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辅佐君王的贤臣 明朝「再世諸葛」,劉伯溫輔佐創天下,君王猜忌憂憤怒而亡
明朝「再世諸葛」,劉伯溫輔佐創天下,君王猜忌憂憤怒而亡 劉基劉伯溫(1311-1375),處州青田人 今浙江),官宦世家出身。元順帝正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便考中了進士,要知道「三十少進
明朝「再世諸葛」,劉伯溫輔佐創天下,君王猜忌憂憤怒而亡

劉基劉伯溫(1311-1375),處州青田人(今浙江),官宦世家出身。元順帝正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便考中了進士,要知道「三十少進士」便說明了進士科難度之大。
25歲時,劉伯溫擔任江西高安縣丞,在元末腐朽無能的社會普遍形態下,劉伯溫仍保持著讀書人的氣節,清正廉明不畏權貴。不過也由於劉伯溫的正直為當時統治階層不容,加之其「南人」的身份而備受排擠。
降職、辭官、出仕、再辭官,朝堂的排擠使得個人政治理想難以施展,劉伯溫決定回到老家,以西湖為伴酗酒排解憂思。不過,元末的混亂局面即使辭官歸隱也非個人所能操控,時代的裹挾下,名士難以得善其身。方國珍浙江台州起兵,劉伯溫擔任江浙元帥都事,方國珍起義軍難以招架且劉伯溫反對招撫。
得以維護元廷的劉伯溫卻沒有得到統治者嘉獎,反而被關進了紹興府。原來,方國珍大為懼怕又無法被詔安,受賄元朝重臣,劉伯溫被扣上了「失天子憫念元元之至意」的帽子。此後元廷鎮壓不住各方揭竿,又啟用劉伯溫,在得勝與敗北的曲折發展下三起三落,最終失去了對元廷的信心。
方國珍、張士誠在劉伯溫心目中不過烏合之眾,一時得勢的盜賊罷了,應天的朱元璋或能成就大業。在「衛元」向「反元」的思想轉變上,劉伯溫創下了《郁離子》以反映自己「利國利民」的政治理想,既抨擊了元末的腐朽無能又提出了待民寬仁皆施德政的統治思想。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十歲的劉伯溫才決定重新出仕,這一次他效力的是朱元璋。劉伯溫、葉琛、章溢這一類地方名士的歸順,使得朱元璋在浙東一帶的勢力得到了穩定,而謀士的作用也是得以成就霸業的一大助力。
時朱元璋左右有陳友諒、張士誠,劉伯溫便言:張士誠胸無大志,不過是自守虜;陳友諒精兵大艦,乃霸業成就的最大障礙,這也是朱元璋此後的作戰方案。龍江一戰朱元璋一方畏懼於陳友諒的大軍壓境,部下們多納款求和或退守鐘山,劉伯溫氣憤難耐,言:先斬了主張納款和奔鐘山的再說!敵人志驕氣盛,可誘敵深入,伏兵襲擊,果然大勝。
此外,連降陳友諒的漢將,母喪歸家又勸服方國珍投降於朱元璋。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的霸業,而期間劉伯溫出謀劃策,實屬功不可沒。洪武元年(1368年),劉伯溫以屯田和府兵的結合創立了軍衛法,衛所軍士戰時出征平日屯墾,緩和了財政負擔,為擴大疆域提供了可行之策。
不過,這一時期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矛盾尖銳,兩派老大為李善長(此後是胡惟庸)和劉伯溫。劉伯溫的浙東集團一派事實上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概因為淮西集團自朱元璋發家起便鞍前馬後,劉伯溫浙東集團不過是後來加入的。
朱元璋利用這一矛盾起到政治上的平衡,而劉伯溫則因為不喜政治鬥爭而被淮西一派趕下台,此後更是被胡惟庸假仁假義的探病而加重病情,不久便病逝了。
「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謚號「文成」。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