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窝窝的特点是什么 艾窝窝的做法和风味?名字有何来历?
艾窝窝的做法和风味?名字有何来历?
备料:江米饭,面粉、白糖、芝麻、核桃仁、山楂糕。
第一步 蒸面
把面粉放入蒸笼里开锅后蒸15分钟就可以了。
金龙鱼博士提示:为了防止面粉在蒸的过程中被水浸湿,您需要在盛面的容器上面盖上一块干布,把面粉罩起来。
第二步 擀面
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因此等面晾凉后,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第三步 拌糖馅
您只要把蒸过的面粉,白糖,芝麻,还有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就可以了。
另外还要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第四步 包馅
取一勺江米饭,将它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使江米饭完全沾满面粉, 然后将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
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点缀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好了,艾窝窝就做好了。
艾窝窝
艾窝窝,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 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
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
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还注说:“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艾窝窝的传说

传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桌木叛乱之后,把新疆的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于是传旨给御膳房,有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
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让宫女们用盘托着,排着队从香妃面前走过,但香妃连看也不看。
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
话分两头说,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
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
于是就做了一盘江米团子。
这江米团子是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他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姓艾买提,就叫艾窝窝吧。
宫女把艾窝窝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睛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用两个手指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得什麽似的。
下旨让白帽宫的艾买提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
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艾窝窝也就出了名。
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