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真实的历史 深层解读长平之战背后的腥风血雨!
长平之战真实的历史 深层解读长平之战背后的腥风血雨!
长平之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对决,在长平之站中,秦国为什么大胜,而赵国大败?今天,在简单了解长平之战后,小编将会带来长平之战的另类、深刻解读,一起往下看吧。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站图
长平之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之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之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长平之战中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然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也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开始前,秦最初本是为周王室放马的一个和部落差不多的地位吧。后因公元前771年西方游牧部落攻陷镐京“周王室国都”后,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武装护卫周王室才获得诸侯称号。但其为了一统天下,550多年来励精图治。自公元356年商鞅的“耕战”国策始,苦心经营数代之久。不论国家战略,外交策略,武器技术等等任何层面都已在六国之上。而其近似乎现代才有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更是独步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每个秦国人从出生到17岁报户口开始就意味着他只能有两种就业选择:一是作战,一是农耕。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战争。
秦国和赵国都长期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国受害尤烈曾有数代先王都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阵亡,可谓代价不轻。后秦弩兵出现后数战使其一蹶不振。史书记载:秦,待甲百万。可见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赵人民风彪悍。而赵国武安君李牧也是防守赵国北地,抗击匈奴一代名将。在镇守雁门一战匈奴十数年不敢近边。可以说双方都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相当的战争经验。长平之战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战争持续整整两年,消灭45万赵军。秦赵双方各自共动用近120万士兵,共和国48年淮海战役总参战人数近似相当。可是解放军身后有543万农民保证物资供应。长平之战中,秦国呢,当时的人口总共大概不会超过500万。长平距咸阳约500公里。当时的道路及其他因素更是不如50年前。
长平之战国画
至于当时60万秦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敢肯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后勤保障的艰辛。司马迁《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初次交锋,赵国便损失惨重,深知秦军的老将廉颇开始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广筑高墙壁垒,固守不出。秦久攻不下,又远离国土,后勤保障难以为继。战局开始不利于秦军。秦反间计使赵括代替廉颇。而秦王也换了当时的军事天才白起为总指挥。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策略,开始向秦大举进攻,此时白起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秦军主力佯装败退,并在长平东南构筑壁垒工事。赵括果然中计,追击秦军进入埋伏。此时两支秦军部队悄然出击,一支2.5万人去断赵括后路,另外一支5千骑兵去攻赵军大本营。断其粮道。此计甚险,两支部队极有可能全军覆没,也可能彻底改变相持局面。白起将赵括团团围住,却围而不打,只出动骑兵反复骚扰,慢慢折磨赵军。而赵括只能建筑壁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围困持续了大概46天,疲惫饥饿不停的侵袭着赵军,腐蚀着赵军的战斗意志。秦王得悉赵军主力长平被围后,悉数征召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零时兵团并亲往前线。从赵军两翼直插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赵军的退路。赵括意识到情势之危,将部队分为四个部分,殊死突围。此时战争已经进入到最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团团围住,4次突围均告失败。惨状可想而知。疲惫,饥饿,伤兵等一系列绝望在四处蔓延。这也许就是白起所期待的。绝望中的赵括决定组织最后一次突围。在秦坚不可摧的军阵前,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最高统帅赵括也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长平之战中,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因为当时应该还不具备立刻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条件。当时秦国的策略还只能是用尽一切办法削弱六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著称。然而其却成为了秦军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至此一蹶不振。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实力雄厚。其青铜兵器赫赫有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数百年的国都郢。楚国至此衰落。再说当时的后勤供应如此紧张,那会有足够的物资供给40万张嘴。所以说40万俘虏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这不是泄私愤,而是国家策略使然。
