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传原文及译文 牛仙童,《杜佑传》翻译原文
牛仙童,《杜佑传》翻译原文
《杜佑传》翻译原文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 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杜佑传新唐书阅读答案翻译】杜佑传新唐书阅读答案翻译。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Du You, Zi Jun Qing, Jing Zhao million years of human. The father promises seriously, the hope, friends are 1:00 junjie. As an Ling Ling, Song Qingli captaincy general table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it a little tired to officer. Bless the hereditary military, Ji'nan Shan county magistrate. Tasted Runzhouprovincial governor Wei Yuanfu, Yuan Fu to the old sons, without ceremony. It is day, Yuan Fu have suspected prison must not, try hearing woo, woo for the Defense Department, lease to unlimited. Yuan Fuqi, Department of justice to join the army, Zhejiang Province, Huainan government resettlement, table theshogunate. Into the Ministry doctor, Jianghuai young to charge, and then moved to capacity of JINGLUE shi. Built in the early, the soldiers take war, people trapped, without the fu. Youthink that saving my morrow in, in a province officer, but on the said: Han Wu Jian Wu County waste to four hundred, official rate of ten department; Wei Taihe messenger clerk contingent Province, Zhengshi and counties; TaiyuanShanxi Province Guan seven hundred; Sui kaihuang waste County five hundred; Zhenguan early province six hundred staff officer. Set of the official,to cure the mon people, the ancient people the plan official, refused todummy.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because in difficult to provinceclerk, Cheng cut also rescue fraud. Discussion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Dina, think good. Lu Qi, evil, a provincial governor of Suzhou, Russia and moved to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jiedushi. You open roads, Shu Chan Han analysis, to the fire.First, Woo will Lei Po with wide irrigation, denounced the coast land abandoned for the field, the product m to five hundred thousand Hu Ying,column thirty District, Shi Ma rectification, neighbors fear; but pardonassistants, so Nangong Zun, Li Ya, Zheng Yuanjun to power and political chaos, for on the exclusion of the emperor. Dangxiang Yin guide Tubo for chaos, all credit, please discuss. You think thatunscrupulous side Chen, promising to revolt, namely the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Xi Zhou Xuan Zhongxing, Xian Yun damage, chase Taiyuan, and exitstop, do not wish to harm , nu Yi too far. Qin rely on force, North Westby refusing the Huns, Zhu Qiang, grudges order chaos, seedling of exile. The Party of small fan, and China miscellaneous, between edge will invade themoment. This Rong ugly Fang Qiang, edge preparation is not real, honestshould be carefully selected him, make the finished series, misregisterblackmail, shown with fidelity, why seek into battle, sit to take Laofeizai? Theemperor heard. [du you pass the new Tang reading answer] du you pass the new Tang reading answer. You each went, Emperor propriety, officer without name. After a few years,solid begging bones, the emperor had promised. Yuan and died seven, yearseventy-eight, book give Taifu, IK said Ann jane. You in the official post ofnature, can not Jiao Cha, number I meter Fu, people up and down the diseasephase, the protesters said Yagi for intact. However, in his later years toconcubine lady, some cloud.杜牧的背景资料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京兆府万年县(陕西西安市)人。万年与长安两县唐代京兆的首县,也就是京都所在。大和二年(828)进士, 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 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世族,在唐代尤其煊赫。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他们一直是统治阶级的最上层。论到京兆杜氏这一家的世系,应当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河南南阳市),以豪族迁徙(陕西兴平县西北),子延年,又迁于杜陵(西安市南)。