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世说新语 蒋经国在东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蒋经国在东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原标题:蒋经国在东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945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告结束,中华民族却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而国共双方此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国土东北端那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蒋介石曾对他的下属说:“东北不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国革命的归宿地。经过本党这30年来不断的奋斗,我们中国的革命已经到了归宿了。希望各位在这最后成功的时刻,格外奋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篑,以竟全功。”蒋介石对东北势在必得之意毫不掩饰。
为了争夺东北,1945年9月,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将东北划分为9省2市,更是一口气任命了各省主席和各市市长。如此要害之地,自然也要派出心腹之人,除了嫡系中的熊式辉、杜聿明之外,蒋经国当然是更加放心的人选。
在蒋介石看来,蒋经国自1925年赴苏留学到1937年回国,在苏联生活12年,其对俄语的擅长和对苏联的了解是许多人无法相比的优势。而此时,蒋介石在东北并无一兵一卒,尽管有美国先进运输工具的大力支援,从大西南向东北调兵遣将,也不是马上就能办到的事。在军事力量鞭长莫及之时,政治和外交手段就不可或缺了,最起码也可以拖延时日。而此时蒋介石派自己儿子去东北办外交,既放心,又可以借此摔打锻炼培养他,还能够为其积累政治资本,实可谓一举多得。
携“赣南新政”余威的蒋经国也是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绝对能够应付得了东北的外交局面。
早在1945年8月14日中苏就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一系列附件,承认了《雅尔塔密约》强加给中国的各项要求,苏联则承诺会援助国民政府,并在出兵后3个月内撤出东北。在这过程中,蒋经国则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和安排,以个人身份单独求见斯大林,专门讨论了外蒙独立问题。蒋介石这一举动也是有深意的:派出自己的儿子,对斯大林是一种亲善的姿态,更想增加几分胜算,力争保住外蒙古。蒋经国以个人身份会见斯大林时转达了父亲的观点,并竭力想为本国争取利益。
经过全盘考虑后,斯大林还是给了蒋氏父子几分面子,他对蒋经国说:“苏联政府同意予以中国道义上与军需品及其他物资的援助,此项援助,当完全供给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苏联政府以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分,对中国在东三省之充分主权,重申尊重,并对其领土与行政之完整,重申承认。”此外苏联还同意在旅顺建立海军基地时,不再使用蒋介石所忌讳的“租借”名称,这些无疑都给了蒋经国几分成就感。
作为国民政府的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与苏军驻东北最高代表、苏联远东军区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苏联谈判,气氛尚称融洽。中苏双方约定:接收东北主权,约定撤军的时间和程序,经苏军同意后,国民党军队逐步接防。然而苏联方面没有真正履行相关承诺,蒋经国与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会谈4次,均无果而终。甚至后来他想和马林诺夫斯基约个时间会面,苏方常常回复不晓得马帅现在何处,有时干脆一连多天连个回音都不给。气得蒋经国在日记里愤愤记下:“国家无实力,不得不动心忍性也。”
其实,蒋经国是没有看明白: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是随着美苏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的。苏联始终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担心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接收东北,将因此而导致美国插足东北,威胁其自身利益。于是在中国东北采取强硬政策,拒绝美国军舰、运输机运送国民党军队到东北,导致国民党军队直到11月中旬也未能顺利进驻东北。
虽然后来在国际形势变化、全国各地爆发反苏游行、国民党军队推进加速,以及蒋介石采取了中止接收等以退为进的外交手段对付苏联等众多因素影响下,经过撤军时间前后两次延期之后,苏军终于1946年5月23日撤出东北。苏军虽然撤走了,但蒋经国前往东北前自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顺利接收东北、在蒋介石和国人面前亮一手的初衷终成幻影。
回首当年,东北问题的整体表现其实就是美国、苏联、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三国四方的激烈斗争和角逐,而各方在东北运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从而掌握逐鹿中原的主动权,这是一场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内容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较量。以蒋经国当时并不是很成熟的政治阅历和官场资历,想介入甚至掌握这场复杂的斗争,其失利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此后两年他的能见度、曝光率极低,从政治前台隐身后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失败的东北之行却收取了意料不到的效果。在随后发生的国民党经济、政治、军事大崩溃局势中,他因为隐身之故反而减少许多责任,避开众多纠葛,从而因祸得福,更利于其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栽培,并最终得以接班。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