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阿修佛德 佛德

火烧 2022-06-11 15:07:50 1046
佛德 gt 佛陀是三,德具足的者。三即:自、他、行;德即:十力、四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於佛陀具此於三乘的殊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功德之佛德。 gt   所‘十力’,是指佛陀得法身
阿修佛德 佛德

佛德  

> 佛陀是三,德具足的者。三即:自、他、行;德即:十力、四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於佛陀具此於三乘的殊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功德之佛德。>   所‘十力’,是指佛陀得法身相後,具有十智力,能法度,摧伏邪,成事,自在。十力是:>   一、非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果定相。>   二、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生三世因果。>   三、禅定解三昧垢分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生根性劣,得果大小。>   五、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生欲善的差。>   六、界智力:指佛陀遍知世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道、道所至。>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生去世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生死生之,以及未受生之。>   十、漏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生漏否。>    ‘四所畏’又四畏,指佛陀具有四畏的信心,法、>   答、,容而安,勇猛而安。四所畏是:>   一、一切智畏:佛陀知法,住於正,所怖畏。>   二、漏畏:佛陀自信一切,而外怖畏。>   三、障法畏:佛陀示修行障之法,任何非皆所怖畏。>   四、苦道畏:佛陀宣出之道而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化生,常保持正念>   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情之下,都有喜戚之情:>   第一念住:生心法、行教,佛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生不敬信佛法,佛亦不生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生中有信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心,常安住於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常系念救度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生入佛知。此外,於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所畏、三念住大悲。大乘佛教在《大品般若》中提出十八不共佛法,即:佛身失、口失、念失、想、不定心、不知己心、欲、精、念、慧、解、解知、一切身智慧行、一切口智慧行、一切意智慧行、智慧知去世障、智慧知未世障、智慧知在世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功德外,有‘三德’、‘四解’。一般所‘三德’,即智德、德、恩德,以及《大般涅》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德。‘四解’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解’、善能诠法的‘解’、精通各地方言而自在的‘解’、正理而巧的‘解’等。表示佛陀能用四自在的智解才化度生。>   佛陀之於生,正如慈母眷子一般,有疲;生亦如子母般常感念佛德,常念佛恩。因此,‘上四重恩,下三途苦’,是名佛恩。>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