他的子孙,在汉、魏、晋诸朝,世代为官,如东汉的杜笃、西晋的杜预。杜笃工为文章,曾作《论都赋》;而杜预在历史上尤其有名,他作官到镇南大将军、荆洲刺史,封当阳侯。他不但通晓战术,建立事功,而且博学多能,精于刑律、历法、水利,能造河桥,又注《左传》,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杜牧就是杜预的十六代孙。论起这一点来,他与杜甫同是杜预的后裔,不过支派相去很远了。杜甫是杜预的儿子杜耽之后,而杜牧这一支则出于杜预的少子杜尹。杜尹当西晋时为弘农太守。他的六世孙杜颙,在西魏、北周时,作雍州剌史,封安平公,死后葬在少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坟墓,在宣帝杜陵的东南,比杜陵小,故名“少陵”,附近一带地区也叫做少陵。杜的子孙后来都埋葬在这里。杜颙的六世孙杜希望,唐玄宗时,作官到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杜希望有八个儿子,而第六子杜佑最知名,作官到宰相,就是杜牧的祖你。他有三个儿子:杜师损、杜式方、杜从郁。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部,就是杜牧的父亲。 杜牧生平善于论兵,似乎颇有他十六世祖杜预的遗风,但是杜牧诗文中不大提到杜预,不象杜甫对于他十三世祖杜预那样的景仰深至,时常流露于作品中,而杜牧受他祖父杜佑的影响相当大。 杜佑字君卿(公元七三五---八一二年)。他父亲杜希望作官时,曾因为不肯交欢宦官牛仙童而被贬黜;生平爱好文学,奖拨人才,所奖拨者如崔颢等,后来都很出名。杜佑有三个儿子、十个孙子,其中如杜悰,后来也做到宰相;至于能够将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承继而发扬的,则只有杜牧。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到他们自己的家:“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五”,就是指他的祖父杜佑撰著的《通典》二百卷,可见他是很珍视这种家学的。杜牧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这正是他祖父杜佑作《通典》考明历代典章制度以施诸衫的家学传统。当然,杜牧有时候也不免要夸耀“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而且勉励他侄子阿宜“仕宦至公相”。这是他思想中庸俗的地方。同时,杜牧生活豪纵,喜好声色,这也是高门世族贵公子不良的习气。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0三年),月日无考。这一年,他的祖父杜佑六十九岁,二月间,自淮南节度使来朝,三月,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此后十年后,杜佑一直高居相位。 杜牧降生之时,离开安禄山起兵之岁(公元七五五年)已经四十八年了。在这四十八年间,变帮迭出,使唐朝由所谓“太平盛世”而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安史之乱闹了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才算勉强平定。当时朝廷安于苟且,就以史朝义的降将张忠志(后赐姓李,名宝臣)、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为河北诸镇的节度使。这些藩镇后来称霸一方,不服从唐朝中央政令,而河南藩镇,如淄青节度使李纳及彰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亦起而效尤,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朝廷虽然用兵讨伐,而力量已弱,常是不能得胜,中途妥协,更失威信。经常的内战自然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同时,自安禄山乱起,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诸镇的精兵都调去平乱,所留下的兵很单弱,西北空虚,吐蕃统治者乘机东进,于是凤翔(陕西风翔)以西,邠州(治所在今陕西邠县)以北,陇右、河西之地,都渐渐被吐蕃占领。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自从太宗时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后,两族人民和睦相处,经济变化,互相交流。但是中唐以后,吐蕃统治者乘唐朝衰弱,不断东进。当时吐蕃还是处在奴隶社会阶段,所以陇右、河西的人民遂于沦于吐蕃奴隶主的奴役之下,其势力达于邠、陇(治所在今陕西陇县)诸州,距离长安不及五百里。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兵一度进入长安,代宗逃到陕州(治所在今河南旧陕县)。郭子仪等率兵收复长安,吐蕃退去,十二月,代宗才回京都。此后,吐蕃统治者的军队还经常到达邠、泾(治所在今甘肃泾川)、陇等州,长安戒严。 当时唐朝的内政方面也产生了毒瘤,就是宦官专权。肃宗、代宗时,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已经恃君之宠而干预国政,代宗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禁兵,又开宦官干涉军权之端。德宗初年,泾原兵在长安作乱,拥立朱泚为帝,德宗逃出,宦官窦文场、霍仙随从保护。乱平之后,德宗猜忌诸将,不愿意武臣掌握重兵,于是设置护军中尉两员,分领神策禁军,即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担任。从此神策禁兵宦官掌管,他们权势更大,不但操纵朝政,甚至于可以废立君主了。 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这件千孔百疮的衣裳补好了,何况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那里没有机会像他祖父那样施展于实 际政务或历史著述,却在他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些登临咏怀之作,别人写来大抵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写来,却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润州二首》之一: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又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 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而另外一些咏史诗中,他的感触就更为明显了: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 游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前者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倏忽变幻,后者感慨执政者的荒淫糊涂和世人的居安 忘危,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他心底的悲凉。此外,还有不少咏史诗都很出色,最著名的 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讽刺天子的荒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感慨历史变化的难以把握等等,都表现着他透过历史对现实的关注。怀古伤今,是不甘沉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家世门风的传统和实现理想的抱负所合成的力量在杜牧诗歌中的表现。 