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的墓道口位置 黄巢沟,黄巢挖乾陵唐朝后人怎么没去维修好1
黄巢沟,黄巢挖乾陵唐朝后人怎么没去维修好1
黄巢挖乾陵唐朝后人怎么没去维修好1
这个本身来说,黄巢根本就没有挖到,因为唐朝开山为陵,乾陵又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共葬的双皇墓。百科上说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与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7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该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据文献记载,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也就是说,黄巢根本就连乾陵的墓道都没有找到,乾陵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史上最狂盗墓人的黄巢为何用40万大军挖不开武则天乾陵?
从众多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盗墓行为自古就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益为盛行。尤其是处于乱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盗墓的最高峰,那个时候的中国四分五裂,地方分分合合,乱世造英雄,同样也会出现许多盗墓之人。
黄巢,生逢乱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朝廷官吏进行了多次武装冲突。后来由于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甚得民心,所以他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在之后,攻占了很多的地方,杀死了众多官吏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在公元880年黄巢在长安城称帝,建立农民政权。在黄巢军队前期,黄巢声称“整众而行,不剽财货”,那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粮饷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中盗墓就是他的财路之一。
在盗墓史上记录在册的,黄巢所盗的墓都是重量级的。他挖掘过秦始皇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以及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在有历史文字的记载中,黄巢在挖掘乾陵时动用了40万起义军,在梁山的西侧进行开挖,当时都快挖掉半座梁山了,但最终只是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此地至今仍有迹可寻。对于盗墓,黄巢是一个门外汉,既没有盗墓常识,自己身边又没有几个有文化的兄弟,加上乾陵的结构实在太坚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才因此躲过了一劫,完好保存到现在。不过黄巢及兄弟们挖掘过不少的坟墓,但是最终都没有打开,所以人称黄巢为最愚蠢的盗墓者。
不过说实话黄巢手下有那么多人,就是随便挖一挖都会弄出不少的宝贝吧!但是如果从当年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在他所盗的三所帝王陵中,应该不会一个都未得手,其中最有可能挖掘开的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茂陵以前就被西汉末年的赤眉军两次盗取大量陪葬品,之后又被董卓进行了地毯式的盗取,地宫入口容易发现。关于黄巢对茂陵的盗取,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想而知,估计也是获利甚少。还有可能就是黄巢挖掘皇陵也算是对封建皇权的一种政治挑战,就像当年项羽挖掘秦始皇陵,防火烧阿房宫一样。
武则天墓为何挖不动
因为武则天墓建造极其坚固,先是在山中凿洞,甬道中有数道石门,后用条石塞住墓道口,条石之间用铁水灌注,墓上有大型的地面建筑。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
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扩展资料: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历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他的反动程度仅次于明末的张献忠。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唐朝皇帝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
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
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为何40万人挖不动武则天墓? 一代女皇究竟长啥
陕西三大陵墓,一座挖不开,一座不敢挖,一座不能挖,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古代,人死后下葬是非常有讲究的,尤其是帝王之家,下葬的地址更是经过堪舆风水家不断的测量、推演,找出最具有运势的地脉作为皇陵,而在中国历史上,素来有龙脉一说,这种说法很抽象,风水家会依据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择最有利地势选皇陵的地址。
从古至今,古代帝王墓被盗的不计其数,然而有三个皇陵却至今保存完好,其中一个挖不开,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那么这三个皇陵究竟是谁的?他们分别是葬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葬秦始皇的皇陵,以及葬皇帝的皇帝陵。

乾陵位于乾县的梁山上,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整个皇陵地脉呈现头北脚南仰卧的人体形,经过勘察,墓道呈正南北的斜坡形,长63.1米,宽19.5米,隧道的木门用石条层层填塞,从入口到墓门共计39层,每层0.5米,石条之间用铁细腰嵌合,坚硬无比。
因为乾陵是属于盛唐时期,且又是皇帝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之地,地下宝物肯定多不胜数,陪葬品定是最能展现盛唐全貌的古物,其价值不可计量。
曾有记载,觊觎乾陵的盗墓贼多不胜数,有记载的盗墓贼就有17人,数人联合的盗墓活动共计3次,皆无功而返,民国孙连仲曾经调遣军队,妄想炸开乾陵,最后也只是炸开了三层岩石,无奈之下,只好作罢。
秦始皇陵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多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墓内的东西更是猜测颇多,有人说秦始皇皇陵内就是一个宇宙,以水银为山河,以夜明珠为日月,附以各种奇淫巧记机关,各种宫脉更是在陵墓内完整呈现!
秦始皇陵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皇陵。据说项羽破城后,曾经带着三十万大军挖秦始皇陵,触到机关后,军士死伤无数。士兵当时就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前进半步。此后虽然许多盗墓贼觊觎皇陵内宝物,可是想到里面机关重重,最终也只能望而却步!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因为乾陵的修建很是宏伟。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扩展资料
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
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
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
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代女皇究竟长啥样?揭秘:为何40万人挖不动武则天墓?
武则天的陵墓为什么没被盗?
因为武则天的陵墓非常坚固,采用的是“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扩展资料:
乾陵第一次被盗,是黄巢,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
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界上最难挖的皇帝陵墓:武则天陵墓 7名盗墓人瞬间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陵
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墓为什么没有被盗过?解释的越详细越好,国家,历史,建筑……各方面都说一下,谢谢
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由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梁山。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冬月。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洛阳的上阳宫抬进了这座山中。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唐朝(129)没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