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从古至今全部历史 古詩詞中無一例外,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童年故鄉,都是在大自然中
古詩詞中無一例外,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童年故鄉,都是在大自然中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兒童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讀來,總讓人忍俊不禁。可見人們無憂無慮、輕鬆愜意的童年時光,以及成人後對童年時代的嚮往之情,從

古詩詞中無一例外,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童年故鄉,都是在大自然中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兒童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讀來,總讓人忍俊不禁。可見人們無憂無慮、輕鬆愜意的童年時光,以及成人後對童年時代的嚮往之情,從古至今都是相同的。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孩子們放學早,趁著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緻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讀者可以想像,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齣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註。「此時無聲勝有聲」。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迹。
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註。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代: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乾的活。婦女們在白天幹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一樣清新閑適,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詩人閑居鄉村,初夏午睡後,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
古代的孩子們,也有在繁華都市生活的,但是流傳下來的、描寫的童趣最多的詩詞都是發生在鄉村田野,或是山中林間。是的,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童年故鄉,都是在大自然中。只有在大自然中,孩童純真與好奇的秉性,天真爛漫的行為,才會讓人覺得更真實、更有趣。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