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查的姓氏图片 姓氏孙的由来
姓氏孙的由来
孙姓, 中华姓氏之一, 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 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一、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
商朝末,纣王叔父 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 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 卫国。
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 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
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
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
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可见 舜文化、 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世界舜裔联谊会),《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
公元前672年, 陈厉公妫跃之子 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 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
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
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
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
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
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