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精神 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成语典故
有关工匠精神的历史成语典故
1、郢匠挥斤:
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徐无鬼》。
典故:
庄子送葬,去惠子墓地的路上,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把白色粘土涂抹在他的鼻尖上,(粘土薄得)像苍蝇的翅膀。
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听他的话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过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并且没有伤到鼻子。
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
'匠人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尽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2、神工意匠: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出自近代赵朴初《平等院》。
典故:
赵朴初赞美平等院的建造工艺说,真的是叹为观止,平等院中的凤凰堂,站在那里仿佛经历了千年。
不只是象教庄严继承了盛唐时期,更别有神工意匠。
3、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养生主》。
典故:
古时候,有一个叫庖丁的人,他非常擅长宰牛。
一天,庖丁被文惠君请去宰牛。
开始宰牛了,只见庖丁一只手按着牛,另一只手拿着屠刀在牛身上利落地划切着,动作非常熟练。
骨肉剥离的声音配合庖丁的动作,像奏乐一样有节奏。
文惠君看呆了,大声赞叹:“真了不起啊!你宰牛的技术怎么这么高超呢?”
庖丁对魏惠王说:“我刚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只知道用刀乱砍,结果砍出来的牛肉很稀烂。
后来,我解剖牛多了,渐渐明白牛骨骼的结构,就开始试着透过牛的皮肉去看它里面的骨骼,然后找出容易切的部位,这样切出来的肉就不会烂掉了。”魏惠王听了,点了点头,说:“真是了不起啊!”
4、精益求精:
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出于先秦·孔子《论语·学而》。
典故:
有一次, 孔子和子贡谈论做学问要由浅入深的问题。
子贡问道:“一个贫穷的人,见了富贵的人并不谄媚; 或者, 一个富贵的人, 见了贫穷的人并不骄矜。
这两种人的态度, 可算好了吧?”孔子说:“可以是可以了, 但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这意思是说,好了不能满足, 要努力好上加好。
对不对呢。”孔子说:“我说了前句,你就能说出后句来。
你有这一基础,就可以和你讲《诗经》了。
你已有由浅入深的本领了。”
5、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 ,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达生》。

典故:
梓庆用木头削雕成一个鐻,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到它的人都特别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好像出于鬼神之手。
见到这个鐻后,鲁侯问梓庆:"你是用什么法术制作它的?"
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
在制作时,我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利,集中心思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好它。
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
然后在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合适的木材。
与此同时,心目中有了鐻,然后用手雕刻出来;不用加修饰就已经做成了。
作品和天一致,鐻之所以像是鬼神所做就是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