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叶品含简介 钟(含梵钟、半钟)简介

火烧 2022-02-02 11:28:48 1052
钟 含梵钟、半钟 简介 钟 含梵钟、半钟 简介  「钟」,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最早可能是由竹筒或是木头制作,而后为陶制,再发展成为铜制,并开始有了固定的音高。钟的用途除了为礼仪中所使用的乐器之外,在秦汉之

钟(含梵钟、半钟)简介  

钟(含梵钟、半钟)简介

叶品含简介 钟(含梵钟、半钟)简介

  「钟」,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最早可能是由竹筒或是木头制作,而后为陶制,再发展成为铜制,并开始有了固定的音高。钟的用途除了为礼仪中所使用的乐器之外,在秦汉之时,已出现召集大臣上朝的「朝钟」,具有集众的功能并开始有报时、号令等性质。

  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出现了「梵钟」。关于梵钟的起源,现今的学术研究有三种说法:一是来自印度原有之金刚铃的影响,二是来自佛教的佛塔上所悬挂之铜铃,三是由中国原有的乐钟与朝钟所演变而来。佛教在印度时期,原存在以「打木」敲击,召集僧众,称之为「犍槌」或是「犍椎」,由漆木制作而成。在《准尼钞》提到:「梵语:『犍槌』,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彼无钟、磬故也。」,是以早期佛教在印度时期,原无钟磬而是进入中国之后逐渐发展出来对于钟的使用。而佛教对钟的使用,同样有着召集、报时之意,并更进一步有策悟、警醒之意,如《敕修百丈清规》说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说明透过早、晚的钟声来警策修行。钟,为佛教而言又具有停止恶报的宗教意涵,如《增一阿含经》:「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由于佛教经典对钟所赋予的宗教意涵,产生了对钟的崇拜,如「拜钟」的信仰行为。另有悬于木架摆放于桌上的小型铜钟,俗称为「半钟」、「唤钟」,若于佛教早晚课中使用,则又有称之为「课钟」,为佛门吟唱梵呗搭配节拍的乐器。目前仅见日本传统有将未超过30公分的小钟称为「半钟」,但非宗教用途,常见于日本村落消防通知使用。

  道教则是于斋醮科仪中,悬挂钟、磬。在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提及:「太真科曰:『斋堂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其用意在于「依时行鸣」,一方面警戒提醒于斋仪行道中的道士,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感动群灵」,使得神人之间能够感应。道教对于钟的材质分为五类:金钟、银钟、五金合铸、铜钟、铁钟等材质。道教经典常以「金钟」为上选,即是以黄金所铸成,搭配玉石所制的「玉磬」。而「金钟玉磬」之说,在元代的《道书援神契》中,将道教对钟的使用,推及至中国乐祭古有的编钟、悬钟,以应古有之音律。现今台湾的道教仍保有名为「鸣金嘎玉」的科仪,即是透过敲响金钟、玉磬,调合天地阴阳,招集神灵,降临法会,以达到弘道济物的宗教情怀。

  当代台湾所见的钟,皆为铜制。一般佛寺会于大殿前,楹柱之上悬挂铜钟,称之为「楹钟」,钟体本身重逾百斤以上。而占地较广大的宫观、寺庙,则会于另外兴建「钟楼」、「鼓楼」,来安放大型的钟、鼓。这类大型钟,在民间宫庙多为在法会庆典时,作为迎宾送客之用。在佛寺之中,则多为报时、聚众之用,是以有「晨钟暮鼓」;一般民间宫庙对钟声的敲响数有三十六声、七十二声、一百零八声之说,意谓代表合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