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清朝官员怕与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问题丢官丢脑袋
清朝官员怕与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问题丢官丢脑袋 湖广总督张之洞架子很大,一般不见客人,连他的部属,有时候一天都难以见他一面。 然而,如果有洋人来约他,约定3点钟碰头,他必定两点半就等在餐厅里,绝不会让
清朝官员怕与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问题丢官丢脑袋

湖广总督张之洞架子很大,一般不见客人,连他的部属,有时候一天都难以见他一面。 然而,如果有洋人来约他,约定3点钟碰头,他必定两点半就等在餐厅里,绝不会让洋人等上一时半会儿。在会见时,张之洞满脸堆欢,毕恭毕敬,哪怕再疲倦也得强撑着,可谓诚意十足。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齐名,多年兴办洋务,应该是见过大场面的官员了。连他在洋人面前都是如此反应,遑论其余官员? 在晚清时期,官员害怕洋人,几乎是一种很普遍的状态。他们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和洋人直接打交道。 很多官员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鱼肉乡里。但是一旦见了洋人,马上低调许多。遇到涉及洋人的纠纷,尽量息事宁人,宁愿中国人吃亏一点,也不敢得罪洋人,甚至还要竭尽所能讨好洋人。 这是为什么呢? 在晚清官员中绝大部分人不懂外语,不明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公法,在和洋人打交道时未免左支右绌,进退失据。对于日渐增多的华洋纠纷,他们处理起来更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招来严重的外交纷争——那就是丢官甚至丢脑袋的事情。 长此以往,官员便普遍形成了一种「 ”畏洋如虎”的心态。 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经常与清朝专门负责处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打交道,对这个部门官员的作风和习气最为熟悉。 威妥玛每次去总理衙门,都会受到极为隆重的接待,「 ”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者。”但是,在办事时,总理衙门的官员们全无主见,也绝不轻易发表意见。 一次,威妥玛又来到总理衙门时,说了一句:「 ”今日天气甚好。”说了之后,却无人敢接他的话头。过了好一会儿,以军机大臣身份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沈桂芬才回话:「 ”今日天气果好。” 话音刚落,各位大臣、章京纷纷回答:「 ”今日天气果好。” 面对这种情况,威妥玛又好气又好笑,回去后在日记中写道:「 ”不啻如犬之吠影吠声云。” 意思是,这和狗看见影子、听见声音就叫,没有什么两样。 「 ”畏洋如虎”心态形成的第二步,必然是崇洋媚外。 清朝晚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推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大批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洋人雇员地位高、薪水高,远远超过干着同样活儿的中国雇员。 清朝学者孔广德所编的《普天忠愤集》卷七中记载:「 ”当世每闻‘洋人’二字,则目为智巧,月俸多至七八百金,少则二三百金。” 这是说,一个最低等级洋人雇员的薪水,每月也有200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呢?清朝一名四品京官的年俸为105两银子,加上禄米和恩俸,也只有约200两银子。一个最低等级洋人雇员的月薪,相当于一名四品京官的年俸。 那么,可否在洋务企业中不使用洋人雇员呢?答案是:不可以。 文廷式在《知过轩漫笔》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 ”李鸿章欲设银行,阎敬铭亦较为然,惟不欲用洋人。李鸿章云:‘若不必洋人,人却不信你户部。’” 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连李鸿章这种有见识的高官,都认为如果要兴办银行,必须要依靠洋人,否则事情就办不了。 【参考资料:《清代之竹头木屑》《知过轩漫笔》《清史稿》等】
很赞哦!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