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党政治史 英国执政党历史
英国执政党历史
1.英国政党历史 英国的政党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
提起英国的两党制,必须首先明确的一点是:两党制在英国绝对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组织的发明创造,也不是经过某一革命运动或政治事变而产生的;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
英国议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而政党在英国直到17世纪末才出现。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政党实际上是议会中的两派,当时忠于国王的集团被称为宫廷党,又名托利党;其对立面被称为乡党,又名辉格党。
托利党代表议会中的保守势力,是保守党的先驱;辉格党是议会中的激进派,是自由党的前身。当时,两党仅仅是在议会中活动,还不能说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
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一系列议会改革立法的实现,两大党的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1832年,托利党建立了“卡尔顿俱乐部”,次年改名为保守党。
几乎与此同时,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于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乐部”。1867年保守党又建立了“保守党中央选区协会全国联盟”,1877年自由党成立了“全国自由党联盟”。
到这时,现代英国两党制的基本特征才具备。这些基本特征是:(1)在合法存在的诸多政党中,只有两个政党具备竞争议会中多数席位的实力;(2)两大党在议会内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组织,这些组织与选民不断地互相影响着;(3)两大党都承认英国宪法并以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为活动目的;(4)反对党得到宪法的承认并成为国家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英国三个大的政党是哪三个
英国三大政党 工党 执政党。
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该党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执政。
1997年大选获胜,2001年6月大选后蝉联执政。工党近年来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
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第四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对外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欧洲一体化持积极态度,主张加入欧元区,主张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
现有党员近40万名,是英国第一大党。 保守党 主要反对党。
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该党从1979至1997年4次连续执政,成为20世纪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
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两次大选中惨败于工党。保守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公共开支等措施来压低通货膨胀。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
近年来,提出实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反对加入欧元区,主张建立“大西洋共同体”以加强英美特殊关系。
强调北约仍是英国安全与防务的基石。现有党员30多万名。
自由民主党 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主张继续维持与工党的合作关系,推动工党在地方选举及下院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采取比工党更“进步”的政策。
现有党员约10万名,是英国第三大党。参考资料:新华社。
3.丘吉尔是如何成为英国首相的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
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
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1936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
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 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子提出自治。7月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派出的代表团访问捷克,讨论和平解决苏台德问题。
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亲自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会谈中希特勒明确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张伯伦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国的首肯后,两国驻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会总统贝奈斯,极力游说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
得知消息后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战争一时间似乎近在眼前。
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 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
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 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由于其反对绥靖政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 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
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 5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
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
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 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
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压,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
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4.英国工党的历史
工党(Labour Party,1900年2月27日—),是英国的主要政党之一。
英国工人运动兴起较早,起初按行业建立了各种工会组织,1868年进一步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职工大会(工联),1900年成立了「工人代表委员会」并推选出自己的党选候选人,1906年组织正式改名为工党。工党是由工会、合作社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党员都是通过上述组织集体加入。
1924年以前的英国一直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1923年大选中保守党失败,工党获得比自由党更多的席位。1924年1月22日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首届工党政府。麦克唐纳任首相兼外交大臣,内阁成员多数是工人出身。工党执政期间,对内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增加国家补助金用於住宅建设,还改善了保障制度,增加养老金和失业补助,废除了保护关税的原则。在外交上, 1924年2月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签订贸易协定。1924年的伦敦会议上麦克唐纳从中调停,使法德接受道威斯计划。工党政府执行的这些较激进的政策受到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攻击。他们抓住「坎贝尔案」反对麦克唐纳,说他有同情共产主义的嫌疑,麦克唐纳被迫於1924年10月辞职,第一届工党政府结束。
2007年5月17日,戈登·布朗正式宣布接受工党领袖提名,作为唯一竞选者自动当选。
5.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是怎样的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距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 一。
英国保守党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 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其最高领导人称领 袖、副领袖,党主席是第三号人物。
在保守党执政时,其领袖出任首相。1868年开始, 与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步演变为代表垄断资 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保守主义政党。

英国工党原名为“劳工代表委员会”, 1902年2月在伦敦成立,1906年更名为工党。 从1906至1914年,该党在议会中依附于自 由党,反对保守党。
后来,逐渐取代自由党 在两党政治体制中的地位,成为英国轮流执 政的两大政党之一。党报是《劳工周刊》, 理论刊物是《新社会主义者》。
6.英国的四个政党
(1)工党(Labour Party):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托尼•布莱尔,1994年当选。曾于1945至1951年,1964至1970年,1974至1979年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并于2001年6月蝉联执政。近年来,工党更多倾向于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工会关系有所疏远。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第四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视与美和欧盟关系为二大外交支柱,支持欧盟一体化建设,主张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加入欧元,但表示暂时搁置对《欧洲宪法条约》的全民公决。2001年有党员近40名,是英第一大党。2003年因英协美参与伊拉克战争导致大量党员退党。截至2004年,党员人数降至约25万名。2004年6月,工党在英地方议会及欧洲议会选举中落败于反对党保守党和自民党。2005年5月,工党再次赢得大选,但在议会中的席位减少。
(2)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对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2003年11月当选。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保守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 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及英加入欧元,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现有党员约30万名。
(3)自由民主党(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查尔斯•肯尼迪(Charles Kennedy),1999年8月当选。主张维持与工党的合作关系,推动工党在地方及下院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采取比工党更“进取”的政策。主张削减地方税、改善住房和环境,提高退休金,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减少政府的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反对英参加伊拉克战争。现有党员7万名。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 (Plaid Cymru)、绿党(the 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会民主工党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 (Sinn Fein) 等。
7.关于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历史
两个政党是竞争关系。
托利党辉格党:
英国政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保守党。托利党人参加了1688 年的“光荣革命”。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后的半个世 纪中,托利党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在野地位。
18世纪中叶, 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英国国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代表着英国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
1760年,逐渐成为执政党。在法国革命时期,一批温和的辉格党人转而支持在w.皮特(小)领导下的新 托利党。工业革命后,托利党逐渐向资产阶级保守主义转变,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该党在教会和国家 关系、保护关税政策和反对天主教问题上仍然保持旧偏 见。到19世纪中叶r.皮尔内阁时期,托利党发展成为保 守党。也有人认为,托利党是于1833年改称保守党。
辉格党:
辉格党(反对英国王室君主专权的党派)为美国在杰克森式民主时代的一个政党,前身是国家共和党。
具体的说,辉格党拥护国会立法权高于总统内阁的执行权,赞同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纲领。该党自选‘辉格’为名,附和反对英国王室君主专权的英国辉格党,反对总统专断。
扩展资料:
辉格党名称来源:
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一般认为他们是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政党。
“辉格”(Whig)一词起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马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有人用它来讥讽苏格兰长老派。1679年,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激烈争论。
一批议员反对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被政敌讥称为“辉格”。他们也渐以此自称。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
而“托利”(Tory)一词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在1679年议会讨论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权继承王位时,赞成的人则被政敌称为“托利”。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
辉格党瓦解原因:
该党最终瓦解于因是否同意奴隶制度扩展至新领土之争。党内为此争议产生极深的裂痕,因而于185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弃现任总统菲尔摩于不顾,改提名史考特参选。
辉格党自此未曾再产生出任何一位总统,其票源流失至主张保护本土文化的一无所知党(Know-Nothing)、反对蓄奴的共和党、甚至其所憎恨之民主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辉格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利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