然而,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他说: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又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我们更能看出他的心境: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其实杜牧胸怀大志,常以韬略自负,又何尝甘于枯守淡泊?当他自称以“无能”为“有味”,说要逍遥江海的同时,却又恋恋不舍地回望唐太宗的陵墓,遥想那辉煌的贞 观盛世。不过,由于杜牧习惯从广大的历史上看待现实问题和个人遭遇,性格也比较豪爽开朗,他的诗中虽然有颓唐的成份,却并不显得局促阴暗,相反,无论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能在忧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气格, 这一点有些像刘禹锡。前面举出的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下面再录两首写景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虽然写的都是秋景,却没有这一类诗常见的衰飒暗淡,倒有些明亮和高朗。据《云溪友议》载,杜牧曾指责白居易“诗体舛杂”,在杜牧本人所写《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也曾借李戡之口说元白体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而他应命给李贺诗集写序时又暗示说,李贺诗虽然奇丽谲诡,想象力丰富,但与《楚辞》比起来,“理”不及而“辞”过之(《李贺集序》),也就是诗缺乏思想而过分注重文辞。要革除这两方面的弊病,自然应该是在内容上要“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心”(同上),而在艺术上则要“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应该力求“高绝”(《献诗启》)。的确,他的诗风既没有元白诗平易滑俗的毛病,也不像李贺那样雕琢鑱刻,以艳险奇丽取胜。由于杜牧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这样的话,并写有《杜秋娘诗》及《大雨行》这样颇似杜甫、韩愈风格的诗,一般认为他受杜、韩的影响较深。但是,从杜牧所擅长的七律、七绝的语言艺术上来看,他有杜甫那种讲究顿挫抑扬、开合回环的声律与布局的特点,但又不像杜甫那么沉郁浑厚,更多地有一种高朗俊逸的气质;而对于韩愈诗较为流畅轻灵的一面,杜牧确有所吸取,而对其最具有强烈特征的奇崛怪异的风格,杜牧却没怎么采纳。他的诗以七绝最为人称道,其次是七律。 总体上说,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气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其诗歌的特殊境界。杜牧与许浑是朋友,杜牧集中又混入了很多许浑的诗,从这点看许浑的诗风似乎和杜牧相似,后世也常有这种看法。其实,他们的诗风还是有显著差别。律七绝,和格律圆熟、布局谨严、用字精工、诗意警拔等特点上,他的诗确有些像杜牧,如下面两首,是为人熟悉的名作: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合兵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东楼》) 但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杜牧那种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也没有杜牧那种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并不像杜牧,在叹息的同时还事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 《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另外,张祜也是一位与杜牧相友善、诗风也与之相近的诗人。他的一首《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以短短二十字,写出宫中女子积郁难遣的深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历史上姓杨的谁是太监
嘉靖帝手下的太监 杨金水 明都知监太监 杨庆 明政德尚衣监太监 杨定
玄宗帝手下的太监 杨思勖 南诏国太监 杨明辉求《东汉宫廷十大酷刑》
唐朝十大酷刑
一、杖杀 二、腰斩 三、弃市 四、枷刑 五、戮刑 六、车裂 七、灭族 九、地狱刑 八、剐刑 唐朝十大酷刑 一、杖杀 杖杀是唐朝政府运用极其普遍的刑罚,是一种用重杖击打屁股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旧唐书 酷吏列传》记载:“笞罚人畏其不死,皆杖讫不放起,须其肿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杀不止是一种屈辱至死刑,而且还是一种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杀已经达到一种高超的害人水平。《旧唐书 刑法志》记载唐肃宗时期一次就将“达奚挚、张岯、李有孚、刘子英、冉大华二十一人,于京兆府门决重杖死。”唐朝的杖杀其适用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在唐朝表现得极为复杂,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乱的现象。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刑部侍郎班宏奏:“其十恶中谋反、大逆、叛、恶逆四等,请准律用刑;其余犯别罪合处斩者,今后并请重杖一顿处死,以代极法。重杖既是死刑,诸司使不在奏请决重杖限。”敕旨依。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顿重杖处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绞、斩之行刑方式。就是说公元782年杖杀从法外酷刑变成法定正刑,杖杀成为常用之刑罚。 二、腰斩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执行后犯人往往一时还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斩首要残酷得多。《资治通鉴》记载: 公元648年 (贞观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余人。”辩机因与高阳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斩辩机,同时杀戮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残酷性与随意性可见一般。(一个私通因自己的女儿不检点竟株连杀害无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见一斑,其之心黑手毒连老爹都敢囚禁。能把亲兄弟侄子杀戮干净,霸占兄弟媳妇的人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刘兰也是被腰斩的。《旧唐书 刘兰传》记载: “贞观末,以谋反腰斩。”《新唐书 后妃传》记载: 武则天时代“尚方监裴匪躬、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元庆、白涧府果毅薛大信、监门卫大将军范云仙潜谒帝,皆腰斩都市。” 公元835(唐文宗大和九年)宰相王涯不幸卷入“甘露之变”惨遭灭族腰斩,可笑的是他远房表弟王沐因贫穷从偏远的江南骑着毛驴到京城长安两年多才见到王涯,本想求个小官。当他到王涯的家中等消息时,正敢上王涯的家被抄,于是和王涯及族人一起被腰斩。“及涯家被收,沐适在其第,与涯俱腰斩。”