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文化意义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
起源: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发展: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扩展资料: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但对其定义和产生时间至今存在不少争议,大多数人对旗袍也是一知半解,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旗袍起源于北京
旗袍的起源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现在主要的观点有四种,一是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二是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三是认为旗袍远溯于周、秦、汉、唐、宋、明时代;四是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开始流行于上海,逐渐盛行于全国。
所以单单说旗袍起源于北京是不对的。
误区二:旗袍是服务业礼仪小姐的职业装
上世纪末开始,的确有很多服务行业的礼仪小姐开始穿旗袍。
但是不要忘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那么多著名的名媛女人:宋美龄、林徽音、阮玲玉、张爱玲等,都和旗袍有着难解的情缘,所以穿旗袍的不一定就是礼仪小姐哦。
误区三:旗袍很昂贵,是高档消费品。
现在改良旗袍不再像过去一样是量身定做的了,多为批量生产的,所以旗袍其实并不是那么昂贵。
除了部分高档布料或手工刺绣的旗袍价格较高外,一般旗袍和普通衣服价格差不多了,所以基本可以将旗袍当作日常服装穿着了哦。
误区四:穿旗袍要胸大才漂亮。
穿着旗袍对身材的基础要求是:肩膀要圆滑,腰要纤细,臀部要丰满,胸部大小要合适,所以并不是胸越大越好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