国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师 范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多次深入到工人、农民、市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顶

曹顶(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场人。盐民出身,有膂力,胆略过人,曾受雇作船工运盐,后于通州城内一面店干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于倭寇骚扰虏掠,毅然应募入伍,随即参加江上阻击,大败倭寇,首立战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号铣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岁中秀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地理学。

10 顾民元

顾民元(1912-1941),字弥愚,南通市城区人。顾民元在南通中学求学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在恽代英弟恽子强的帮助下,与通州师范学生刘瑞龙等组织“革命青年社”,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抛弃曾一度接受过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5.我想详细的了解一下如东的历史,有谁能知道的吗

如东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北侧,位于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26´之间,其东部、北部濒临黄海。

史记春秋之前,长江河口的淤积,浅海沙洲逐步露出水面,形成河口沙洲,史称扶海洲。随着不断的淤积,沙洲与大陆并接,人类的活动区域地不断东移。

至唐朝以前,如东地区已有移民。约至北宋,掘港、拼茶、马塘已形成集镇。

如东的先民们为了生存抵御持续不断的海潮侵袭,开始围筑海堤。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构筑海堤受到地理条件、科学手段乃至地方官吏的割据等限制,围筑海堤只能是分段实施,抵御海潮的效果也较差。

随着海岸线的推进,特别是在1128年黄河南迁至1855年黄河北归的700多年内,海势加速东移,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对挡潮防汛的要求就更为提高。纵观古代、近代、现代如东海堤的变迁史,实际上就是如东的一个演变史。

本文对如东海堤的历史作粗浅研究。 一、如东古海堤 1、关于范公堤——事实上范公堤建于盐城境内,是在李堤的基础上续建、改建而成。

李堤是由唐代的淮南西道黜陡使李承主筑、后由北宋王文祜续筑,其主要堤段均在盐城地区,史称“常丰堰”《新唐书.李承传》及《光绪.盐城志》均有记载。约在公元780年筑成。

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来到东台西溪担任盐监官,将原有李堤改筑、维修,史称“捍海堰”,成堤时间在公元1024—1028年(唐天圣年间),起自大丰的白驹、草堰一带至富安、李堡一带《嘉庆.东台县志》。范公堤也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范仲淹主筑,第二阶段由泰州知州张伦主持,见《晏溪志》中记载。

根据《中国海塘工程史》记,范公堤高一丈五尺,底脚厚三丈,顶宽一丈,堤顺水势,弯弯曲曲。为了对堤外波浪消能,堤外斜坡较大,同时种上草皮,这也是最早的生物防护吧。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堤线均在高潮带一线,不可能像现代技术可以在低潮滩筑堤。后范仲淹官至宰相,后人为称颂其功德,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又感人至深,于是苏北、苏中的古海堤惯称为范公堤。

2、如东的古海堤——如东古海堤与如东沙洲群并陆有关。如东是由几个沙洲并陆而成,扶海洲在掘港、丰利一带,南沙在拼茶一带,长沙在长沙镇一带。

沙洲并陆时均遗留了古河汊潮汐河道和低地的地形,当时海堤很难修筑,因此在唐朝时期只能分段分区修筑散堤,当地群众称之为皇岸,也即是朝廷下令修筑的堤岸。皇岸是由当时的地方官吏主筑,主要是盐官。

如泰州知州徐子寅议请盐场官吏分治其境。当时的皇岸堤走向从海安的海防—洋口—环港—长沙—掘港—胜利街—九总桥。

之所以在长沙镇转弯,就是因为长沙洲后并到扶海洲上,海堤走其外缘,所以,苴镇是如东最低的地区。王家潭附近的李家河就是沙洲并陆的退化潮水河,当时该段海堤(掘苴闸至长沙镇)也是如东古海堤的险段,老堤1—2公里左右即有一凹形陡弯,堤内有一深塘遗迹,是历史上缺口处,当地称之龙潭,现已修海防公路,遗迹也难以找到。