《资治通鉴》还记载: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训首(级)引王涯、王璠、罗立言、郭行馀;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拥贾餗、舒元舆、李孝本献于庙社,徇于两市。命百官临视,腰斩于独柳之下,枭其首于兴安门外。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遗……”唐朝太监政权、傀儡政府乱杀无辜谗害生命可窥之一二。这么多人在大街被砍成两段,要大臣们被迫现场观看。一幅人间地狱的场景,唐朝邪恶社会的屠杀恶行很适合拍恐怖大片。 三、弃市 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刑法在闹世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姓,但唐朝的御史中丞,司农少卿,司仆少卿(副部长)来俊臣被弃市就有些特别了,来俊臣是唐朝的大酷吏,民众又狠又怕,叛死刑人民大快。《旧唐书 酷吏传》记载“乃(来俊臣)弃市。国人无少长皆怨之,竞剐其肉,斯须尽矣。”《资治通鉴》记载“(来俊臣)弃市。时人无不快其死。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挟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踏成泥。”唐朝民众如此表现令现在的文明人不免为唐人之野蛮作风心凉发麻。 四、枷刑 枷刑本不是死刑,但唐书里记载的巨枷,人戴上去就要痛苦而死了。《旧唐书 酷吏传》记载,“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这名字就令人恐怖,所以才“见之魂胆飞越,无不自诬矣……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袭,以至于族,与其家无复音息。”“凡囚至,先布械于前示囚,莫不震惧,皆自诬服。”《新唐书 酷吏传》记载,“乃作巨枷,号“翾尾榆”,囚人多死。又仆囚于地,以门牡轹腹;掘地实棘,席蒙上,濒坎鞫囚,不服则挤之坎,人多滥死。……后以铁为冒头,被枷者宛转地上,少迁而绝。” 2007-8-11 15:29 回复 梦紫→雪芸 0位粉丝 2楼 唐朝枷子种类恐怕是世界上最多的最恐怖的,唐朝人的残害人的方式也是最歹毒凶狠的,但万幸唐朝的巨枷,只有唐朝才有…… 五、戮刑 戮刑是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古时戮刑可以分为两种,生戮和死戮。生戮是先戮后杀,死戮是先杀后戮。在古代,人们将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旧唐书 酷吏传》记载:公元694年(武则天长寿二年)唐侍御史 “(万)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置于别所,矫制赐自尽,并号哭称冤不服。国俊乃引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 这三百余人当是生戮。《唐会要 卷四十》记载:公元898年(唐昭宗光化元年)“近日用刑。皆隳旧例。多黩斧锧。鲜行鞭笞。今后应天下州县科断罪人。切须明于格律。不得以军法戮人。” 看来 “以军法戮人 ”在唐朝末年已经泛滥成灾了…… 六、车裂 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拽,直至把人的身体撕裂成五块。公元905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唐朝廷将太常卿张廷范在首都闹市中车裂于都市。五马分尸这本是早已废止的古老的严厉刑罚,但唐政府又复用。由此可见唐政府是越来越残暴,内心是越来越懦弱。尽管唐政府的统治越来越残暴,刑法越来越重严,但也威慑不住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热潮。 七、灭族刑 灭族刑是株连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书 酷吏传》记载“杨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杨慎矜、杨慎余、杨慎名兄弟乃隋帝杨广的嫡系玄孙,杨慎矜唐玄宗时为御史中丞迁户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蔑就要连累怎么多无辜的生命。以法制严苛著名的明清最严厉的时候也是株连九族而唐朝竟是株连数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牵连自己父母、妻妾、儿女、亲人、朋友、邻居等等和自己有关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变”之变王涯的族人亲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还要受腰斩的痛苦罪。其实唐朝藩镇互相屠杀用灭族刑已习以为常,唐朝之混乱人性之恶毒可想而之,屠族灭门惨祸在混乱的唐朝为家常便饭。 八、剐刑 《旧唐书 桓彦范传》记载桓彦范被处死的一种刑罚,“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这种把人绑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剐尽直至露出白骨,然后再杖杀人作法也是极其残忍的。这也是后来剐刑的雏形。帮助唐玄宗夺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监被封为的左监门卫将军的杨思勖性情残忍,《新唐书 宦官传》记载他“所得俘,必剥面、皦脑、褫发皮以示人。”内给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就诏付杨思勖杀之。“思勖缚于格,棰惨不可胜,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尽乃得死。”这种残忍的刑法已经和五代时期的凌迟很接近了。 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各种刑罚层出不穷,《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宰相杨国忠就是被乱兵“屠割”的,“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其中安禄山处死颜果卿也是运用割肉节解的剐刑,“目大骂,受剐刑,仍骂不绝口,被钩断舌头,犹含糊而骂,直至气绝。”这只是对高官有记载的,没记载的不知道要有多少。安史之乱国家大乱后编著唐史的人都感慨唐朝最上层公主的命运都无从知晓,平民百姓小官的命运谁知道呢,史书没记载的并不意味着没有,五代十国只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延续。 九、地狱刑 唐朝是中国恶吏最盛行的时代,“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而恶吏施展才华的地方当是牢狱。唐朝来俊臣、朱南山、万国俊等酷吏所撰写的《罗织经》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邪恶智慧与势力的集著,是酷吏黑暗政治制造冤狱的经典总结,是酷吏们赤裸裸的施恶大胆而自豪的告白。“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 这些《罗织经》名言实在令人胆寒,《罗织经》的出现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个永恒的污点,一个文明社会是产生不了这种丑陋的东西的。《罗织经》的出现再次证明唐朝社会的黑暗丑恶。古代酷刑被千刀万剐到底有多惨
中国古代酷刑23中,最残忍、最无人道、酷刑之首当数凌迟——民间俗说““千刀万剐”。
凌迟最无人道、最残忍,残忍在让犯人极端痛苦,用延长痛苦时间来折磨死刑犯。明代王明德描述凌迟刑法:“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
