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靠海吗 为什么珲春市不靠海呀?谁知道其中的历史要详细的

为什么珲春市不靠海呀?谁知道其中的历史要详细的
清末政府积弱,被迫向沙俄割让东北大片土地。
1861年6月,清朝政府依照《中俄北京条约》第三条的规定,派仓场侍郎成琦、吉林将军景淳,同沙俄代表卡扎凯维奇等人,在土尔必拉地方会齐,勘分东界,树立界牌。
6月16日,双方签订《中俄勘分东界约记》,互换两国交界地图。
这次勘分东界,中、俄共树立了八个界牌。
先在乌苏里江口西,立界牌一个,牌上写俄文‘耶’(E)字头,并写上界牌汉文。
由北往南,又树立了亦(I)字、喀(K)字、拉(JI)字、那(H)字、倭(O)字、怕(II)字六个界牌。
最后一块界牌是树立在“距图们江口30华里的地方”的土(T)字界牌,这块界牌使中国失去了图们江出海口。
在树立土(T)字界牌时,沙俄侵略者还强行将土(T)字界牌设置在距图们江口46华里的地方,又侵占了一些中国领土。
1886年清朝左副督御使吴大澄发现根据《中俄瑷珲条约》土字牌本应立于距图们江入海口30华里的地方,为了收复国土,报着“一寸领土尽寸心”的心情,在中俄第二次堪界时,不惧俄方威胁,“俄方带兵几名,我亦带兵几名”,亲自查堪,撰写条文,据理力争,迫使俄方退出一些非法强占的地区,将“土”字界碑向图们江出海口方向前移16华里,距海30华里。
他当时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意义,于是从谈判开始就提出中国从图们江出海权力的要求,终于为后人争得了十分宝贵的出海权。
这次堪界签订的《中俄珲春东界约》中规定:“由‘土’字界牌至图们江口三十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
条约签订后,中国沿江的各族人民出海捕鱼或者经商的活动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利用此出海航行权,“跑崴子”(指到海参崴和摩阔崴--今俄罗斯称波塞图港进行贸易),出海捕鱼、晒盐、经商,还曾开辟了由珲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国的航线,对俄、对日、对朝贸易依旧繁忙。
吴大澄其人一生毁誉参半,早年历官广东、湖南巡抚。
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
但是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让后世铭记。
2006年,珲春市政府在距离防川不远处为其立像。
前方石碑刻“龙虎”二字,取“龙骧虎视”之意。
这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利,又因为一场发生在我们国土上的别人的战争而失去了。
张谷峰战役,并不为太多人知,但却是一场改变了二战的格局的关健战争。
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在南进太平洋与北上苏联之间举棋不定,于是发动了两场针对苏联的试探性战役,战役均以日本失败告终。
张谷峰战役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场是诺门坎战役。
张谷峰战役中日方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损失也较苏军为轻,但却被封锁了补给线以致于全盘皆输。
张谷峰战役之后,日本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随后发动珍珠港袭击,将美国卷入战争之中。
张谷峰战役中,日本在图们江上沉船阻断交通。
当时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新中国之后又由于地缘关系敏感,图们江上的航运一直中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