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母亲与颜回什么关系 孔子的母亲
孔子的母亲
孔子的妈妈:颜徵在
对孔子而言,有两个女人影响了他整整一生。
一个是他母亲颜徵在,一个是她妻子亓官儿。
孔子从小生活在女人堆,他有9个姐姐,两个姨妈。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突然死亡。
从此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
由此可见,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
种种迹象表明,孔子似乎有严重的恋母情结。
他对母亲的依恋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
17岁母亲去世时,他竟然手足无措,一连数日神情恍惚。
还有,后来他之所以愿意和宋人亓官儿结婚,也是因为在她身上有母亲的影子。
孔子有恋母情结不是没有可能。
你想想,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同居一茅屋,(因住居条件所限,很可能还是同挤一张床),天长日久,有个亲昵动作恐怕在所难免,何况孔子母亲对孔子还是十分的溺爱。
最重要的是他们母子之间那种精神上的相互依赖,情感的互相慰藉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嫁给孔子的父亲时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她在几乎还没有品尝到婚姻的快乐时,丈夫就离她而去。
在此后长达十五、六年的漫长岁月里,她该承受着怎样的孤寂。
可以说,她人生全部之希望,就在于孔子一身。
女人一旦铁了心,世间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
孔子有无恋母情结,他母子之间是否超越了正常伦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孔子的母亲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我以为,没有孔子母亲的母教如山,就没有孔子后来的传世佳绩。
她的节衣缩食,她的隐辱负重,她的无私以及她的牺牲精神都令我们肃然起敬。
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在儿子7岁的时候,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
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学,是昂贵的重点学校。
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见名人,增长识,参加各种培训班。
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见外,还要承受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
为此,她不得不起早贪黑。
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
为了证明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举两个细节。
一天,正是秋收,颜徵在病了,卧床不起。
孔子见状,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
天刚亮,母亲便摇摇晃晃地走来,“丘儿,谁让你来的。
还不快回去吃饭。
好了,上学去。”“母亲,我请两天假吧,让我把这地收拾好。
您有病。”结果,颜徵在死不同意,并且说,“你要再不回去,为娘我就生气了。”还有一次,孔子的母亲因高烧昏倒在桑地。
面对此,孔子一跺脚:“孩儿不念书了,孩儿只要母亲。”几天后,孔子为母亲买来补品并对母亲说:“我有钱交学费了。”母亲问:“哪来的钱?”孔子说,给街上办丧事的人家当吹鼓手挣来的。
结果,颜氏让孔子跪下,说:“丘啊,你知道吗,你这样会让别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将来成大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母子遂抱头痛哭。
读到此处,我潸然泪下。
很多人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一心要作官,他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艰难,孔子也是生活逼的。
苦难造就了早熟。
苦难造就了伟大。
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亲的影响。
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35岁便早早离世。
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的、最美的巅峰时刻却突然间香消玉殒。
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苦,如此的悲。
她是幸福少,劫难多。
痛苦长,快乐短。
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却为我们,为中国,为世界生育和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圣人。
让我们记住,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女人,颜徵在。
颜徵在(公元前568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伯尼,有腿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
于是与颜徵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72岁,颜徵在18岁。
颜徵在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由于从此颜徵在的名分和施氏(叔梁纥)的正妻等原因,颜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叔梁纥的祭祀。
从此颜徵在和孔子在生活相当贫困。
坚强勇敢的颜徵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由于操劳过度早逝。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但关于叔梁纥向颜氏求婚之事,却有许多其他版本的记载。
其中《孔子家语》记载得颇为详细: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叫徵在。
颜氏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父、祖为卿士,但他是先圣王裔。
此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
虽然年龄有点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徵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家语》中的这段文字写得很生动,近似于小说的语言。
但这一说法可靠性并不大,与孔子父亲只叔梁纥去世后孔子母子遭遇相矛盾。
据学者猜测这只是后世为了掩盖孔子是叔梁纥与颜徵在而生而已。
相比司马迁的观点较可靠。
孔子是野合而生并不妨碍孔子之伟大!
注:当时男女贞操观念虽已经形成,但相当轻松(当时的裤子有裤管而无裤裆,由此可见一斑),远未达到后世的高度。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礼仪规定每年春天特定时间可野合生子。
这一礼仪,可最大限度的增加当时的人口,提高国力。
在当时,野合生子是很正常的行为,因此我们绝对不可由此认为孔子父母有道德缺陷。
也因此,我们丝毫不用掩盖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