就是行刑时,将犯人绑于柱,刽子手用刀,一刀一刀地割其肉,零刀碎割,共割3357刀,要在其肉将割尽时,最后一刀方剖腹切首,使犯人极尽痛苦后方毙命。凌迟刑始于五代,定为刑名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正刑,清末时废。《宋史·刑法志一》:“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
“凌迟”源于“陵迟”,陵迟古义为延缓的斜坡,如《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以后,引申为时间的拖延、延缓。
历史上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是唐玄宗年间任内给事之职的牛仙童。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童奉唐玄宗命调查张守珪虚报战功案,牛办案受贿,后案发,玄宗命以狠毒著称的太监杨思勖执刑。《新唐书》记载,杨思勖杀战俘:“所得俘,必剥面、皦脑、褫发皮以示人。”杨思勖得命,想出了凌迟这种酷刑——当时无名称。《旧唐书》记载当时惨状:“思勗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新唐书·宦官传》记载: “思勖缚于格,箠惨不可胜,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尽乃得死。”因杨思勖创此刑为法外刑,故唐代无继者。直至五代时,“”凌迟“”才进入刑典。
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是清末北京城恶棍康小八,被缉拿归案后在菜市口被“凌迟”处死。
。据《历代刑法分考》,凌迟刑史籍有载,又称脔割、剐刑、寸磔、支解等多种名称,虽然说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凌迟始见于法典是《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封建王朝的法典中,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处以凌迟刑法。《大明律》、《大清律》规定:“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绞斩以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皇帝钦定的两起凌迟刑在明朝。一是明末大宦官刘瑾受凌迟处死:(依《大明律》)“例该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明朝翰林院庶吉士郑曼,崇祯年间以“杖母不孝”被“凌迟”处死,共受剐3600刀。
戊戌变法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将凌迟、枭首、戮尸等法条“永远删除,俱改斩决”。凌迟酷刑从此从中国法典消失,替代的是斩首刑。
佛教的密宗有几个派系,跟中原的佛学是不是不一样?
密宗流变与派系 密宗,或称密教、真言宗、秘密教、金刚乘等。国际上一般通称但多罗佛教。它是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阶段。而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密宗,是印度的密教传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因子形成的一个宗派。得名密宗是由于此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 ( 相应 ) 而获得悉地 ( 成就 ) ,故名。从密宗的立场说,全部佛法'分为教、证二法,显教为教法,密教为证法,二者互为表里,直趋菩提。显教即是应身佛枣释迦牟尼所说,密教则是法身佛枣毗卢遮那所说。密宗传说,大日如来 ( 毗卢遮那 ) 授法金刚萨垂,释迦牟尼逝世 800 年时,龙树菩萨开南天些铁塔,亲从金刚萨垂受法,后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和善无畏。但考诸史实,实际情形复杂得多。

1. 印度佛教密教 公元六世纪以后印度进入了大乘佛教的晚期,也是佛教在印度步入了衰蜕期。这时,被千年前释迦牟尼所禁止的真言咒语在佛教内部合理化,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教。教典总称为但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大量吸收婆罗门教一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诸因素攘灾、祈福、祟祀众神等,不断发展,渐升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 ( 语密 ) 、手结契印 ( 身密 ) 和心作观想 ( 意密 ) ,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修法时建筑坛场' ( 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 ) ,配置诸佛菩萨。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 7 世纪中叶《大月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由于波罗王朝大力支持而迅速发展。当时,波罗王朝第二代君主达摩波罗极崇密法,于恒河南岸建立超戒寺 ( 又名超行寺、超岩寺 ) ,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著名的那烂陀寺。超戒寺有 l08 座小院。 6 处研究院,中心为大菩提佛殿 ( 一说观音殿 ) ,周围 53 座殿堂环绕,其供奉几乎全是密教男女神像。有 6 重门,每门置有守门学者接受各方问答、辩论或挑战。西藏密教大师阿底峡在入藏前于 1034 —1038年在该寺任住持。寺内名憎大德极多,研习密法之外,又育密教僧才,成为印度密教传播、研究中心。 《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这派经典很多是导师所传歌诀。主张佛身四身说 ( 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 ) ,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 ( 本性 ) 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 在 11 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密教今又出现了时轮教。有些学者认为时轮教即是俱生乘。他们宣传现实存在像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方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另外。宣传佛教的理想国香巴拉 ( 今人熟知的“香格里拉”一词即源于此 ) 的思想。在时轮教出现以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超戒寺也于 1203 年被焚毁,所以,这年成为古代佛教在印度绝迹的标志。但佛教密教传入中国,又传至日本、朝鲜、韩国等。至今不绝。 2 .汉地密宗 密教输入中国及其流传演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即由度古密教传入时期,后世称为杂密。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 2 世纪中至 8 世纪中的 600 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 100 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最早汉译密典类的是三国时代东吴僧人支谦,他所译的秘密经咒,见诸《经录》的有 7 部: 《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华积陀罗尼咒经》一卷 《七佛神咒经》一卷 《八吉祥神咒经》一卷 《摩诃般若波罗密咒经》一卷。 《陀罗尼句咒经》一卷 《摩登伽经》二卷 ( 与竺律炎共译 ) 上述 7 经,除《无量门微密持经》外,其它 6 经是否为支谦所译尚有疑问,在此不赘。