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甘肃人怎么样 甘肃历史范围

火烧 2022-04-21 01:19:42 1041
甘肃历史范围 1.简述甘肃历史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

甘肃历史范围  

1.简述甘肃历史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1],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已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该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甘肃的历史简介100字左右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

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

省内共设16郡,76县。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公元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肃王府——甘肃省人民政府明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清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1927年,撤道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名从元朝相沿至今。

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

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2004年,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

3.客观评价一下甘肃历史文化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

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

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

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

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

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

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

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

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

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

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

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

甘肃人怎么样 甘肃历史范围

4.客观评价一下甘肃历史文化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

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

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

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

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

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

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

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

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

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

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

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

5.甘肃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 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秦时期,公元前688 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前320~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9 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 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

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

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北周,设22州、56郡、104县。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

省内共设16郡,76县。唐时期,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安史之乱”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曾被吐蕃控制八九十年之久。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清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1927年,撤道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 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名从元朝相沿至今。

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

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 、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2004年,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

6.甘肃古代是什么国

甘肃古代没有建国。

甘肃在春秋时期就有部分土地处于秦国管辖下,甘肃全境进入中原王朝管辖是在汉武帝时期,武帝开疆扩土,西域开边。陆续建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连接的重要通道,历经数百年不绝。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形成了汉,藏,蒙,回文化交融,佛教与伊斯兰教相互共处的格局。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扩展资料甘肃的省会兰州,省名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南瞰四川、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国接壤,境内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甘肃。

7.甘肃省历史上有哪些称谓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省会为兰州。

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秦国开始在今天甘肃东南建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今天甘肃省境东南已经设立北地郡和陇西郡。西汉时期到前秦时期甘肃全部是中国领土。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隋朝到唐朝全部是中国领土。后为西夏版图。公元1227年部分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公元1241年吐蕃等部(今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蒙古大汗国后改名中国元朝,从元朝开始时再次全部是中国领土,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新疆东南部、宁夏,同中华民国前中期和新中国前期辖地。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甘或陇。

8.为什么要学习甘肃历史

都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甘肃就处在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华夏族(汉族)的奠基人之一黄帝都是甘肃人。在伏羲的出生地甘肃天水市有全国最大的伏羲庙,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公祭伏羲活动。

甘肃之名始于西夏,取自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两州首字而得名。大禹时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甘肃属于雍州;春秋战国时期,甘肃黄河以东区域属秦或西戎,河西走廊是乌孙、月氏、匈奴的游牧地;秦朝在甘肃境内置陇西、北地二郡;西汉武帝时,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破匈奴,汉武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至此,甘肃全境全部纳入中华版图;东汉时,甘肃属凉州;唐朝时,甘肃属陇右道;宋时,甘肃大部属西夏,金朝也统辖过甘肃,北宋在甘肃的势力范围不大;元朝时,置甘肃行省,甘肃省开始有了身份认证。

只是当时的甘肃省所辖范围和现在有很大出入;明朝时,甘肃属陕西管辖;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制,甘肃属陕西右布政司,康熙时改为甘肃布政司,这样甘肃成了一个独立的省。甘肃布政司成立后,权利机构从陇西迁移到兰州,兰州自此正式成了甘肃省的省会。

我国在古代是分分合合,甘肃在古代也是分分合合,每个朝代管辖的范围都不一样。甘肃面积最大的时候,宁夏全省、青海省、内蒙古西部、新疆的一部分都属于甘肃。

不管历史如何动荡,时局如何变化,甘肃始终是中华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学习甘肃历史的收获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时期,甘肃气候还是比较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 明,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有先民曾在甘肃活动,如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甘肃已 有千处以上。

西周时期,秦人先祖定居于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后又向关中发展;秦统一全 国后,遂设立了陇西郡,筑起西起临洮、东北至陕北的秦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 战乱迭起,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广大地区,经历了前凉、后凉、西凉等“五凉”政权。

隋唐时期是陆上中西贸易丝绸之路繁荣的顶峰,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 、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创建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 规模。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治所设 张掖,除辖今日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陆上中西交通贸易有所恢复,中原同边疆的交流日益繁荣。但随着千百年来国家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和海上交通的发展,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发展已比不上过去。

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从巩昌(今陇西)移至兰州,奠定今日甘肃省的格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