此外,在拼茶镇外,皇岸内侧约3—4里有一夹堤,史称嵇公堤,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总河嵇曾筠主筑,现已平整不复存在。 如东古皇岸目前在如环河西,环港海防公路南侧,尚有一段遗迹。

有兴趣者不妨去现场察看一下古迹。 二、如东近代海堤的兴筑 1916年6月,清末实业家张謇集资150万银元,创办大豫垦殖公司,自遥望港北起,围垦大片滩涂,计划48万亩,后配套开垦13万亩,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规划、设计,垦区内河道由干河、匡河、横河、明沟四级配套,形成匡田,分级控制,其遥望港、丁店河、兵房河、东凌港形成主要行洪排水河道,至今仍是现在的主干行洪河道,同时相继建造数十座控制闸。

七十年代,笔者曾拆除、检修、改建这些建筑物,发现其结构的合理、钢筋比率、混凝土的强度、地基的处理,其精妙准确,令人叹服。 与张謇同时,浙江绍兴邵明华集资34万银元,兴建华丰垦殖公司;上海刘景德、如东丰利周柏英等人合资创办益昌复记公司。

至此,如东沿海废灶兴垦,种粮种棉,在东部、北部沿海滩涂快速发展,自遥望港至刘家埠子也形成了近代一道海堤线,目前,沿海公路大都沿此线修筑。 三、如东现代海堤的构筑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老海堤的建设标准均达不到应有的强度、高度、厚度,没有科学的水文计算等分析。

1949年7月台风海潮没堤决口,北坎镇5000多渔、盐民严重遭灾,海水倒灌。1951年,如东县人民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工代赈兴办老北坎围堤,围堤长度7公里,至此兴起了如东现代围垦筑堤高潮。

据统计,自1951年至2007年的五十六年间,如东人民先后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围垦筑堤,这些堤防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捍卫了如东百万人民的安全,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载,一届届的老同志继承了先辈与海争地的光荣传统,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风里来、雨里去,与海争斗,不断总结先人的经验,提升围垦筑堤的水平。 四、洋口港海堤的兴建开创了高新技术筑堤的先河 2003年,作为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洋口港正式开工。

为了与港口腹地配套,洋口港基础设施投。

6.跪求关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特产人文历史等各种资料

如东海鲜的功能第一,如东海鲜的营养功能。

如东拥有106公里绵长的海岸线,堤外滩涂辽阔,港汊纵横;近海沙洲众多,桁场密布,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海产资源。加上海域地理位置优越,海潮涌浪高、落差太,浮游生物集中,水族饵料特别丰富,使得如东的海产具有其它地域难以企及的鲜美口味和独到的营养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转移到注重营养上来。而如东的文蛤、蛏、梭子蟹、鱼、虾、泥螺等海产品却迎合了众人口味。

比如文蛤,也叫车螫,是如东沿海滩涂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南北朝陶弘景写的《神家本草经》中对其美味作过记述。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熬与日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姑苏吃到文蛤时,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这是因为它肉质鲜嫩、脍炙人口,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成份。其味鲜而不腻,久食不厌。

其吃法也多种多样。或炝了吃、或做成文蛤酱吃,如产妇生了小孩没奶,用文蛤煨汤吃可催奶,百验百灵。

又如泥螺,不仅可以用盐腌渍后生吃,也可以放点生姜、葱、米酒、糖、盐等佐料,然后将洗干净的泥螺倒在锅里炒了吃,味道可口,肉质鲜美。还有蛏、虾、鱼、蟹等。

人人爱吃,百吃不厌,且食后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如东海鲜的益智功能。

海鲜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DHA,DHA是稀有的健脑益智物质,对提高人类的记忆力和思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常食用海鲜,能使人记忆力增强,智力开发。据了解,民间常以海参、虾米和冬虫夏草配烹用来补血养颜健脑,以蛎黄肉、鸡血配核桃煎煮汤羹对健脑益智、嫩肤养颜也有一定效果,即使最常见的海中小杂鱼虾,也都有提高记忆力和思考力的功效。

近年来,如东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全市的前茅。据营养学家考证,这与如东人常年吃海鲜不无关系。