长平之战中秦赵大决起于“上党之变”。秦军夺河外渡口,切断上党五万韩军的后路,引发韩郡守冯亭将上党要地献于赵国。这本是秦国应该考虑到的可能性,可是秦国君臣却被冯亭的当机立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范雎白起精心谋划远交近攻之策,却因为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实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之中。上党突然易手,三晋结盟抗秦,使得秦国苦心经营的河外优势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赵军进驻上党天险,在捍卫国都邯郸西大门的同时对秦国河东河内两郡形成居高临下的威逼之势;赵韩魏三位一体,合纵与连横的天平也随之向赵国倾斜。在这一轮秦赵博弈当中,赵国由于秦国的大意,一开场就占了上风。
谁能料想,这个一开盘就取得的巨大优势,竟然反而成为赵国的巨大包袱,致使赵国的战略战术一错再错,终致溃不成军。从博弈分析来看,赵国在占据上党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在博弈中“做出选择”的义务--由于赵军高居险要,赵军若攻,秦军只有应战;赵军若守,秦军却难以仰攻赵军,只能无可奈何的对守。对于秦人来说,这倒也有不用伤脑筋的好处--反正选择之权为对方掌握,跟着应就是了。在长平大决之中,是战是守唯赵定夺。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事关国运的重大决择,赵国君臣前后矛盾莫衷是一,在这场“战略大考”当中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未能经受“做出正确选择”的考验,就必然要在博弈中遭到惩罚。赵国一开始得到的优势也就迅速的归零,直至成为负数。
秦赵对抗当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削弱乃至攻灭赵国,为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路。而赵国的战略目标却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赵人深知秦强赵弱,赵国需要奋发图强方可求存;而另一方面,自阏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之后,赵人便以“首胜强秦”自诩,心中怀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豪情壮志。占据上党俯瞰河内,就意味着赵国必须在坚守不出抵御秦军和大举进攻一分高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当中做出选择。而且赵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这个选择,上党之变就是秦赵大决的开始。随着秦国大军隆隆开赴前线,赵国的选择空间在急剧的缩小。是以坚守保邯郸,还是以决战争天下,赵国君臣需速做决断!
长平之战油画
上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倘若赵军选择坚守战略,那就根本用不着强求兵数对等。三十万赵军高壁坚垒严阵以待,再加上邯郸大本营的有力支持,秦军纵有百万,也休想越过壶关一步。若是赵军选择进攻战略,那就务必大举增兵果断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将秦军一举踏平。与许多人的感觉相反,长平之战中,虽然秦远来是客,时间却不是赵的朋友。这是秦赵两军的特点和上党的地形所决定的。
长平之战中的赵军多习胡风,骑射名动天下,且坐骑多塞外良马。若在开阔平原纵横驰骋,秦军铁骑虽强,终非赵军敌手。而秦军之厚重森严,却非赵军可比。秦军重甲步兵号称“锐士”,阵势严明众志成城,更兼多配强弩硬弓和完善的攻守器械,特别适合山峦隘口之地的壁垒攻防战。虽然赵国的步兵和秦国的骑兵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劲旅,但和对方相比,就有软肋的味道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秦赵交兵是一场“轻骑兵与重步兵的对抗”。上党之地虽纵横六百里山川,却是山峦重迭河流交错,绝非阴山千里大草原可比。在此战场轻骑兵会受到地形的层层制约,而重步兵却正可以依托地利,收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以倾国之力不断添兵上党,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置擂木炮石攻防器械,对赵军骑兵突击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双方一旦形成对峙局面,地形便决定了赵军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相关文章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灭赵是举手之劳,为何秦王突然下令班师回朝放过赵国?
-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突围不了 长平之战如果赵括换韩信,赵国四十万大军还会被坑杀吗?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四十万古人被活埋的真相,与谁有关?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三晋同气连枝,长平之战时,为何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大胜后名将白起为什么反对攻打赵国呢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0万国本动摇,秦国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错过灭赵时期,一年后竟打不赢了!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真实的历史 深层解读长平之战背后的腥风血雨!
- 长平之战后为什么不灭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