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人全家升天 明朝一人做妓,全家都得戴綠帽

火烧 2022-05-02 04:59:43 1025
明朝一人做妓,全家都得戴綠帽 按說穿衣服屬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兒,可是,明朝統治者非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比如朱元璋規定,商人不允許穿絲綢類的貴重衣料,失足婦女們要

明朝一人做妓,全家都得戴綠帽  

按說穿衣服屬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兒,可是,明朝統治者非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比如朱元璋規定,商人不允許穿絲綢類的貴重衣料,失足婦女們要統一制服。

據《明實錄》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教坊司樂藝著卍(讀萬字音)字頂巾,系燈線褡膊,樂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民妻同。」也就是說,娛樂從業者必須統一戴「萬字符」頭巾,腰間應系特制的「褡膊」,妓女著「角冠」,穿赤褐色的坎肩。

在明代,娛樂業其實是包括娼妓業的,區別就在於,「教坊司」屬於國營,「樂妓」屬於民辦,前者為官服務,後者為民服務。從老朱同志的詔書來看,統一妓女著裝是為了與「民妻」有所區別,就好比軍隊穿制服,以區別於老百姓一樣,但除這一目的外,他其實還有別的想法。 首先,妓女穿制服,便於征稅。明朝開國之初,為了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朱元璋採取了減免三年賦稅的政策,除了江浙一帶之外,其他的地方,國家財政是指望不上的。為了解決北方戰事的巨大軍費開銷,朱元璋不得已在南京搞色情業,利用妓女「搜刮」民間餘財,同時征收她們的賦稅,這是主要目的。應該承認,一直到洪武十年,妓女為政府賺了不少錢,有力支援了軍隊對北元的作戰,貢獻頗大。 但是,歷史的教訓告訴老朱同志,妓女這個行業不太好管,國營的還好說,民間的就難說了,脫了衣服是妓女,穿上衣服就是良家婦女,誰也不知她們是幹什麼的,還怎麼收她們的稅?所以,讓妓女統一著裝,就如同給她們發了許可證,登記造冊,想賴帳不交稅,門兒都沒有。 其次,妓女統一著裝以後,政府可騰出手來集中精力打擊暗娼。明朝的這個制度顯然是繼承了《元典章》的規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蒙元時期,由於暗娼泛濫,民間性病流行,導致蒙古貴族、官員和士兵染病者甚多,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施政能力,又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為了打擊暗娼,元朝制定了這個政策,朱元璋認為可行,就沿用了下來。 從實際效果來看,明政府打擊暗娼還是有成效的,暗娼遭受「圍追堵截」,生存空間日趨狹小,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招安」,穿上制服,持證上崗。但是,後來老朱同志發現大量官員也熱衷於參與嫖娼,他們花政府的錢,最後又轉換為政府的稅收,影響了所謂的財政「開源」,只得取締了娼妓國營化,僅保留了妓女著裝這一條,強制性政策隨之弱化,暗娼又多了起來。 第三,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幫助。明代的社會治安,按照史料的說法,其實並不嚴重。由於國家細化了每個人的職業和身份,比如,「軍戶」世代為軍,「農戶」永遠耕種,「匠戶」從事手工業,「醫戶」生下來就當郎中等等,老百姓能夠各安本業,不至於沒有工作幹。雖然這樣的「細化」不見得科學,但在當時確實大大降低了因為「流民」失業而產生的搶劫、偷盜、拐賣等各種犯罪的概率。 明代初期的社會治安問題主要集中在風化案件上,如流氓調戲婦女,地方權貴欺男霸女等。根據這種情況,明政府一方面制定了嚴刑重典予以打擊,一方面通過統一妓女著裝與「民妻」區別,意在明確指出:敢欺負良家婦女就要你好看,實在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你可以去找穿制服的妓女嘛。實際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是老百姓對政策的理解力存在問題,這種效果表現得並不明顯。 最後,也不排除當局想通過統一著裝來表達歧視妓女的意思。明代是理學盛行的朝代,社會主流文化強調的是「代聖人立言」,孔、孟、朱、王等人的徒子徒孫遍布朝野,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避開妓女這一特殊群體,來完成「圓聖人之說」的時代任務。這個尷尬的局面其實一直存在著,從漢唐到兩宋,文人和妓女之間始終纏夾不清,莫名其妙,明當局焉能不知? 明代讓妓女穿制服,包括妓女家屬的穿著,也有統一規定,雖是沿襲了元代的做法,但在細節上又嘗試了創新。比如,要求妓女和其家屬,只能穿毛豬皮鞋,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上街只準在街道左右兩邊「靠邊走」等等。這些規定顯然帶有歧視和「連坐」的意思,把妓女和妓女家庭徹底邊緣化,一人做妓,全家跟著倒霉,集體戴綠帽子。

一人全家升天 明朝一人做妓,全家都得戴綠帽
本文來源:X歷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