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几个老婆
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几个老婆
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几个老婆
皇太极一共十五个后妃,其中五宫后妃皆蒙古族.皇太极早在一六一四年即受父命娶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孝端后)。满洲旧俗,婚娶不严格限制辈分,一六二五年又娶莽古思子宰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后)。一六三四年娶孝庄后寡姐,汉名海兰珠。此外,加上蒙古虎墩兔汗的两个妻子,这五个蒙古后妃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一六三六年,皇太极称帝之后,也依仿汉制封后妃。生母纳喇氏早死,追封为孝慈武皇后(康熙时改谥高皇后)。莽古思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清宁宫皇后,宰桑女博尔济吉特氏封永福宫庄妃,庄妃姐封关睢宫宸妃。另二蒙古妃,懿靖大贵妃囊囊封为麟趾宫贵妃、窦土门封衍庆宫淑妃。
皇太极的大老婆折折成了皇后,她是另两个博尔济吉特氏的姑母.那姐俩,先娶的是妹妹布慕布太,汉名大玉儿,十三岁就嫁给皇太极,十分美丽,劝降过洪承畴,为皇太极生第九子福临,姐姐海兰珠,死了老公,其性感还在大玉儿以上,被皇太极看中收了.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中的最爱.她一进宫,皇太极把大玉儿抛到了九霄云外.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了个儿子,却夭折了,很快大玉儿儿子也出生了,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福临.宸妃死了儿子没了指望,后来也死了.宸妃之死,使皇太极悲痛欲绝,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也撒手人间.爱新觉罗皇太极下一个皇帝是叫?
爱新觉罗皇太极下一个皇帝是叫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是清太宗的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其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努力,其感觉到满汉的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只有满臣没有汉臣的现象;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
扩展资料: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
顺治帝收拢权力后,首先就给死去的摄政大臣加封,然后就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改革,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很少改的,而顺治帝要改的是已经延续几百年的法律;
顺治帝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得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
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 “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
顺治帝罪己是政治上有抱负、有作为的表现,但后期一味自我责罪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悲观情绪和为情所困的厌世心境;
顺治帝短暂而热烈的一生,真心爱着一个人,努力想开万事太平,在其24年的短暂生命中,挣扎煎熬任性,无论顺治帝最后是出家还是死亡,都是历史之必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皇太极祖籍是哪里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佳努之女。杨佳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成婚,时已三十岁,新娘只有十四岁。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即莽古尔泰之母。但是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
关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2003《孝庄秘史》刘德凯扮演

2005《明末风云》 张山 2005《江山风雨情》唐国强 2005 《大清风云》 姜文 2005 《太祖秘史》 刘灿 2015 《大玉儿传奇》 聂远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父亲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父亲是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功绩有哪些?
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军事史上,一项重大的军制改革。 皇太极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显赫功绩?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谋略。谋略是皇太极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笼络蒙古,他在盛京沈阳册封“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由此可见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细谋略。 皇太极最高明的谋略是巧设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他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皇位继承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皇太极精心谋划了十五年,最后终于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过是非却让后人众说纷纭。爱新觉罗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叫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么?
不是,海兰珠才是。
相关历史 海兰珠最终结合在一起,是皇太极一生的最爱,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才最终结合在一起。虽然他们相差16岁,可真正的爱情又岂是年龄能阻隔的。但还是天妒红颜,彼此相守的誓言却终没有实现,月老在他们两人之间牵的红线终没能敌过命运的捉弄。伴随着海兰珠的香消玉殒酿成了天人永隔的悲剧。伴随着皇太极终极一生爱的人离世他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着...... 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皇太极封宸妃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屡屡立功的庄妃仅居五宫之末。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皇太极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曾说如不是发过誓“永不抛弃哲哲”,他真想立海兰珠为皇后。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但倍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在宫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比她年轻五岁、早嫁九年的亲妹妹庄妃,仅次于姑母皇后哲哲。 崇德二年(1637),海兰珠诞育皇子,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十分喜悦,遂创大清以来之先例,特意在大政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中外颁诏宣布这一重要事件,并举行宴会和演百戏,万民同贺,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因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八方朝贺。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朝鲜国王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后贺表、敬献方物的同时,还上了皇太子贺表,并进献皇太子礼品,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皇太极为表庆贺数次大宴宾客于崇政殿、清宁宫,着实盛况空前。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宸妃更是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喜上眉梢.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还有其余7个儿子,两天后庄妃又给他生了皇9子。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痛失爱子对宸妃的打击可想而知,从此,宸妃郁郁成疾。皇太极除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攻打明朝死守的军事要地松山、锦州。九日率军扎宫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十二日,从盛京来到的官员向皇上奏言关睢宫宸妃得病。时值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皇太极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随后,十三日一大早,皇太极就车驾起行,昼夜兼程赶回盛京。十七日抵达旧边界驻跸。当夜一更时分,盛京遣使来奏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讯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尚未入城即传来宸妃殡天的噩耗。年仅33岁。皇太极疾驰人宫,在爱妃的遗体前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他为了宸妃之死日夜哭泣,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几次哭晕过去。皇太极与宸妃情深意笃,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甚至“言语无绪”,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此后,皇太极亲自主持举行宸妃的葬礼,在太宗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从厚举行。宸妃的殡所设在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皇太极频繁地率众王及后宫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亲自在灵前奠酒,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幄中居住,以表示对宸妃的哀悼和怀念。在频繁举行的祭祀中,皇太极长时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悲痛之中,每次祭祀必“恸哭莫酒”,很长的时间里茶饭不思,甚至几次昏迷过去。朝中的大臣见此无不忧心如焚,清初的言臣祖可法、张存仁进劝说,皇上如此悲伤,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未免太过了。皇上乃万乘之身,负有底定天下、抚育万民的责任,皇上一身关系重大。现在与明朝的交战正在进行,皇上不能过分沉湎于悲痛之中,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举朝上下想看到的。 宸妃葬于盛京城北十里的蒲河边上,皇太极每次巡猎途中都要到墓地祭祀。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礼。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皇太极特下诏,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由于宸妃丧而停止,举国停止筵宴。在宸妃丧期内作乐的官吏和宗室,都召来皇太极的暴怒,被一一革职禁锢。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丧,连外藩蒙古、朝鲜等都遣专使来朝吊祭。皇太极亲自撰写的祭祀宸妃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情绵绵。昭陵妃园寝建成后,宸妃改葬于园寝内。 对宸妃的魂牵梦索,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举行祭典,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他每次出猎,必过宸妃墓地下马伫立,长时间地凭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大祭、小祭、月祭、冬至节令祭、岁暮祭,年祭。无论怎样的祭奠都无法抹平心中的悲伤,反而加重了心伤。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尽归清朝,关外障碍既除,挥师人关逐鹿中原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淡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逝于清宁宫,灵魂追寻宸妃而去,享年52岁。 太极(166)爱新觉罗(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