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伊斯兰教的详细资料及历史

火烧 2021-12-29 12:00:49 1103
伊斯兰教的详细资料及历史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

伊斯兰教的详细资料及历史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的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又称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محمّد‎)所复兴。

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百分比)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莫卧儿、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

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 历史陈迹。

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

起初,她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

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

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

它自创兴到21世纪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阿克萨清真寺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亚非57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

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他的话鼓舞了广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了世界各地。

他们或是进行贸易,又或是旅行,伊斯兰教亦跟随着他们传播着。

伊斯兰教的详细资料及历史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也有其他一些小派系(如哈瓦里吉派,伊斯玛仪派)。

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

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

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

也就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

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圣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并认同真主的独一、全知、全能、本然自立、无始无终、无重量、无动静、无匹敌、不占据时空、无形无相、公正、是宇宙最高的完美实在。

[3] 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和解,是广泛的使命,是对所有穆斯林的基本要求,有信仰的穆斯林都必须建立这个基本理念。

所有穆斯林国家的政府或社会团体,都应当为承担这个使命发挥作用,保护和提倡不同学派互相和解。

深信伊斯兰是团结全体穆斯林的大旗,然后在团结的基础上,各自研究和发展自己的所认识的学派。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

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

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

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

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

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

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

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阿拉伯男子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拜占庭帝国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

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

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

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

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

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

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

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

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

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

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

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

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

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

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接受真主的启示,复兴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

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

幼时根据阿拉伯人习俗母亲将他送到贝都因部落中抚养以学会坚忍的生活态度。

据伊斯兰教史记载:他小时候即不会写字也不会识字。

童年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

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后他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伽百利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

此后,他宣称接受了安拉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

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

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堂。

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部分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

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触犯了部分下层群众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这些人乃至部分下层群众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

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

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

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

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

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

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

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

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

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

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一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异族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十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

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

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

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

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以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

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

632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

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

阿拉伯人在各地设立了军事据点,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例如两河流域的巴士拉,尼罗河畔的弗斯塔特等。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和商业活动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

参考资料:百科百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