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偈是什么意思 【第五佛略教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第五佛略教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亦名:拘那含牟尼如来略戒经, 子题:放逸、心莫作放逸、圣法 当勤学、无忧愁、心定入涅槃、放逸者有十三果报、增忍位、诸有永绝、拘那含牟尼佛,含注戒本‧七佛略戒:「心

【第五佛略教偈】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亦名:拘那含牟尼如来略戒经, 子题:放逸、心莫作放逸、圣法 当勤学、无忧愁、心定入涅槃、放逸者有十三果报、增忍位、诸有永绝、拘那含牟尼佛,含注戒本‧七佛略戒:「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此贤劫中为第二佛,人寿四万岁,二(四)十年前常说此偈,后方广说。」(含注戒本卷下‧二一‧一○),戒本疏‧七佛略戒:「第五段。明轻纵放逸行。然放逸之相极多,莫非迹散流俗,心随苦乐,名放逸也。如涅槃说,最为善行之霜雹。就偈分二,上半明因行,下半明果满也。纵心尘境,随缘染著,方名放逸。若能摄心,与正观相应,离诸缘过,故曰心莫作放逸。然逸通身口,心为本业,故指心也。此明离过,进修会正,有解脱因,名为圣法当勤学。如是者,牒上因成也。由行圣法,入增忍位,苦业永亡,故曰无忧愁也。心净慧明,诸有永绝,故曰心定入涅槃也。贤劫初第二佛,四万岁时出世,三十年前恒说此偈。」行宗记释云:「初示放逸相。迹散流俗,谓行非洁白;心随苦乐,谓志不坚正。如下,引示。放逸能丧善行,霜雹能摧生物,故以喻焉。彼经第十三云,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出世法,若有欲得阿耨菩提,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有十三果报:一﹑乐为世间作业;二﹑乐说无益之语;三﹑常乐久寝睡眠;四﹑乐说世间之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懈怠懒惰;七﹑常为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乐定寂;十三﹑所见不正。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名为远。……次半偈中。初释上句。增忍位,即内凡第三位。苦业永亡者,且据三途因果为言;以忍位不退,不堕恶道故。心下,次释下句。诸有永绝,即无学极圣。上举深贤,永离三恶;下举极圣,永出三界。能说人中,拘那含牟尼,此翻金色仙。一会说法,度三万人。」(戒疏记卷一六‧六二‧一一) 很赞哦!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