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火烧 2022-10-23 07:39:11 1051
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1.求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在中世纪开始后的相当长时期,由于“蛮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极大破坏,使得从大约5世纪-11世纪之间的西方音乐文化长期处于自发的原始状态,在没有审美目

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1.求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

在中世纪开始后的相当长时期,由于“蛮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极大破坏,使得从大约5世纪-11世纪之间的西方音乐文化长期处于自发的原始状态,在没有审美目的和艺术观念的基督教教会音乐之外,民间艺人重新成为世俗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从中世纪晚期(14世纪)开始,职业化的加深则成为西方音乐家生存方式演进道路上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具有音乐家和文学家身份、长期存在的并对音乐史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文人群体在西方文学史和音乐史上则显得踪迹渺茫。

但是,如果细心考察中世纪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中世纪晚期音乐家的生存状态,则可以发现,在以法国为中心的“新艺术”音乐家中仍然存在和我国文人音乐家极为相似的群体,即所谓的“诗人-音乐家”(poet-musician),尤其以“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为代表。和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但对音乐艺术的演进并未居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文人音乐家相比,中世纪晚期的文人音乐家具有如下的特征:虽然就整个西方音乐的漫长发展历程观之只是昙花一现,但却在某一特定时期占有主流地位,并对西方音乐史的某些重要文化特征发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直接造成了西方音乐中“作品”观念的生成,即:将原来存在于文学观念中的艺术品概念引入到诗乐一体的音乐/文学作品中,进而通过文人音乐家的创作延伸至没有文学(诗歌)形式的完全的音乐作品中。

这一过程伴随着“新艺术”时期西方音乐语言的高度复杂化和作曲技术理论突发式的演进,并以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和近代社会的开始形成为广阔背景,对中世纪以后直至今日的西方音乐创作观念和文化特性意义重大。

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向以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作曲家和作品的研究作为核心内涵,这一点和文学史、艺术史领域的情况并无二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但却和以乐律、谱式、音乐文化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存在很大区别。在汉语学界,这一中西音乐史学科核心内容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西音乐史学观念上的差异,即:中国古代音乐史多着眼于音乐本体以外的社会文化因素,而我国学者对于西方音乐的研究仍然遵循西方学界既有的框架,围绕时代-风格-作家-作品这一基本线索展开。

然而,就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一似乎在西方音乐史学中特有的基本内核以及已经成为圭臬的将音乐文本视作具有特定艺术风格、符合某种形式发展规律并由特定艺术家(即“作曲家”)所创造的“作品”的观念并非古而有之,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包含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的;这一“音乐作品”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又和“音乐家”或“作曲家”作为具有审美效能的艺术品的创作者及特定艺术风格的承载者的自我认知的进程互为表里。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视之,中世纪时期是这种西方音乐特有的作品和作家观念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主要历史阶段,中世纪晚期(主要是14世纪)又是其最终确立的关键性枢纽,而中世纪晚期的文人音乐家则是直接将这种观念赋予其自身创造的作品的作曲家群体。因而,通过对相关历史事实的梳理及理论思考,对中世纪晚期文人音乐家的生存方式及自我认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西方文化意义上的“音乐作品”观念的生成进行辩证,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其历史成因,对于汉语文化圈内的音乐史学者和西方音乐研究者是极有意义的。

2.西方音乐发展史

一、古希腊罗马音乐 因为留下来的乐谱资料都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知道得很少。

古希腊的音乐的起源是同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Music”一词源于“muse”,在古希腊神话中缪斯(Muse)是掌管艺术的女神。

著名的神阿波罗、雅典娜、狄俄尼索斯等都是艺术之神,传说音乐就是由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音乐在宗教活动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它们传说是由不同的神发明和拥有的,因此常常与不同的神崇拜相联系。里拉琴是一种弦乐器,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管乐器,常用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中。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

前者是平静而节制的日神风格,后者是放纵、浪漫的酒神风格。常常与诗歌、舞蹈、戏剧结合在一起,唱歌时有时有乐器伴奏。

二、中世纪音乐 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4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最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乐,世俗的民间音乐不被重视。

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它社会集团,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这时期广泛传播的是教堂礼拜歌唱的圣咏、赞美诗。

“新艺术”的概念来自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菲利普·维特里的一篇论文。

这一概念很快就被广泛使用,说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与13世纪旧的“古艺术”不同。“新艺术”的主要特征是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音乐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

采用更小音符时值的记谱方式,节奏记谱系统化。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是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

西方文明史上的“中世纪”时期曾经一度被视为蒙昧黑暗的时代,但我们今天常倾向于以一种更客观的态度来评判这段历史。从音乐的角度看,教会对音乐的影响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教会对于音乐的重视,对于教仪音乐的统一作出的努力,对音乐发展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都促进了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也使音乐资料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复调音乐和管风琴的产生为后来的专业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是法文,原意为“再生”。这个时期在西方历史上大约从1300年持续到1650年。

这个词反映了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中世纪的怀疑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崇尚,他们对于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但这种复兴,并不是单纯地原样再现,乃是通过复兴古代的精髓,建设一种新的文化、新的传统,而且其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在这场运动中,“人文主义”是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也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鼓励人们张扬人性,挣脱神性的桎梏,强调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

他们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大约从1430年至1600年前后这一时期,在音乐领域的变革是在继文学、绘画等领域之后。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一方面又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尼德兰乐派。

