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上朝的皇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在最后仍掌握实权的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在最后仍掌握实权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在最后仍掌握实权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于国家重大事务,万历都会亲自进行决断。 万历皇帝从万历十四年后,就经常不上朝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万历皇帝勉强到金銮殿露了一脸,期间都是长期居于深宫,十足的宅男。很多朝臣,甚至终万历一朝,都没能见到万历一面。 万历皇帝之所以长期不上朝,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打击。 一是他的老师张居正死后形象崩塌。万历因为张居正要求他勤俭节约,而张自己却奢侈浮华深感不满。 二是对明朝官员的厌烦。万历想做个事情,经常会受到大臣们的阻挠。而明朝的御史们还以骂皇帝被处罚为荣,让万历很不愿意跟他们面对面的朝议。 三是立储之争。万历为立太子之事,和大臣们交锋失败,没能立自己喜欢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让万历更加不满。 四是万历中后期,的确有点纵情声色,贪图玩乐,长居深宫,跟他的祖爷爷武宗正德皇帝正好相反,正德是想方设法的逃出宫城逛。 万历虽然长期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制度确保了万历不会被架空。 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胡惟庸安撤销了宰相制度,所有事宜由皇帝决断,六部执行。到了成祖朱棣时期,感觉太累,就启用了午朝制度,皇帝和群臣商议,最后由皇帝决断。而到了仁宗洪熙帝、宣宗隆庆帝时期,还是感觉太累了,于是撤午朝,设早朝,后来又由张居正等人建议,减少了早朝次数。 由此,明朝的议政制度正式形成了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模式,即「 ”廷议(大臣会议,皇帝可以不用参加)-->票拟(内阁整理成奏章)-->批红(皇帝或司礼监批示)-->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机制。 具体过程就是内阁组织大臣议政,然后由内阁将决定起草文书呈报皇帝,皇帝用红笔批示后,交给六科核定。六科即六部的监察稽核机构,决定是否将皇帝批示过的决议进行执行,如果同意就交给六部执行,如果不同意,则退回给皇帝。所以,明朝皇帝批示过的旨意,也会经常被驳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滥用皇权的几率。 但是,如果经常被六科驳回,皇帝会很不爽。于是皇帝为了报复大臣,对于内阁决议,也留中不发,就是扣留文件不做任何处理,就那么放着、拖着。 皇帝保留了批红和留中的权力,已经确保了不会大权旁落。那么万历时期,万历虽然不上朝,原本也没有太大必要,但是按照制度,国家的重大事件,都会反馈到万历这里,由万历做决定。只要万历约束好代替他批红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即可确保大权不会旁落。 万历的孙子、小木匠天启帝朱由校因为识字不多,加上忙于木工事业,才经常为太监所欺,被魏忠贤架空。 万历怠政最有名的就是缺官不补,根据记载万历三十年,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都是要员。其实吧,明朝官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百姓的盘剥,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而万历皇帝决策的「 ”万历三大征”,也是万历帝并未被架空的实证。为了三大征,明朝除了户部拨款外,万历可是拿出了内库的「 ”私房钱”进行贴补的,是坚决支持的。
很赞哦! (1109)
相关文章
- 青词集 嘉靖:为我“炮制”青词的高手严嵩
- 崇祯皇帝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使大明王朝走向了末路?
- 崇祯皇帝 揭秘:明朝万历皇帝为什么要找张居正秋后算帐?
- 不上朝的皇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在最后仍掌握实权的
- 万历对嘉靖的评价 揭秘明朝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之谜,万历皇帝是谁?
- 万历对嘉靖的评价 闲谈乱侃之——从张居正与万历的关系,谈现代教育之误区
- 邹元标评价张居正 关于张居正的历史评价
- 万历对嘉靖的评价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是如何驾驭群臣的?答案令人意外
- 万历对嘉靖的评价 小万历询问张居正,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张居正犹豫片刻说出实情
- 万历对嘉靖的评价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