前几年,如东高级中学的高考状元苴镇的季晓莉同学,家就住在海边。她的爸爸从事近海捕捞,三天两头带些文蛤、泥螺、蟹、鱼、蛏、虾什么的回家。

江苏省重点中学如东县栟茶中学每年在录取新生时,总喜欢优先录取沿海乡镇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智力好,可塑性强。老师教的知识易接受和消化。

因此,经常食用海鲜,能促使人大脑发育、记忆力增强。 第三,如东海鲜的益寿功能。

据资料考证,经常吃海鲜,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食欲。如生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常食用海鲜汤,可增强食欲,使身体早日康复。

如是手术患者,还促使刀口平日痊愈。另外,常食海鲜还促使人健康长寿。

从最近对内地和沿海的村民进行了的一次对比调查来看,在调查的20人中,内地人身体健康状况要比海边的村民低1.5个百分点,年龄大的也是住在海边。一位叫徐志英的老人,今年已过103岁,且身体比较硬朗,眼不花、耳不鸣。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常年不离海鲜,如蟹、泥螺、鱼、虾、蟹渣等,如果一天不食海鲜,就感到心里好像缺少什么似的,同时还引起一些小病小痛,所以,海鲜是延年益寿的最佳食品。 第四,如东海鲜的食疗功能。

海产食物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氨基酸品种齐全,比例适当,无机盐及微量元素钙、铁、磷、镁、硒、碘等含量丰富。尤其宝贵的是,海水鱼的肝油和作油中含有陆上动植物所不具有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而这类物质能够使人体血液中的脂肪酸谱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能减少血小板聚集,抗血凝、降血脂,保护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

日本研究人员从紫菜、褐藻中提炼出一种纯度很高的保护人类免疫系统的U一岩藻多糖物质,从海带、贝类中也提炼出了硫酸脂、卵磷脂等抗癌物质。如东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是“软坚散结消肿解毒”食疗组方。

常常以鲜文蛤、牡蛎肉、海带丝与茨姑片等配伍,制作成三鲜汤用作化瘀软坚,此法对乳腺癌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一度时期,人们还常用无花果鲜果烧带鱼,或用田七红枣蒸鱼翅来治疗痈疮疥癣、外伤出血和无名肿毒等。

用于“调阴壮阳补肾填精”的食疗组方在这里也较常见。如声名远播的海葵被称作“如东伟哥”,好客的如东人用它加枸杞煨汤招待客人,很受欢迎。

民间还以蛤蜊肉配益母草煨制坤草汤,以草果、砂仁配海鳗红烧“吉祥鳗鱼”,乃至用被称为“试青盘”的黄鱼鳔炒田七、虾肉炒韭菜这类家常菜调治肾虚、辅治性功能衰退,此菜还能调治前列腺肥大一类男性疾患。文蛤含有丰富的EPA[甘(烷)五烯酸丁]和DHA(脱氧乙酸),具有预防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文蛤还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对化疗后的恢复极有疗效。 “目赤水肿、血虚便秘”是民间较常见的病痛,如东人用海参、鸽蛋配枸杞煨汤,用虾仁、蛏配芡粉做三鲜锅巴来解决这一问题。

还以虾米、黄芪配当归党参,以带壳蛤蜊配豆腐、红花,以乌贼鱼、猪皮配大枣、三七,以鱼肚、猪蹄配核桃,炖熬成汤羹来辅治病经、带下、宫血之类的妇科常见病,有的据说止血止痛效果还相当灵验。 如东海鲜食疗中治“咳嗽多痰咽喉疼痛”的验方也很多,如以鱿鱼丝跟健兰花、百合配伍烹炒,以沙参跟胖大海、水梨相配同煮再加冰糖做成汤汁,据说皆能治好咳嗽咽哑这。

7.如东的由来是什么

如东县是中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县,为南通地区的北三县之一。

如东为“如皋东乡”(即如皋东部的地区的意思)之略。如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直为原如皋县的一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东县人民政府成立。

