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黄老之学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 刘三解

火烧 2021-08-12 17:10:28 1039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刘三解 问题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回答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在传世的文字中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不过万幸还有马王堆出土的原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 刘三解  

黄老之学 汉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 刘三解
问题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是守旧消极的,还是锐意进取的? 回答如下: 汉朝的黄老之学,在传世的文字中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不过万幸还有马王堆出土的原本可以参照。 过往我们的教科书上提及的汉初黄老,其实逻辑出发点是老庄之学的理论,而非黄老之学。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为黄帝与老子,一为老子与庄子,前者为战国、汉初的,后者则在魏晋之交影响大彰。 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德经》版本,就是王弼注释本,正经的魏晋人。 然而,我们看西汉、东汉所说的道家,其实是黄老一派。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如此叙述道家的源流: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君人南面之术,翻译过来就是「 ”帝王之术”。 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的道家著作,虽然多数今天已经看不到了,都散失了,只留下了篇目,比如: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注:「 ”汤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 ”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 ”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注:「 ”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颜师古注:「 ”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 ”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看看书名,作者都是商汤的名相伊尹;周文王的名相吕望,也就是姜太公;商纣王的忠臣辛甲;楚国祖先鬻熊;齐桓公的贤相管仲这样的人物,而黄帝本人更是上古的「 ”圣王,一群明君贤相,他们能谈的是修身养性吗? 当然是帝王之术。 黄老学说的核心主旨,有两个两汉时人的总结最为清晰: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汉书·司马迁传》里论六家之要指: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重点在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就是说,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是兼具儒墨的好处,又把名家和法家的「 ”术”,融入其中。 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学说,当然,也与汉初的统治规则「 ”法”,也就是刑名并不矛盾,甚至是契合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