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士 魏國謀士游說周王:若懷才不遇時,何不積極自薦來獲取想要的職位

火烧 2021-04-27 06:36:27 1073
魏國謀士游說周王:若懷才不遇時,何不積極自薦來獲取想要的職位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戰國中期,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以及魏國謀士,本事件因魏國謀士投奔東周與周王的一方對話而起,事件概要如下:魏國謀士游說東周

魏國謀士游說周王:若懷才不遇時,何不積極自薦來獲取想要的職位  

本歷史事件,發生於戰國中期,事件參與方為東周國君以及魏國謀士,本事件因魏國謀士投奔東周與周王的一方對話而起,事件概要如下:

魏國謀士游說東周國君,希望說服周王以謀取一個大夫官職。周王以魏國人屬於外來人員而非東周本地人而,拒絕了該謀士的請求。魏國謀士於是繼續進言說:自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今雖為諸侯林立,然仍是周的天下,故我是天子之臣,不是外來客呀?如今各諸侯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東周夾在其間,也是深受其苦,故更應廣招四方賢能之士,豈可應本不是東周直接管轄的地域人士而分貴賤呢?周王聽到此番解釋後,連連稱贊,故任用該謀士為東周大夫。

魏國謀士之所能自薦成功,成功獲取東周大夫之官位,主要有幾點原因:

首先,雖然戰國策未記載該謀士為說服周王而提出哪些吸引周王的政策方案,然僅僅通過因魏國謀士非本地人而未給其封官,我們可以推測出該謀士是具備封官的條件的。也即是其一定具備某些能力,適合被周王封官的。其次,該謀士抓住了周王的軟肋,即當今盡管各諸侯戰爭不斷,但其仍是大周的天下,故所有子民都是大周的子民,因此勸解周王對各人才需一視同仁,有能者居之。更不能應地域的差別而分子民的貴賤。


最後,該謀士抓住了周王心中的痛,即雖名義以周為天子,但其實已名存實亡。各諸侯之間不聽招呼,不對大周朝貢,不對大周朝拜;各諸侯為了爭取土地、人口,互相征戰,導致整個天下戰火紛飛。甚至作為天子,時常受到強秦、強楚、強韓等一系列諸侯國的欺負。故周王也想改變目前的窘境,通過任用賢才壯大自己。

所以該謀士正是抓住以上的優勢,如願以償的獲得了周王的青睞,獲取了自己想要的職位。

將歷史往後推幾十年,有一個歷史事件更出名,即李斯為秦王上書的《諫逐客書》,李斯通過以下的觀點,使秦王嬴政撤回了逐客命令:

首先,大秦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外來人才功不可沒,上至秦孝公、秦庄公,下至現在的朝堂上,外來人員擔任丞相、士大夫、客卿等朝廷的各個重要崗位,他們為秦國矜矜業業,奮斗終生,才促成了秦國的霸業。其次,現已是大秦統一天下的關鍵時刻,必須任用四方的賢能之士為之服務,也必須盡快收取天下士子之心為大秦所用,這樣才能盡快建立一個大統一的秦帝國。


最後,秦國幾百年之間的外來人員與本地人員已經徹底融合,先前的客卿來到秦國後,已世代在其扎根,與當地人相互融合。因此已分不清誰是本地人,誰是外地人了。若現在實行逐客令,即毀滅了秦朝的根基,也傷了天下士子之心。

最終秦王收回了逐客的命令,其也間接收回取了天下士子之心,很快短短幾年時間,秦就滅了其它六國諸侯,最終建立了大一統的秦帝國,而《諫逐客書》的主人公李斯,也矜矜業業的輔佐秦始皇,最終成為了千古第一丞相。

以上真實的歷史事件給我們敘述了一個很無奈的現實。即我們服務的對象即使如周王、如秦始皇般求賢若渴,廣招天下英才,但是總有一些人才未被發現,總有一些人才懷才不遇。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相信是人才總會被發現的道理,不能采取盲目的等待,等待自己被發現,其實也有一路可以走一走,試一試,那就是積極入世,積極展現自己,通過自薦的方式讓你想服務的老板、上司等發現你。

當然首先你得是人才,有一定的能力。通過自薦獲得了你想要的崗位,並在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這才是你自己的價值,也是對這個社會有價值的地方。因此,當大家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時,何不積極進行自薦,積極展現你自己的優點,從而讓別人發現你呢?你們大家認為呢?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士 魏國謀士游說周王:若懷才不遇時,何不積極自薦來獲取想要的職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