稍后,竺法护等也译出《密迹金刚力士》、《八阳神咒》等不少有关密教的经咒,但未被当时人注意。 到东晋时,此法门由于佛图澄 (232 ; 348 年 ) 的影响才广为普及。佛图澄,西域人,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 (3lo 年 ) 来到洛阳,“志弘大法,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杂燕脂涂掌,干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亦能令洁斋者见。又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 ( 《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 所以深受上下崇信,北地佛事大兴。此时又有帛尸梨密多罗 ( 意译吉友 ) 入中土,善持咒术,在建康翻译了三部经,全是密教典籍。这三部经是: 《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 《雀王杂神咒经》一卷 《大灌顶经》十二卷 ( 据僧佑核查,该经前 9 部 9 卷为帛氏所译,后 3 部 3 卷非帛氏所译,为后人民羼入。见《出三藏记集》卷四 ) 后一部经为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后世以他为密咒传入中土之始。稍后又有县无兰在扬都译出 61 部经典,其中 20 余部为杂咒,如《陀邻尼钵经》 ( 即《持句神咒经》 ) 、《摩尼罗宜经》、《玄师弗陀所说神咒经》、《龙王咒水浴经》、《请雨咒经》、《止雨咒经》、《咒小儿经》、《咒牙痛经》、《咒眼痛经》等。 北方最著名为县无谶,他“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之后,译传密教典籍的日渐增多。到初唐,印度僧人阿地瞿多来到唐长安,他从梵本《金刚大道场经》 ( 即《持明咒藏》,有十万颂 ) 摄要钞译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其中包括有佛顶、如来、观音、菩萨、金刚、诸天;杂部等坛法咒术,为印度旧密咒法的集成之作。阿地翟多并在长安建立陀罗尼普集会坛,传授灌顶。此外,传译密咒的梵华僧人还有许多,此不详述。 第二期是印度纯粹的瑜伽密教传入,也就是中国密宗正式建立时期。由于创派于唐朝,又称唐密。此期开始于善无畏,他在唐开元四年 (716) 以 80 岁高龄从中印度携梵本到唐都长安。他原从那烂陀寺密教耆德达摩掬多传授瑜伽三密总持法门。来唐京后,玄宗礼为国师,设置内道场,尊为灌顶大阿阇梨。先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又于洛阳大福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即《大日经》 ) 七卷,唐沙门一行亲承讲传,笔受口诀,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后善无畏继续译出《苏悉地羯罗经》等二部六卷,并撰《禅要》一卷。他的传授以胎藏界变法为主。后于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 ) 在洛阳圆寂,年 99 ,葬于龙门西山。下录一则在唐人著述中广为流传的善无畏求雨故事: 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日:“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日:“人苦暑病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陈请酉具,幡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快言数百,咒之,须央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须之有白色自钵底而兴,径上数尺,稍稍引去。畏得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回顾见白气疾族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谢。 ( 《宋高僧传》卷二《善无畏传》 ) 善无畏在唐 19 年,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另外还译了几部禁戒类的密典。总计 6 部, 18 卷: 金刚顶部: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一卷 《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与一行共译。 胎藏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即《大日经》 ) 七卷。 苏悉地部: 《苏悉地踢罗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供养法》三卷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在善无畏来唐后 4 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携弟子不空,经海路从广州上岸,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原从南印龙智阿阇梨修学金刚顶瑜伽诸部秘藏,至唐京后也被礼为国师。金刚智在唐 22 年主要传金刚界密法,所住之刹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广度四众。僧传中曾载有他为唐玄宗第 25 公主治病,使其魂灵回体的神奇经过: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域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增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球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义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真数难移,今王遣,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 尔帝方加归仰焉。武贵纪宠异六宫,荐施宝玩,智劝贵妃急造金刚寿命菩萨像,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绘像,谓门人曰:“此二人者,寿非久矣。”经数月皆如其言。凡先觉多此类也。 ( 《宋高僧传》卷一《金刚智传》 ) 金刚智的译经为密教经典,共有 l0 部, 14 卷: 金刚顶部: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 《金刚峰一切瑜伽经》二卷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一卷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喻伽法要》一卷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 杂咒部: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 ( 即《大悲心陀罗尼》 ) 一卷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大身咒本》 ( 勘同《大悲心陀罗尼》 ) 一卷 《七俱服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另有一部《千臂干钵曼殊室利经》十卷,传系金刚智所译,《续贞元录》收入。金刚智于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 ) 八月十五日病逝,享年 71 岁。 