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养士 為何戰國盛行養士?
為何戰國盛行養士?
上古時代學問掌握於王室之手,一般都不對外公開,而歷史到了東周就不一樣了。
東周以將,諸侯紛爭,王室勢力衰弱,因而養不起那樣多的文士之類,因此學問就逐漸向下層擴散。
正是這樣一種趨勢,使得民間之人掌握了學問,那他們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就可以稱之為王者師了。而諸侯之間的爭霸兼並更加加劇了各國對於人才的渴求。
一開始養士是從國君那個層次開始的,那些賢明的諸侯就招募賢士以充實自己的力量,例如魏文侯那個時代,興盛於齊威王、齊宣王時期的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個官辦、私人主持的高等學府。讓我們看看當時稷下學宮裡都有些什麼鼎鼎大名的人物:孟子、鄒衍、申不害、魯仲連、荀子等,從這幾個人看,有儒家的、法家的、縱橫家的,幾乎這個時候的稷下學宮就是百家爭鳴的中心。

稷下學宮
而發展到戰國中後期,由於秦國的勢力急劇擴張,那東方六國『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當時之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而正是當時卿大夫勢力的膨脹,才產生了後世所說的『戰國四公子』
而司馬遷在介紹這四個人的時候,分別採用這幾個字眼來描述這四位公子的列傳。
1、齊國孟嘗君。《孟嘗君列傳》
2、趙國平原君。《平原君虞卿列傳》
3、楚國春申君。《春申君列傳》
4、魏國信陵君。在這裡太史公司馬遷尊稱信陵君為『公子』,信陵君的列傳名稱就是《魏公子列傳》。而信陵君的作為實在不枉『公子』之稱,他養士是真正為了魏國,但是後來信陵君遭到魏王的猜忌,心灰意冷,沉溺於酒色女人,很快就死了。
真正的公子——信陵君魏無忌
而其他三人的養士大多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對內可以威脅國君,使得國君可以加重倚仗自己;對外可以威脅其他諸侯,以達到做到自己國家的利益。
本文來源:蘭初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