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不上高中的人多吗 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怎么办?从「 ”师爷”开始,照样走上人生巅峰

火烧 2022-10-30 05:11:57 1045
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怎么办?从「 ”师爷”开始,照样走上人生巅峰 李夫子在小时候最喜欢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比如《少年包青天》、《九岁县太爷》《10岁大钦差》之类的电视剧。李夫子就发现,在这些电视剧里面的

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怎么办?从「 ”师爷”开始,照样走上人生巅峰  

考不上高中的人多吗 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怎么办?从「 ”师爷”开始,照样走上人生巅峰
李夫子在小时候最喜欢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比如《少年包青天》、《九岁县太爷》《10岁大钦差》之类的电视剧。李夫子就发现,在这些电视剧里面的县令身边都会有一位师爷,来帮他们出谋划策。比如说,包青天里面的公孙策,就是开封府的一名师爷,医术高超,心思缜密,人送外号「 ”再世诸葛”!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当然了公孙策可能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是师爷这个群体,在历史上可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虽然不是朝廷官员,没有正式编制,但是在中国的官场文化里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上至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都要聘请若干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那么这些师爷们究竟是一群什么人呢?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师爷这种职业呢?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师爷的故事。 师爷公孙策 师爷的渊源和演变 其实师爷这个称呼是在清朝时在民间才最终流行和固定下来的,在以前可没有这个词,以前那叫「 ”幕僚”,在春秋战国时期又称呼为「 ”门客”!春秋战国时代,诸国横行,百家争鸣,门客之风也盛行起来,很多达官显贵都以豢养门客为荣,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家里都养着大批的门客,而秦国的吕不韦更是号称「 ”三千门客”,而这些门客不乏一些骗吃骗喝的人存在,但绝大多数都是有本事的人,就是各有特长,这些门客可以帮助主人解决一些困难和办一些事情,而主人则供吃供喝,还提供报酬,在某些方面来说,门客与主人实际上就是一种「 ”雇佣关系”! 战国的门客 人有三六九等,那门客自然也分等级,最低等级的就是没啥大本事的普通人,也就混个温饱,平时帮主人跑跑腿之类的;而最高等级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成为主人依靠和信赖的心腹谋士或保镖侍卫,能够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李臖平教授在所著的《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中提到「 ”门客”这一概念,说「 ”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 ”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历史大致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战乱年间,一个是统一盛世;而战乱年间,很多寒门子弟没有资源、没有名望、没有人脉,那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纷纷投入自己看好的主人麾下,或为官吏、或为谋臣、或为武将,辅助自己的主人争霸天下,以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那万一成功统一天下,这些门客就可以华丽转变为新的贵族了,比如三国时期就是如此,不过从春秋到三国的数百年间,门客的名称变成了「 ”幕僚”,如果说门客更像是雇佣关系,那么幕僚就是具有一定合法身份、纳入官场等级的辅助人员了,比如中参谋、书记、顾问之类。《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记载:「 ” 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中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演变成幕僚 那师爷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师爷就来源于「 ”周官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 ”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就是说古代的将帅出征,居无定所,在野外安营扎寨的时候,就有「 ”幕人”张幕设立案台,以幕为府,故称幕府。而辅助人员,如参谋、文书等统称为「 ”幕僚”!那师爷就是后世幕僚的转化,名词出自于明清时期,明朝是师爷的萌芽阶段,但还未成体系,到了清朝就是师爷的鼎盛时期,清代的师爷非常活跃,可以说是清朝官场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主人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主人信赖他们、依靠他们。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不入官场品级,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所以实际上手中掌握着一部分的权力,虽然说是辅佐主人治理百姓,但很多时候都能够代替主人治理地方了! 变成师爷 两个师爷典型映射出清朝的师爷文化 那么在清朝官员为什么要聘请师爷呢?其实原因有三,第一自然是看重师爷们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比如有关案件审理的刑民师爷,有管赋税和会计的钱粮师爷,还有负责文件起草的书记师爷等等。第二个原因跟官员经常被派去异地做官有关系,比如一个原籍河北的官员被派到安徽去做官,因为他在当地没有熟人又势单力薄,所以有时他就会请同乡的读书人一起同去,当他的师爷,以便扶植自己的势力,那第三个原因就是官员到新的地方上任需要尽快了解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这时候也会找一些当地人做师爷! 古代聘请师爷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当过师爷,比如这一位从师爷干起,最后一步步登上高位,成为国之重臣之人,他就是晚清名臣「 ”左宗棠”。左宗棠是清朝湘军的著名将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不过他早年科举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他当年是个落榜生,三次都没有考上进士,这如果放一般人身上可能也就认命了,回到家乡当个私塾先生之类的教教书得了,可是左宗棠不一样,虽考场失意但却毫不气馁,更加潜心钻研经世之学和兵法,苦心人天不负,他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越来越多名流的赏识,所以后来有人把他推荐给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做师爷。 当时正好是19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在左宗棠的运筹下,长沙城得以保住,左宗棠也是从这开始了一生的传奇!后来他又先后给两江总督、湖南巡抚当师爷,因为业绩出色,朝廷不少高官显贵都听过他的名号,最后终于因为接济曾国藩军饷有功,被举荐为兵部郎中,并一路组建楚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收复新疆,成为晚清有名的大臣,名满天下。 左宗棠 如果说左宗棠是幸运的,能从一名师爷一路做到位极人臣,那另外一位师爷命运可就截然不同了,他也做过多年的师爷,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蒲松龄19岁就去参加公务员海选,在县、府、道都获得了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可惜的是再往上考就一直考不上去,最后因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就去当教书先生,做了多年之后,他的同乡孙慧在宝应县当知县,蒲松龄就给他当了很多年的师爷,虽然仕途不顺,但是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蒲松龄就把他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聊斋志异》的创作上,塑造了很多经典的花妖狐媚形象和曲折离奇的故事,留下了一部奇异的民间神鬼传说。 蒲松龄 师爷的演变也分地域 说到师爷这个群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师爷的岗位都被绍兴人给垄断了,清代官场有谚语叫「 ”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有很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这绍兴师爷里的绍兴指的是清代的绍兴府,从东晋开始,这里一直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读书人特别多,不过官场选拔比例毕竟很低,能当上官的还是少数。所以不少读书人选择退而求其次,给官员们当顾问和秘书,既与读书相近,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绍兴这地方还有个特点,就是地少人多,生活艰辛,文人走文路在当时算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再加上绍兴人本身就处事精明、善于言辞,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所以很容易得到老板的欢心和信任,这些原因就使得绍兴这个地方出了非常多的师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叫「 ”汪辉祖”,以善于断疑案而著称,足迹遍布江浙两省18个州县衙门,是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 李夫子说师爷 师爷可以说是清朝官场的补充,在官职有限,而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的情况下,师爷群体就对各级官员做了有力的补充,能够很好的帮助各级官员处理好政事,又不至于导致整个官场的臃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只不过随着清朝后期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传统的师爷文化逐渐被淘汰没落,但历史的惯性很强大,虽然师爷被淘汰了,但干师爷这份工作的人始终存在,只不过从体制外变到了体制内而已,即便是现如今的今天,也有很多的非编制内的合同工做着古代师爷的工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