金刚智的弟子不空继承了金刚智的全部密法,并遵遗命回天竺广请密教经典于中土译传,得玄宗允准,率僧俗 37 人赴印度求法,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 从密教大师普贤阿阇黎学法,被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彻经》和毗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 ,学法三年后携干余卷梵本经论回到长安。后翻译了 77 多部 120 多卷,在我国四大译经家中,译经最多,他所住持的长安大兴善寺被后世尊为密宗祖庭。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 不空灌顶 30 余年,入坛授法弟子颇多,但从学五部大法的只有 8 人,两人先不空亡故,余 6 人,世称“六哲”,他们是:金阁含光、新罗慧超、青龙惠果、崇福慧朗、保寿元皎、觉超。五部即指金刚界曼陀罗之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 惠果承不空法系,后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学胎藏界密法。不空之后学贯两部密法者,惟惠果一人。代宗敕为内道场护持僧,德宗、顺宗亦优礼维渥,后世称为“三朝国师”。惠果承受两部密法,又把两部密法的思想融会在一起,建立“金胎不二”的思想。惠果在青龙寺设灌顶道场大弘密法,其法嗣既有汉僧,又有外国僧人,如日本、新罗、爪哇等。 延至唐末五代,连年战乱,密宗法脉断绝。 第三期为印度晚期密教输入时期。在汉地则北宋初期,中印度沙门法天、天息灾,北印度沙门施护等各资梵夹 先后来到中国,宋朝设译经院,令各宣译。但此时密教典籍,以印度波罗王朝晚期所传的乐空不二的所谓无上瑜加密法占主要部分,和中国的伦理思想相抵触,因而译时多被修改走样,有些密经被限制翻译、流行,印度后期的金刚乘密教终未为汉地佛教徒所接受。 直到近代,中国与外国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大增,各语系佛教也活跃起来,汉地失传的密宗引起佛教徒的注意,结果形成两个动向:一部分僧人东渡日本求取唐代密法,如持松等,另一部分僧人西去西藏求学晚期密教,如大勇;法尊、能海等。如此才使汉地密宗重兴。时至今日,藏传佛教密宗的传法方兴未艾。 3 .日本密宗 唐贞元二十年 (804 年 ) ,日僧空海来唐学法,在长安青龙寺从惠果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佛法,并受传法大阿阁梨位。 3 年后回国,以平安 ( 今京都 ) 东寺为中心弘传密教,并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传教“根本道场”,创立真言宗,以传金刚界密法为主,称“东密”。其教义与中国密宗略同,但重视空海的《十住心论》、《秘密宝钥》、《辩显密二教记》、《即身成佛义》等所言的基本要义。镰仓时期,赖瑜创新义真言宗,认为大日如来的法身不说法,其化身说法,以和歌的根来寺为中心,现有真言宗丰山、智山两派;反对此说的为“古义真言宗。”;以东夺和高野山为中心,现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阶派,真言宗醒酗派;真言宗东寺派等。此外,又有日僧最澄、圆仁、圆珍等先后来唐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回国后在比睿山等地进行弘传,被称为“台密”,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此派基本上可分为根本大师 ( 最澄 ) 派,慈觉大师 ( 圆仁 ) 派和智证大师 ( 圆珍 ) 派,由是瑜伽密教盛流于日本,代代相传,至今不绝。 4. 园地密教 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密宗通称“藏密”。由于西藏与印度接壤,西藏所得的密宗传授既多又纯粹。早在 7 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最初输入的佛教中,即传有《阎曼德迎法》等密部经典。 8 世纪问迎请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法,莲花生入藏用密咒降伏了土著宗教枣本教,并将本教的神祗封为密宗的护法神,于公元 766 年在拉萨郊外建成密教根本道场桑耶寺,这也是西藏第一所寺庙。莲花生的弟子 25 人并在西藏布教,使“因陀罗部底”系的密教在藏区各地流通。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但无上瑜伽部的典籍当时曾被限制翻译,未广流行。 其后藏地佛教由于赞普朗达玛 (838 ?/FONT> 842 年在位 ) 禁佛受到严厉打击。这之前,史称“前弘期”,之后,称“后弘期”。到 10 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及注释与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销、作莲密、佛详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从事显密经论的翻译,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和他的弟子等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通。 11 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入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具备的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仲敦巴续其法灯,‘奉四尊 ( 释迦、观音、救度母、不动明王 ) 法,分别四密 ( 事、行、瑜伽、无上瑜伽 ) 次第,而以上乐、集密为最胜,奠定了西藏无上瑜伽部弘通的基础,并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又有宁玛 ( 此派传承前弘期莲花生、无垢友、遍照护等所传密法,注重大圆满教授,为藏地密教中最古的一派 ) 、边举 ( 此派起自后弘期玛巴译师,传承东印度弥勒巴之学,弘集密、喜金刚等法,尤注重于空智不二解脱的大印教授 ) 、萨边 ( 此派始于后弘期卓弥译师,注重道果教授,以清辩系中观学为密乘解释 ) 、觉时刻曩 ( 此派创自不动金刚,以时轮、集密等教法为主 ) 等,以及其后又形成希结、觉宇、廓札、响巴边举、霞鲁等许多教派。 15 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或称黄教,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 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但以上各派的密乘修习,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这是西藏后弘期的特色。 西藏保存了许多密宗典籍,在西藏大藏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 728 部,《丹珠尔》中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印度僧人法护和他的弟子等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等计 3120 部,全部约合 100 余万颂,约当汉译 3000 余卷。 ( 见表 1 、表 2) 而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汉地有一些汉译密法书,如元朝译的《大乘要道密集》、当代译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 宗喀巴著 ) 、《密宗道次第论》 ( 克主杰著 ) 。还有近代康藏上师来内地弘法时,或口授,或笔著,或翻译了一些法本,散在人手,流通较少。
唐朝宦官监军是从谁开始的?
唐玄宗是搞政变上台的,所以对权力的占有和分配都非常敏感。他当政的前期,宰相从来没有用长久的。别说这些大臣了,就是有点风吹草动的,立马就冤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可见多疑到什么程度。