和其他南通的中、东部地区一样,现今如东一带古时大都是长江口的沙洲或尚未成陆。

汉代,今如东中部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这块沙洲与古扬州东部的沙咀的并接。这次并接使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达今长沙镇以东。西汉时,吴王刘濞领三郡五十城(如东在其境内),“东煮海水为盐”,开了淮区煎盐的先河,如东出现第一批“盐丁”。

三国时期,战祸频仍,北人避乱南徙,其中不少人来到如东。此后,外来人口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当地鱼盐之利,如东地方经济不断上升,后来又成为海防口岸。宋人孙觉《过掘港营寨》诗句“海口来屯数百兵”、“石炮声疑霹雳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随着唐宋时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筑,如东的陆地区域大致稳定下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和抵御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备倭营”,设东营和西营,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扬州门户,海防要塞。外来人口及军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业兴旺,市井繁荣。不久,经营笔墨纸张与茶烟锅席的徽商、经营酿造业的晋商以及经营竹木、油漆的浙商纷至沓来,渐在市场独领风骚,形成流派。以海鲜为主料,具淮扬风味的餐饮业更为发达,有“十家三酒店,一日两潮鲜”之说。明朝中期以后掘港也因其商贾云集、百业兴旺而被誉为“小扬州”。

到了20世纪初,出身于南通地区的末代状元张謇实业兴国,组织了江浙一带士绅在长江口以北漫长的江苏海岸投资垦荒、围海造地,如东一带的沿海也在其中。围垦不仅给如东增加了新的土地,还带来了海门、启东一带的移民。围垦一直没有中断,如东的沿海目前仍有局部围垦活动。

8.如东的资料

如东县美丽富饶的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

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拼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

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

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

如东县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

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

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鸟瞰如东大地,河渠纵横,田园平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辽阔的“巨掌”上堆金砌银,流光溢彩,好一个苏中“小江南”,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如东海岸绵长,滩涂宽阔,兼具渔盐之利.除粮、棉、油、茧、猪等农副产品资源外,广阔的海域和滩涂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全县海岸线长达92.42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

1951年后,经过全县人民12次围海造田,已匡围滩涂36.1万亩,被人们誉为“第二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

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

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

“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

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如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如东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围海造田的光辉业绩,甲冠天下美味海鲜,遐尔闻名的田园珍品,富有情趣的特色旅游,不仅使如东人引以为豪,而且令四方来客大开眼界。如东物华天宝,大自然赐予的各种原生态物产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如东更是地杰人灵,当代如东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在这块富饶而古朴的土地上用大手笔绘就新篇章。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如东大地,富饶的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历史跨进了新世纪,如东经济也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正由农业、渔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发展。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信息、轻工、海洋生物等骨干产业为主导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拥有亚洲最大的毛巾、防护手套和铁链生产及出口基地。新建的工业园区内,一座座工厂鳞次栉比,一批批外商纷至沓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正在形成。

全县产业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多次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2003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如东县又榜上有名。

此外,如东还是全国百家名星县、全国科技、邮电百强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民间绘画之乡、江苏省小康县。如东交通便捷,五条省道穿境而过,县城离兴东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苏通大桥建成后,如东将纳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

如东还是全国基础教育强县,江苏教育位居全国前列,而如东教育质量又在江苏居先……如东大地正如日东升,显示着喜人的前景和蓬勃的生机。当你站在范公堤上极目远望,堤内。

9.江苏如东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城市概况 美丽富饶的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

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如东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

2004年底,总人口108.46万人。 如东县辖15个镇:栟茶镇、洋口镇、苴镇、长沙镇、大豫镇、掘港镇、兵房镇、马塘镇、丰利镇、曹埠镇、岔河镇、双甸镇、新店镇、河口镇、袁庄镇,县治为掘港镇。

县境陆地西起袁庄镇李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

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

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如东古代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

北宋始设栟茶、丰利二镇,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贯穿全境,至明代逐渐繁荣,掘港有“十里小扬州”之称,佛教兴盛,庙宇众多,至满清始废。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历史上开始设立如皋县,它曾包括今天的如东县及海安县的部分地区(古代的如东地域原属泰州如皋县东乡)。

