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中东吴最弱?原因是派系斗争激烈,孙权竟还是陆逊的杀父仇人
三国中东吴最弱?原因是派系斗争激烈,孙权竟还是陆逊的杀父仇人 点击右上角关注【骚话说历史】,每日拓展历史知识,感悟风云变幻。 纵观有关三国的影视剧,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东吴的存在感低的惊人

三国中东吴最弱?原因是派系斗争激烈,孙权竟还是陆逊的杀父仇人
点击右上角关注【骚话说历史】,每日拓展历史知识,感悟风云变幻。 纵观有关三国的影视剧,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东吴的存在感低的惊人,除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东吴的戏份并没有很多,同样作为三国称霸一方的政权,为什么东吴的戏份就这么少呢? 因为相比较曹操和刘备的发家史,东吴的发迹堪称平平无奇,比如东吴的第一代领袖孙坚在刚出场时就已经是标准的政治精英了,论地位和名声,大约与袁绍是相平的。 在讨伐董卓的大军中,孙坚是唯一的一支与董卓硬刚到底的诸侯,董卓甚至准备同孙坚和亲以谋和平,但是被孙坚一口回绝,当时天下人都称赞孙坚。 但是,在讨伐刘表的时候,遭到江夏黄祖的埋伏,身中暗箭去世,这可能是东吴在前期遭受到的最大危机。 然而孙策很快就率领着旧部回到了吴地,并且在东吴站稳了脚跟,虽然再后来被人暗杀,但是东吴的权力交割还是很平顺的。 孙权从孙策去世到接管东吴几乎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孙坚和孙策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实在是太丰富,周瑜当时正当壮年,张昭也还没有变成昏聩的老头,总体来说东吴政权在前三国时期的发展是非常平稳的。 反观这个时候的曹操和刘备,一个还在河北跟袁绍打得昏天黑地,差点断送掉全部家当,后者还带着关羽和张飞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拜山头,拉投资,不可谓不惨。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局势大体已经初现,东吴却开始渐渐低调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东吴政权在本质上与蜀汉和曹魏是不同的,东吴其实只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在东吴内部,大多数人的目标根本就不是夺取天下。 你会发现,在孙坚死后,他们甚至连匡扶汉室这种口号都没在提过,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孙权执掌大局之后就根本没有再想着匡扶汉室,统一天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有三个: 第一,就是在东吴的内部,文官集团中的派系斗争很厉害,随着孙坚一起来到东吴的北方士族和东吴本土势力之间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 东吴虽然被孙氏家族经营多年,但是文官系统中真正的支柱力量却并非本土力量,而是在讨伐董卓时从北方跟随孙坚的一些人,这些人对于孙坚很忠诚,因此他们是非常坚定地主战派。 但是在本土的一些士族,却只想守着江东这一亩三分地,他们的梦想就是不要打仗,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破坏,管他身后洪水滔天。 就连东吴后期的中流砥柱陆逊,其全家在早年间被孙坚尽数屠戮,这样的君臣关系一直是孙吴的掣肘。 这其中的张昭就是代表人物,在是赤壁之战中,那些江东的旧部差点还挟持这孙权投降了曹操,还是周瑜最后站出来挽狂澜,才避免了被曹魏吞并的危机。 第二,当时的东吴除了朝堂之上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在地方上还有很多的矛盾在时刻上演着,比如那些山越人和土匪,一直都是东吴的心腹大患。 在东汉末年,江南地区的风貌跟现代认知中的江南是完全不一样的,距离中央王朝开发,也不过短短二百多年时间,东吴的江南,还是一个民风未开化,野人满山的蛮荒的地区。 这些地区,几乎是脱离中央政府管制的自由区域,叛乱和暴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些地区与当地的士族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孙权为了平衡中央与地方士族的关系曾大费周章。 第三,东吴的陆上力量其实并不是它的强项,东吴强大的是水军,在陆上,东吴的士兵与北方曹魏的强大的骑兵是不能抗衡的,这也是制约孙权向北方拓展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就拿合肥之战来说,孙权当时率领着号称十万的大军,在逍遥津却被张辽八百骑兵大的落荒而逃,甚至孙权自己差点也被杀。 因此,赤壁之战孙权可以赢,但是想要进取中原,对于当时的东吴,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绝大数时间里,东吴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战事,像诸葛亮的七次北伐,孙吴是绝对不会做的。 但是这种韬光养晦也达到了效果,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得以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让刘备在白帝城一命归西,就是凭借着前期的低调积攒下来的国力。 但是这种策略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好运,自从陆逊死后,东吴名将逐渐凋零,孙权的继承者们早已经在江东的安逸中变得不思进取,东吴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骄奢淫逸,当王睿的楼船顺流而下抵达石头城下时,能做的只有投降。 —— END —— 欢迎关注【骚话说历史】,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你可以关注、点赞、分享,帮助到更多人。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