尼德兰乐派是指15、16世纪一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大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等欧洲北方地区。 2、16世纪的世俗音乐。

16世纪西欧的音乐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各国兴起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这些音乐主要以声乐体裁为主,主要有意大利的牧歌(madrigal)、法国的尚松、德国利德(Lied)、西班牙的田园歌和浪漫曲、英国的牧歌和琉特琴歌曲等。

3、宗教改革的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发展相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也为教会音乐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原来是用于建筑、美术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1、歌剧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神秘剧等。 2、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突出地位,形成了这一时期声乐、器乐、歌剧三足鼎立的局面,器乐第一次与声乐处在了平等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大量使用“通奏低音”,这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是亲的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一个华丽和富于装饰的高声部,中间声部并不写出,由演奏者即席演奏。

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和功能音乐逐渐建立;记谱法也不断完善;“情感论”理论形成,相信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情感。他们用一种类型化的音乐来表达歌词的情感,如高音表示光明。

3.西方音乐历史进程

音乐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童年时期,音乐已作为原始文化现象之一,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发展到如今高科技时代绚丽多姿的现代音乐,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漫长的学习岁月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宝贵贡献。

每一个专业音乐工作者都应当认真了解、研究西方音乐,以促进本国、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西方音乐史》就成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书力图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成果,使读者得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熟悉他们的作品,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演奏、演唱水平。音乐史的学习,应在对不同时期社会背景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整体文化艺术氛围的研究,把握其时代特点,进而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特征,以及具体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的艺术风格。

同时,应着重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承继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力求全面而系统地把握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学习音乐史,不应当仅仅从知识、理论方面死记硬背,而要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选听大量的音乐作品,务求在乎实际的科学论证和概括,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而以西方音乐断代史的顺序作为划分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历程的顺序,使更多的音乐学习者在原已熟知西方音乐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通读全书,就变得易读、易懂。目前,国内有的音乐美学文章,把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用一些生造的概念讲得玄之又玄,令人费解,而《历程》论述中并无此类,正如于润洋先生在《历程》的序言中所述:“作者的文风也是值得赞许的,在全书的论述过程中没有着意制造新词汇、新词语,没有生硬地套用时髦的新理论新概念,没有令人费解的话语叙述方式,行文平实、朴素,清晰、明快,这样的文风在今日是值得提倡的。”

这正说明了《历程》通俗性之所在。三、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在《历程》的论述中,作者始终把历史的视角放在第一位,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为序,把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中去,进而揭示出这种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并将历史叙述与美学思辨相结合,这正是《历程》的一大特色。

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主要贡献在于对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等主要音乐体裁结构原则的确立上,以及强化和完善了建立在大小调体系上的功能和声系统,即他们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音乐形式要素的发展与完善方面。因此,一些持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点的学者们将其奉为至尊,他们的作品也被视为自律论音乐美学的理想范本而同“绝对音乐”这一概念联系在~起。

更有一些学者把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同18、19世纪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完全对立起来,人为地将二者树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音乐美学观念的样板。针对这种观点,作者首先考察了古典大师们的生活环境,即以维也纳为核心;其次考察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即当时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批判宗教蒙昧主义的“狂飙突进运动“,进而指出“运动”所宣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对包括音乐家在内的德国知识分子影响深刻,并通过对贝多芬青年时期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程这一历史事实来例证贝多芬是受“运动“思想影响者之一,再通过对其《第五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和《第九交响曲》等作品的分析来论证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形式上所做出的贡献,归根到底是出于情感解放的需要,是为了使主体的情感表现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最后,指出:“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启蒙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18世纪欧洲专业音乐的创作活动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传统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在这一时期的书林漫步lBoWu最大特点是,在人性的一般观念中融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自觉意识和民主思想。而这恰恰是使得这种美学观念在音乐实践中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关键之所在。”

镬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把历史性、逻辑性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论点明确、论证充分、论据有力。此外,作者在第七章、第八章中,以现象学、美学、释义学、当代心理学、社会学这些20世纪兴起的新型学科为视角对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了再次的审视,并对马克思音乐美学在音乐情感意义问题上的基本论点进行阐释,这些都是《历程》的闪光点,也充分体现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辨力。

《历程》值所读、值所学,笔者这篇小文正是读后有感而成,作为一个音乐美学爱好者在认识中难免不足,只是希望与更多的读者互励互勉。参考j[1]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H].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明言.《音乐批评学》[H].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①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H].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pl②同上,p2③同上。

p97陈林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责任编辑金兆钧)。

4.阐述西方音乐的历史进程

一、古希腊音乐

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

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

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

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

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

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

二、古罗马音乐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

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

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 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

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

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

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

5.音乐欧洲历史发展的脉路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

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

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

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

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

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与对位法战斗”的呼喊,单声音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 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

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精华区在下的拙作《巴罗克实况》,在此不加赘述。

4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作曲手法)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

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5. 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

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7. 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

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只有在有。

6.音乐欧洲历史发展的脉路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

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

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

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

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

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与对位法战斗”的呼喊,单声音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 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

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精华区在下的拙作《巴罗克实况》,在此不加赘述。

4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作曲手法)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

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5. 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

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7. 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

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

7.有谁能有条理的描述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

有空的话看看《西方音乐史》这本书就知道了。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 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