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仕途不顺怎么说 張亢屢次大破西夏卻仕途不順,在范仲淹保全下才免牢獄之災
張亢屢次大破西夏卻仕途不順,在范仲淹保全下才免牢獄之災 元朝修《宋史》的時候對一個文人曾有過如此評價:「張亢起儒生,曉韜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區區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麗哉!」很多人肯定好

張亢屢次大破西夏卻仕途不順,在范仲淹保全下才免牢獄之災
元朝修《宋史》的時候對一個文人曾有過如此評價:「張亢起儒生,曉韜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區區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麗哉!」很多人肯定好奇,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怎麼就能建立這麼大的功績,這其實與北宋文官統兵的體制有關。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自從「黃袍加身」後,由於擔心武將勢力過大以至於威脅趙氏皇權,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制約武將權力。自宋太宗、真宗兩朝開始,宋廷更是以文臣帶兵為尊,前線作戰時,武將一律都得接受皇帝所遣文臣的監督節制。這就導致了一大批只會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的文人統兵作戰時,經常胡亂指揮,白白葬送了數萬宋軍精銳,比如三次「宋夏戰爭」都是如此。若不是以韓琦為首的一眾外行文官擔任主帥,恐怕大宋早就平定了党項首領李元昊叛亂,用不著和談,更不會締約、歲貢。
好在終宋一朝,並非所有統兵的文官都如此無能,比如北宋名將張亢就是一個特例。張亢(998年——1061年)字公壽,京東臨濮(今山東菏澤西北)人,北宋仁宗年間名將。張亢縱橫沙場之前,乃是一輕狂書生,身材肥大,平日口出狂言,曾說要統制一軍建不世之功。有意思的是,張亢與其兄洛陽令張奎性格迥異,雖同樣少年得志,但張奎以做事穩重聞名,而張亢則因輕狂而受時人鄙夷,「奎清素畏慎,亢奢縱跅弛」,甚至還傳出了「張奎做事,笑殺張亢,張亢做事,唬殺張奎」的民謠。「奎治身有法度,風力精強,所至有治跡,吏不敢欺,第傷苛細。亢豪放喜功名,不事小謹。兄弟所為不同如此,然皆知名一時。」
然而事實證明,當年令眾人恥笑的張亢卻成為北宋最為出色的軍事奇才。張亢最初像同時代的普通文臣一樣,入仕後先任地方僚佐,先後出任廣安軍判官、應天府推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應天府推官任內治理白沙、石樑二渠,消除了殃民的水患。直到南宋人編書時,仍記述張亢的這一惠民政績,「張亢為應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樑二渠,民無水患」。天聖后期,他調任通判鎮戎軍,當時西夏的首領趙德明已死,雖然表面上雙方關係還不錯,但已經掌握了對方動態的張亢上言皇帝:「其子元昊喜誅殺,勢必難制,宜亟防邊。」隨後連上十多道奏疏都是談論宋夏關係的。
李元昊反叛後,北宋朝廷面對党項族的凌厲攻勢,幾乎連遭敗績,幸好這時由范仲淹舉薦的張亢守住了西北通往關中的要地麟州。雖然河西故土盡失,但好在麟州在張亢手下保住了,若是麟州被破,党項鐵騎必能長驅直入,直搗關中河洛,對北宋王朝予以重大打擊。在這緊要關頭下,張亢接下來的所作所為無疑吸引了宋廷眾人的目光,全國上下對其寄予厚望。
面對野心勃勃、驍勇善戰的党項大軍,以及身邊一群不會用兵之道又強行督戰的文臣,張亢不屈不撓,在頂住朝中壓力後,張亢開始了他的反擊。「元昊反,為涇原路兵馬鈐轄、知渭州」。他先是以麟州門戶兔毛川要塞為餌,吸引李元昊率兵來攻,待其囂張叫陣之時,再憑藉地利優勢予以伏擊。此戰堪稱宋夏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張亢帶領麾下全體麟州將士發起了無畏衝鋒,使党項數萬精銳鐵騎一舉覆滅,上萬人墜入懸崖而亡,史稱「兔毛川大捷」。元人在有關西夏的文獻記載中也說:「會張亢管勾麟府軍馬事,破之於柏子,又破之於兔毛川,亢築十餘柵,河外始固。」
然而即使有著如此輝煌的戰績,張亢仍然未能受到重用。慶曆二年(1042)十一月,張亢「為涇原路兵馬鈐轄、知渭州」,當時宋軍連遭敗績,人心惶惶,「亢好施輕財,凡燕犒饋遺,類皆過厚,至遣人貿易助其費,猶不足。以此人樂為之用。」這本是傳統做法,但是他與上司鄭戩意見不合,「亢與戩議不合故也,戩尋發亢在渭州過用公使錢」。監察御史梁堅也乘機彈劾他「出庫銀給牙吏往成都市易,以利自入」。因此第二年張亢和另一位類似的官員滕宗諒一度被收於邠州監獄。范仲淹見狀立刻站了出來力保:「臣伏睹編敕指揮,若將公使錢回易到別物公用,但不入己,更不坐罪」。甚至說自己之前也這麼做過。最後張亢雖然免於牢獄之災,但遭到了貶官的處分。
慶曆七年(1047)九月,知渭州的張亢在犒賞軍人時又出事了。「時三司給郊賞,州庫物良而估賤,三司所給物下而估高,亢命均其直以便軍人」。轉運使就彈劾他擅自改變比價。結果張亢又是因為私人恩怨遭到了落井下石。之前張亢曾經批評過陝西主帥夏竦的無能,這時候的夏竦當上了樞密使,處置一個張亢還不簡單吶?於是他「挾故怨,因黜亢」。到第二年才為之平反。
此後的十三年,張亢又幾度變換文武身份,但依舊徘徊於地方衙門。從這幾次被貶謫來看,這些大多屬於捕風捉影和挾私報復,讓人不得不為之感嘆。所幸,在張亢逝世數百年後,元朝史官編修《宋史》時終於為其正名,世人方知其輝煌人生與無上功績,「區區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麗哉!」
很赞哦!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