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红陶灰陶以及夹砂陶文物的区别 【平陰文物】西漢灰陶博山爐

火烧 2022-08-02 07:59:23 1037
【平陰文物】西漢灰陶博山爐 器物來源:1986年3月,出土於現玫瑰鎮新屯村漢墓群一號墓。器物尺寸:蓋徑8.1cm 口徑5cm 承盤徑18cm 底徑10.8cm通高18cm器物重量:1070g器型描述:
红陶灰陶以及夹砂陶文物的区别 【平陰文物】西漢灰陶博山爐

【平陰文物】西漢灰陶博山爐  

器物來源:1986年3月,出土於現玫瑰鎮新屯村漢墓群一號墓。
器物尺寸:蓋徑8.1cm 口徑5cm 承盤徑18cm 底徑10.8cm
通高18cm
器物重量:1070g
器型描述:西漢灰陶博山爐為醬色釉陶,由蓋、台、柄、承盤四部分組成。器身子母口,深鼓腹,爐底凹入柄內,柄較短;承盤平折沿,折腹,平底中空,折沿有殘缺。爐蓋呈博山形,其間分布數個出煙孔,略有殘缺。此爐造型古拙,整體厚重,對於戰、漢時期的香薰文化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現為國家三級文物。
知識拓展:
博山爐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並在漢朝得以完善,這個時期是中國香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香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和里程碑。秦、漢兩代的帝王大都崇信方術,方士聲稱可以在仙山裡修鍊成仙,(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因此,博山爐的造型模擬了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東晉葛洪著《兩京雜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博山爐的材質很多,有釉陶、青瓷、青銅。爐體呈青銅器形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刻有雲氣、瑞獸、靈禽、仙人、芝草等圖樣,博山爐的造型變化豐富,精美絕倫。是這一時期人們熏香常用的香具,還可以熏衣、熏被、除臭、避穢。博山爐在後來也得到了佛教的推崇,在魏晉南北朝時,博山爐也成了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器物。
小故事
為何稱這類造型獨特的薰爐為「博山爐」呢?關於「博山爐」名字的由來,倒是可以根據漢代人們的升仙思想,來進行聯想。「博山」也可以理解為「博弈之山」,下面有兩則關於「博弈之山」的神話故事。
《韓非子》記載:「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嘗游於此。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矣。故,曰博山。」
譯文:趙武靈王請工匠用鉤梯登上播吾山,刻了一個寬三尺、長五尺的大腳印,然後在旁邊寫上:主父曾經游於此!秦昭王也不示弱,他命人用鉤梯登上華山,用松柏之木造博弈用具,骰子長八尺、棋子長八寸,然後在巨石上刻字:秦昭王曾同天神於此下棋!
《述異記》記載:「晉王質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弈,質置斧坐觀。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飢。局終,童子指示曰:汝柯爛矣。質歸鄉里,以及百歲。」
譯文: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的時候,看見兩個童子在下棋。於是王質放下斧頭,坐在旁邊圍觀。童子給了王質一個棗核一般大小的食物,吃了之後不會感到飢餓。棋局結束之後,童子對他說:你的斧頭已經爛了。王質回到鄉里後,已頭髮花白。
從以上兩則故事來看,博弈與神仙之間的關係頗為緊密。後人從博弈之山的神話故事裡聯想到長生不老的神仙,進而將這種外形似仙山的薰爐稱為「博山爐」,也就不難理解了。
器物賞析—
(漢灰陶博山爐)
(錯金銅博山爐)
(漢青銅博山爐)
(陶博山爐)
新屯漢墓群位於玫瑰鎮新屯村南二郎山北麓坡地上,屬於丘陵山坡地。墓群,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80米。一號墓平面呈「回」字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6.98米,前室高2.86米,墓由墓道、墓大門、迴廊、前室門、前室和東西兩主室組成。一號墓共出土畫像石三塊:鋪首刻石,人面像畫石和棺畫像石。所出土的隨葬物反映了當時人們生產、生活諸方面的概況。新屯漢墓群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