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什么意思 不共戴天
不共戴天 【汉语拼音】 ù gò g dài tiā gt 【名词解释】 gt 不与杀父的仇人共存于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后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势不两立” gt 【典故来源】 gt
不共戴天

【汉语拼音】 bù gòng dài tiān>【名词解释】> 不与杀父的仇人共存于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后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势不两立”>【典故来源】> 《礼记.曲礼上》>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注解】> (1) 父之雠:杀父的仇敌。雠,通“仇”,仇敌。> (2) 弗与共戴天:不与之共存于世。戴天,指立于天地间。戴,顶著。> (3) 兄弟之雠:杀害兄弟的仇敌。> (4) 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 交游之雠:杀害朋友的仇敌。> 《礼记.檀弓上》>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典故说明】> “不共戴天”这句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顶著同样的天”,“天”只有一个,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于世间的意思。什麽样的仇人非得拚个你死我活呢?《礼记.曲礼》有一段话说:“杀害父亲的仇人,我不应和他共处于世间;在路上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应该直接上前报复;如果是杀害朋友的仇人,我不应该和他同国。”传统的儒家是很讲究礼的。在礼的观念中,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要友爱,对朋友要存义,这是为人的基本。所以一个人是非观念要分明,要“以直报怨”。父母既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人,遇到杀父仇人,岂有轻饶的道理?想尽办法也要报仇,否则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礼了。这正是为何《曲礼》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的理由了。这种观念在《礼记.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报的人,是要“寝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为报父母之仇,为人子女要处心积虑,睡不能安寝,随时准备兵器,等待机会。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报父仇一事的观念,来宣扬对父母之孝的重要,后来演变成一句成语,比喻对人仇恨极深。>【书证】> 01、《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列传中.许远》:“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 02、《大宋宣和遗事.贞集》:“一时士大夫甘心讲和,酣絭于湖山歌舞之娱,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 03、《朱子语类.卷一三三.本朝七.夷狄》:“则襄公杀其父之时,庄公当以不共戴天之故,告之天子、方伯、连率,必以复雠为事,杀得襄公而后已,如此方快。”> 04、《元史.卷一九五.忠义列传三.王伯颜》:“(伯颜子)相詈曰:“吾与汝不共戴天,恨不寸斩汝,我受汝官邪!”贼杀之。”> 05、《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王世名痛哭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06、《三国演义.第五八回》:“(马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雠!吾当活捉生啖汝肉!””> 07、《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列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08、《封神演义.第九五回》:“殷成秀大怒,骂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定拿你碎尸万段,以泄此恨!””> 0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在老婆眼前又不便把大舅爷待自己的情形说出,更不敢露出忿恨之色。那心中却把大舅爷恨的犹如不共戴天一般。”> 10、《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至于为亲报仇,所谓“父仇不共戴天”,岂容片刻隐忍?”> 11、《聊斋志异.卷三.宫梦弼》:“亲友偶来,亦曾无作鸡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贫,便瞋目作怒,其仇如不共戴天。”> 12、《荡寇志.第二五回》:“我正待助小婿报不共戴天之仇,焉肯与你讲和!”> 13、《镜花缘.第五七回》:“承志道:“我同这恶妇乃不共戴天之仇,岂可令妻妹在他跟前应试!””>【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仇恨极深。> 使用类别 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例句】 > 01、父仇不共戴天,非报不可。> 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难解难消了。> 03、他恨不得一刀杀了这不共戴天的仇人。> 04、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 05、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两语所能化解的?> 06、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绪激动得全身颤抖。> 07、你们双方到底有什麽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什麽要这样残酷对待呢?> 08、现代有些人看不顺眼就动刀枪,好像对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09、你们只是好斗而已,又不是有什麽不共戴天之仇,干嘛如此怒目相向?>【近义词】 水火不容,冰炭不容,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势如水火,势如冰炭,誓不两立>【反义词】不念旧恶,言归于好> 形音辨误 戴,以头顶著。不可写作“载”。> 同 “不共戴天”及“势不两立”都有不能与仇敌并存的意思。> 异 “不共戴天”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势不两立”用于敌对的双方。> 不共戴天 势不两立 >【例句】> 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一定要报。> 正义和邪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参考词语】 不同天地>【汉语拼音】 bù tóng tiān dì>【名词解释】 即“不共戴天”。见“不共戴天”条。> 《三国志.卷一八.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庞淯》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娥亲曰:“父母之雠,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 >【参考词语】 不忍戴天>【汉语拼音】 bù rěn dài tiān>【名词解释】 不耻与仇人居住在同一处。见“不共戴天”条。> 《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妾家世会稽之鄮县,……其后世遭世不造,瞰室贻灾,五百人皆遭庾氏焚炙之祸。纂绍几绝,不忍戴天,潜遁幽岩,沉冤莫雪。” >【参考词语】 羞共戴天>【汉语拼音】 xiū gòng dài tiān>【名词解释】 不耻与仇人居住在同一处。见“不共戴天”条。> 《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参考词语】 义不同戴>【汉语拼音】 yì bù tóng dài>【名词解释】 即“不共戴天”。见“不共戴天”条。> 《宋书.卷一.自序列传》:“今正以弑逆冤丑,义不同戴,举兵之日,岂求必全耶!” >【参考词语】 不同日月>【汉语拼音】 bù tóng rì yuè>【名词解释】 即“不共戴天”。见“不共戴天”条。> 《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将军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雠也。” >【参考词语】 不共天地>【汉语拼音】 bù gòng tiān dì>【名词解释】 即“不共戴天”。见“不共戴天”条。> 《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将军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雠也。” >【参考词语】 不共之仇>【汉语拼音】 bù gòng zhī chóu>【名词解释】 比喻极深的仇恨。见“不共戴天”条。>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申公借兵失策,开门揖盗,使其焚烧宫阙,戮及先王,此不共之仇也。”
很赞哦! (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