但他却非常信任太监,从开元时期起,以高力士得宠为标志,宦官作为一个强劲的政治势力,正式登上了大唐帝国的历史舞台。宦官任监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可以想想,宦官是什么人?说男人吧,缺少男人最明显的标志物,说女人吧,不能生孩子。所以说不阴不阳,不男不女。你让他在宫中管理管理事物,伺候伺候人,保准尽心尽职,没有什么问题。但让他们来到男人的杀伐场上来问事,麻烦就出来了。 宦官由于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残缺的生理结构对人格心理产生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在政治上与皇权的微妙关系,使得宦官这个特殊群体在为人处世方面,通常会比一般的文臣和士大夫更缺乏原则,更注重私利,更容易干出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当监军也是如此,凭着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凭着皇上的宠信,这些宦官们开始越俎代庖,经常替代将领取得实际的指挥权。 宦官在宫内当权是一回事,在战场当权又是另外一回事。试想,这些宦官每天看到的是妃子争宠,女人打架。哪见过战场上的血腥?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把管理后宫的那一套拿到战场上来使用,岂有不败的道理。不打败仗天理都不容。 所以,监军这一制度的破坏,自唐玄宗开始,到后来的朝代,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清朝废掉,变成钦差大臣为止。高适 身当恩遇常轻敌
燕歌行·并序·高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燕歌行·并序》由高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4.摐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榆关:山海关。逶迤: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5.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6.凭陵:逼压。 7.穷秋:深秋。腓(一作衰):变黄。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8."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9.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10.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1.边风飘飖:一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13.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14.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讲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开头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情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四段结尾四句,短兵相接,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讥讽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揭示了将士们的思想境界。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比众多为封万户候而立功边塞人的思想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首诗是在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而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作者通过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杀敌立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军队内部矛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 诗极流畅,四句一换韵,四句是音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一组的诗句非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至于自然无迹。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燕歌行》是否歌颂了“不义之战”? 诗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诗人所吟咏的是某一场战争,所指非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首诗的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玄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山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开战等事。尤其开元二十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大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人据此指出高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而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 我们认为历史、文学虽相通却不完全相同。当然假如是纪实文学,又另当别论。但这首诗是“感而和之”的文学创作,显然有所蹈虚,不完全写实。这是一首感叹当时战争普遍特征与问题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文史互渗,然而历史素材与借助这一素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界之间很多是存在重大差异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活中的杨玉环并不等于《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因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3xm中文网,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评析】 自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无能之辈,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十二月,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二十六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高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原文(30)杜佑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