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对以德报怨的看法 “以德报怨”并非孔子所说,而是误传得来的

火烧 2023-03-06 13:19:59 1101
“以德报怨”并非孔子所说,而是误传得来的 一个经典的《论语》曲解案例是以德报怨。说这四个字出自论语没错,可说它出自孔子就不对了,孔子根本没有说过啊。《论语》原文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以德报怨”并非孔子所说,而是误传得来的  

一个经典的《论语》曲解案例是以德报怨。说这四个字出自论语没错,可说它出自孔子就不对了,孔子根本没有说过啊。《论语》原文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来问孔子:能以德报怨的人是不是很厉害?孔子反问:那人家对你好,你还有的报答吗?据此得出自己的结论,正常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说,这个案例跟三思而后行有点像(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明明是被孔老夫子批评纠正了的错误想法,结果传着传着就成了他老人家自己的名言了。

不过对以德报怨还可以再细究一步。这固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有人说(或曰),那么这个有人又是谁?

孔子对以德报怨的看法 “以德报怨”并非孔子所说,而是误传得来的

具体向孔子提问的那个人我们很难考证,也许是学生,也许是仰慕者,也许是哪个论敌,但这位有人提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六十三章

报怨以德以德报怨,换个语序意思不变。于是我们发现,以德报怨虽然在《论语》中只是个被批评的错误观点,但却有《道德经》这么高大上的出处。(别忘了传说连孔子都要去向老子问道。)

而老子会说这种话一点也不稀奇,《道德经》里类似的句法比比皆是。老子自己说这叫正言若反,比如什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么按照老子的辩证法,他要求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大小多少的大和多都是意动用法)真地一点也不奇怪。

那么,以德报怨能在《道德经》的其他地方得到验证吗?我认为比较类似的是四十九章中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无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圣人或者统治者)都去善待,这样就能使人人向善;无论守信的人还是不守信的人,我都去信任,这样就能使人人守信。不过这里的善和信不针对指向个人的德或怨。

依据老子的整体思想,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他更支持以德报怨,而不是以直报怨,更不是以怨报怨。

本部分结论,原来是我们把老子的话误加给孔子了,儒道两家的观点本来就各种龃龉,一个说以德报怨,一个说以直报怨,也都跟他们的一贯观点相一致。

但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深入一层。

再回顾上引的《道德经》六十三章,有没有觉得有些奇怪?大小多少以下讨论的都是事情的困难与容易,大处与细节,唯独报怨以德四字插在里面,貌似跟上下文都不挨着。

于是就有人提出,这其实是错简造成的问题,这四个字原本就不在六十三章。那在哪里呢?考证之下最可能在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所以应为: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只要结过怨恨,就算你以德报怨,成功和解了,别人心里也会有残余的疙瘩,这怎么能算妥善的办法呢?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上不要结怨。有德者拿着借据(契)却不会去讨债,无德者才像收税的那样斤斤计较逼迫别人。

天道没有偏爱,总是跟善人在一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