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权到底多厉害 此人武力一流,曾和曹操争霸天下,孙权稳坐江东,只因他一个决定
此人武力一流,曾和曹操争霸天下,孙权稳坐江东,只因他一个决定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三国魏蜀吴三分天下,吴国政权领袖为孙权。然而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中有个评曰,即「 ”割据江
此人武力一流,曾和曹操争霸天下,孙权稳坐江东,只因他一个决定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三国魏蜀吴三分天下,吴国政权领袖为孙权。然而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中有个评曰,即「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这是肯定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奠定日后三国之一江东大吴基业,为孙氏继任者们留下与曹操刘备逐鹿天下的资本。 孙策对孙吴的贡献不单单是平定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这日后俗称江东六郡,而是兄终弟及,将江东政权交给弟弟孙权。 古代帝王或诸侯是实行世袭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位。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换句话说,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也有例外,如叔传侄,受命于王,甚至爷代孙(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例,即西晋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继承司马懿的曾孙司马衷)。但弑君夺位、抢班夺权和谋权篡位都不在世袭之例。 然而中国自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来,父传子,家天下才是继承法赋予的特权,是中国特色的传承习惯。因此,世袭制中父死子继是核心,而兄终弟及虽是通例而不是特例,但也是较少见,主要存在秦汉以前的封建社会。 之所以选弟弟孙权而不选儿子孙绍为接班人,绝不是因为孙策高风亮节,不贪恋权位,而是因为形势所逼,现实之下的无奈之举。原因如下。 其一,儿子还小,难堪大任。 孙策死时,虚岁二十六岁,按现在而言,正值青春年华;按古代来说,正当春秋鼎盛。孙策之子孙绍出生于东汉建安四年己卯(199年10月20日,阴历)至孙策逝世(200年5月5日,阴历)时,还是一个未满7个月的婴儿。襁褓之人,焉能做江东之主。如非要按世袭制,非要做江东之主的话,就只能效仿本朝太后称制,大乔代理孙绍执掌江东之政。仅东汉一朝,幼儿登基,太后称制比比皆是。单单东汉帝国,10岁以下幼儿继位就有6个,甚至还有一个刚满月,就是汉殇帝刘隆。而太后称制,在东汉近两百年历史,就出现6个太后称制,称制时间共有37年,占据东汉近百分之二十的历史。其中和熹邓皇后称制时间最长,从公元105年至121年,前后竟达到17年。因此,如果孙策选择自己的儿子孙绍,在太平年代还可以,特别在当时那个狼多肉少的大乱世,让一个娃娃做江东之主,相当于把江东之地拱手相送。 其二,江东太乱,难能安定。 江东之所以会乱,有三个因素,即首先,孙策作为江东之主,合法性不足。毕竟孙策平定江东六郡,是靠武力将刘繇、许贡、王朗和华歆这些朝廷任命的官吏一一扫平。为此,在东汉朝延眼里,是反贼;而在江东士民心里,是强盗。接着,江东虽广袤但野蛮,山越人作乱时有发生,当地人不归王化,不纳编户常态化。而孙策的武力只能征服人口聚集区域。最后,江东以朱张顾陆四大家族为首的江东豪绅非暴力不合作,使孙家艰难在江东站稳脚跟。孙策军事占领江东,变为和南方士族融合最大的障碍。孙策虽平定江定,却未安定江东,江东依旧人心不定。 其三,家族利益,难以保全。 孙策死前,所面临的处境十分无奈:自己正当壮年却遭遇不测,子小妻轻弟大,江东又不太平,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来当江东之主,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心,执意要把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而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整个家族的利益着想,将位传给能让江东平稳过渡的人。而这个人有且只有孙权一人。否则整个家族的利益或许会被倾覆,甚至遭受满门被诛的下场。 历史证明孙策的远见,选择兄终弟及,由孙权来继承江东之主。经过了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力,孙吴才最终在江东立足,生根发芽。甚至于,在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 笔者按:远见,指远大的眼光或高明的见识。孙策,身亡之时虽只是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却是一个审时度势的英雄。基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及整个家族的利益,将江东之位传给年长的弟弟,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心,把位传给年幼的儿子。孙策这一远见的行为,结果是换来江东的安稳。
很赞哦!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