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记载:东晋义熙七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

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公元605年改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

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

到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 [编辑本段]著名的文化名人 徐述夔,栟茶镇人,著名的反清文人,,因不满满清暴政,曾做:"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等诗句怀念明朝,痛斥满清,被乾隆开棺戮尸,株连十族,罪及师友,为满清四大文字狱之一。

旅游资源 “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

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如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 如东因为历史也是久远,所以先后有不少文物被发现,岔河镇留有很多古井。

旅游的时候值得一去。 掘港国清寺 在如东县城掘港镇开发区的东南部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那就是如东佛教首刹——国清寺。

据史料记载,如东的佛教源于东汉。掘港国清寺与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的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同宗同法系,均属于天台宗。

浙江的国清寺为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智yi(亦名智者)所建,智yi法系的第十祖、天台山修禅寺座主行满大师在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来到如东历时十四年按照天台山国清寺的建筑风格创建了掘港国清寺。 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注:日本最澄法师弟子,最澄法师曾入唐师从行满大师,后回国创建日本天台宗)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到中国,求法巡礼,途经掘港,拜谒国清寺,瞻礼道场,参拜祖师,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

回国后,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多处提及掘港国清寺,由此可见其与日本天台宗的交往源远流长。 掘港国清寺在五代、宋、元年间,屡遭兵燹之损,直至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僧绍yin、可良募化重建,并立碑为记。

后经清、民国两代多次重修增建,古寺已具规模,庄严雄伟,结构精致,别具一格。1960年7月,掘港国清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好景不长,1968年底,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全部拆除(注:藏经楼已在解放战争中被拆除),就这样,千年古刹荡然无存。

九十年代初,适逢盛世,掘港国清寺异地重建,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题寺名。经过十余载辛勤耕耘,如今的国清寺再现昔日光辉。

从面向223省道的牌坊进去北转就看到迎面一座照壁,上书“南无观世音菩萨”。从边门进去后就是天王殿,一尊大肚弥勒佛迎面而坐,笑迎天下宾客。

弥勒佛背面向北而立的是韦驮菩萨,扬眉执杵,气势逼人。大殿两侧是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

出了天王殿后门,大雄。

10.如东的资料

如东县美丽富饶的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

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拼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

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

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

如东县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

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

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鸟瞰如东大地,河渠纵横,田园平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辽阔的“巨掌”上堆金砌银,流光溢彩,好一个苏中“小江南”,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如东海岸绵长,滩涂宽阔,兼具渔盐之利.除粮、棉、油、茧、猪等农副产品资源外,广阔的海域和滩涂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全县海岸线长达92.42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

1951年后,经过全县人民12次围海造田,已匡围滩涂36.1万亩,被人们誉为“第二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

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

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

“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

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如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如东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围海造田的光辉业绩,甲冠天下美味海鲜,遐尔闻名的田园珍品,富有情趣的特色旅游,不仅使如东人引以为豪,而且令四方来客大开眼界。如东物华天宝,大自然赐予的各种原生态物产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如东更是地杰人灵,当代如东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在这块富饶而古朴的土地上用大手笔绘就新篇章。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如东大地,富饶的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历史跨进了新世纪,如东经济也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正由农业、渔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发展。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信息、轻工、海洋生物等骨干产业为主导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拥有亚洲最大的毛巾、防护手套和铁链生产及出口基地。新建的工业园区内,一座座工厂鳞次栉比,一批批外商纷至沓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正在形成。

全县产业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多次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2003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如东县又榜上有名。

此外,如东还是全国百家名星县、全国科技、邮电百强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民间绘画之乡、江苏省小康县。如东交通便捷,五条省道穿境而过,县城离兴东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苏通大桥建成后,如东将纳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

如东还是全国基础教育强县,江苏教育位居全国前列,而如东教育质量又在江苏居先……如东大地正如日东升,显示着喜人的前景和蓬勃的生机。当你站在范公堤上极目远望,堤内良田万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