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义,为何传位其子

火烧 2021-06-07 17:11:57 1039
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义,为何传位其子 导语:禹,夏后氏首领,夏朝的第一任皇帝即开国皇帝,是上古五帝之后的继承人,但他却没有像尧和舜那样从天下百姓中择贤作为继承人,而是将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而使夏

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义,为何传位其子  

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义,为何传位其子
导语:禹,夏后氏首领,夏朝的第一任皇帝即开国皇帝,是上古五帝之后的继承人,但他却没有像尧和舜那样从天下百姓中择贤作为继承人,而是将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而使夏朝得以建立,中国也从奴隶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的新纪元了。禹也有姓有名,姓氏为姒,名为文命,他的治水之缘来自于其父鲧,就因为替父治水大有成效,才使得舜将他立为继承人,这一切才有了开始的机会。 禹简介与画像 虽帝让贤,但有其缘 尧曾将位子让与负有盛名的舜,舜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都没有选择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那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的社会民风朴实,文明还处于开始阶段,像道德与礼都还不是处世的关键,大多首领都是靠一身武力打出来的天下,有治理天下的能力更是不得了,不但象征百姓拥戴,还象征武力并存,所以尧与舜也不免是在保护自己的儿子。而且那时的民风也很彪悍,部落冲突频发,人们需要一位能镇得住场子的帝王,所以因治水而闻名天下的禹或许有震慑天下之威,能保部落平安。 禹石像 再者,看似尧对舜和舜对禹是让位于贤,但其实三位都与从前的帝王颇有渊源。像尧是帝喾之子,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舜是黄帝的九世孙,而禹则是颛顼的后人,而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所以说,虽然看似帝位让来让去,但一直都在黄帝一家子的手里。当时有权利的人都子孙颇多,所以大部分部落首领都是宗亲,但当时不兴那个说法,此者也不叫做分封领地。不过由此能得知,禹传位于子也是顺应传统的。 文明至此,血脉为止 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认知里,血脉还没有那么重要,非得把天下攥在自家人手里的思想还没有出现,但在禹这里,有了苗头。禹的父亲治水九年而无太大成效,禹则是代替父亲继续治水,他采取了"以疏为堵"的方式,将洪水变成了有条理的水源,他自己为此辛劳不已,所以他理解父亲的不容易,自己也对天下百姓奉献颇多,所以产生私心也是有原因的。再者,禹因为治水而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错过了启的出生于成长,所以说,此行在禹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心灵深处也是带有弥补意味的。 禹画像彩图 而华夏中原文明至此也发展了一段时间,人们不再是那么野蛮的思想,脱离了仅靠打打杀杀抢夺底盘和猎物来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豢养与种植也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虽然以前也得到了改变,但思想上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的家族意识已开始觉醒,血脉之间的牵连也显得那么的重要,所以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是必然的,禹只是恰好赶上了这个转变时期,所以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且鲧在世时,治水九年,夏后氏已经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所以启必然之下的产物。 禹之子启,颇有能力 禹将位传于启,也不仅仅是父子相传那么简单,启也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首先,禹在位后期,已通过推举选出继承人益,虽然在鲧与禹的传承与发展之下,身为夏后氏子孙的启完全有能力,但也不敢在父亲尚在时公然违抗,只能在父亲去世后立刻发动夺取继承人之位的斗争,这体现了启愿意韬光养晦,等待最好时机的耐力与魄力。再者,启曾一度失利被囚,但凭着夏后氏的强大最终打败了益,这可以看出启的临危不乱,身处劣势依然能够使自己脱困,并夺得先机。 启画像 启即位以后,发动甘之战,是因为他的继位破坏了禅让制的规则,惹得其他部落首领大为不满,所以采取了措施,这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也是启的正名之战。此次战争以启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有扈氏覆灭,不仅起到了威慑的作用,也表明了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帝王之位,启此行一举两得,凸显了他的军事能力与颇深心机。 顺应天命,改变规制 启曾经进攻有扈氏时便打着顺应天意,替天行道的名号,所以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启并不是信命之人,也不是规矩守制之人,所以此番行为也是很符合其性格的。他以极端的暴力手段强行结束禅让制,并改成继位制,所以他骨子里有着暴虐的因子。但他的原始性格使得他并没有成为一个暴君。 启画像 启改变了规制,但为了安抚百姓,所以民间有顺应天意的传说,不乏有是启手段的可能。当时的百姓更相信天意一说,文明的不完善,使得百姓只能存在于古老神话之中,天意不可违是每个人心里大家互相心知肚明的规则。乍一出现启这种做法的,虽然打着天意的旗号,但百姓不免心有怨言,但启又即使让民间又顺应天命的传说,所以百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违抗行为。 结束语:无论禹在世时有没有存传位于子的心思,但他在到死,都没有公然立嗣,反而顺应大臣们的意思,传位给了益。但启以一人之力说服大军所向不太可能,所以禹有很大的几率在临死之前授意过什么。虽然这种转变让中国错过向民主世界进发的机会,但这种转变也让中国文化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华夏文明得以完善,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与众不同的鲜明代表。 禹传位与子虽然没有挑明,但事实表明,禹是存着这等想法的,这不是不大义的体现,也跟他治水的大义之举无关,这只是一个此类型文明发展到这个地步该有的体现。这种事情不仅不能说明禹不大义,反而更能体现,他们家族对于中国历史与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