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别董大六翮飘飖私自怜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4-04 08:46:51 1028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别写景抒情豪迈友情劝慰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别董大六翮飘飖私自怜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原文_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悽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著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