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竹林七贤砖画高清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的這件鎮院之寶藏著不少秘密

火烧 2021-09-19 04:30:44 1041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的這件鎮院之寶藏著不少秘密 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資訊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的這件鎮院之寶藏著不少秘密  

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資訊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也在該網站寫了一篇關於南博「竹林七賢磚畫」的文章,這讓「竹林七賢」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記者探訪南博時卻驚訝地發現,「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個人,而且磚畫中也不是「竹林」,反倒是杏樹居多。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文 秦懷珠/攝

一問:「竹林七賢」怎會變成了「八賢」?

歷史記載,「竹林七賢」為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他們常結伴遊於山林,沉湎於酒樂。

竹林七贤砖画高清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的這件鎮院之寶藏著不少秘密

「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在撰文中,則特別提到,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模印拼嵌「竹林七賢磚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幅魏晉人物畫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南京和丹陽地區目前一共出土並對外公布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丹陽胡橋南朝大墓、丹陽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陽吳家村南朝大墓。其中以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賢磚畫’保存最為完好。」

記者昨天在南博歷史館看到,該「竹林七賢磚畫」共兩幅,每幅描繪四人。其規格均為長兩米多,高近一米。畫面中的人物,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態:或頭梳雙髻,目送秋鴻,手彈五弦;或身著長袍,口作長嘯狀;或裹著頭巾,一手挽袖,一手執杯而飲……

但這就帶來了最大的疑惑之處——畫面中多了一個人,「七賢」變成了「八賢」。再仔細看,陪伴「竹林七賢」的幾乎無竹,反倒有銀杏、松樹、槐樹、垂柳等樹木,其中以杏樹居多。

二問:灰不溜秋磚畫何以成「國寶」?

南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竹林七賢磚畫」是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2002年1月已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這讓記者大吃一驚。這些看上去灰不溜秋的磚畫,緣何能被視為「國寶」?

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主任朱向東潛心鑽研「竹林七賢」多年,一談起西善橋的歷史便如數家珍。他回憶說,1960年4月的一天,現在的南京第二鋼鐵廠擴建工程中,工人們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山——「宮山」的北麓出土了數十件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墓室兩側的磚印壁畫。壁畫分為兩部分,各長240公分、高88公分,由近300塊磚拼砌而成。

「當時就轟動了!」朱向東說,因為這組「竹林七賢磚畫」是被發現的以實物呈現的最早的魏晉時期人物畫,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繪畫,完整地保留了魏晉人物的性格和風貌。中國古代人物畫技法主要是「十八描」,其中的「鐵線柔絲描」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是一種沒有粗細變化、遒勁有力的圓筆線條,由鐵線描勾勒成形的衣紋線條常常稠疊下墜,後人稱讚其形若「曹衣出水」。「竹林七賢」磚印壁畫中的人物線條即屬「鐵線柔絲描」,只有南朝頂尖畫師顧愷之等人能畫。

「六朝時期顧愷之等人的繪畫真跡作品早已消失。」朱向東進一步解釋說,該壁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美術史處於空白的六朝繪畫遺存,在中國美術史上彌足珍貴。

朱向東說,細看壁畫八位人物之間,包括五株杏樹、兩株垂柳、一株槐樹、一株青松、一株闊葉竹。「竹林七賢」,卻不畫竹子與他們相伴。這一點也是引起轟動的原因之一。

三問:母本原創者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

當年考古人員把磚畫運回南博後,研究出了其製作的工藝流程:先由畫家繪畫粉本(母本),將畫面分割後淺刻成木模,再以模印在磚坯上,每磚編以次序,待磚燒就,築墓時依次堆砌。

後來,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林樹中曾考證,南博該磚畫出土之墓很可能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墓(成於景和元年,465年)或後廢帝蒼梧王劉昱墓(成於元徽五年,477年),畫的母版極有可能出自六朝著名的宮廷畫家陸探微,因為畫中極具陸探微畫作的「秀骨清像」的風格。而朱向東昨天指出,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磚畫母本作者更有可能是顧愷之。

朱向東說,綜合國內多位頂尖專家的論證,西善橋宮山大墓的磚畫,在手法上繼承了兩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寫實結構和用筆,線條挺勁銳利,突破了兩漢以來的繪畫技法,熟練地運用和發揮了線描的表現能力。畫中的人物、樹木的刻畫手法、風格,以及人物神態、衣褶飄袖,都與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宋代摹本)極其相似,並且顧愷之本人也是東晉名士,生活的年代與「七賢」人物相近。而陸探微出生年月不詳,但有史料考證其卒於南齊永明三年(485年)後。按此推算,西善橋宮山大墓主人下葬時,他當時也許還是幼兒或者根本沒有出生。

雖然眼下原創者究竟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仍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該畫代表了當時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準。

專家:

「第八賢」是

「知足常樂」的榮啟期

朱向東說,事實上,「竹林七賢磚畫」只是大家習慣的簡稱,在國家文物局名錄中,其規範名稱應當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榮啟期就是畫中那個與「七賢」並列的第八人。

榮啟期為何能與「七賢」並立?

朱向東說,榮啟期是春秋時隱士,比「竹林七賢」的時代要早很多。傳孔子遊泰山時路遇榮啟期,見其衣不蔽體、邊彈邊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便問混成這樣何樂如此,榮啟期自言得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這一故事後被引入「知足常樂」之典。畫者把榮啟期與「七賢」並列,既有把榮啟期作為楷模之意,也是墓室布局需要,解決了兩側磚印壁畫構圖對稱的問題,一舉兩得。

魏末晉初時期,政局動蕩不定,上層權力頻繁更換,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並禍及無辜,士大夫階層在忐忑不安中期望在老莊之學中尋求慰藉。此時,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出現,他們不僅才藝出眾,而且政治態度鮮明,所有人均「玄虛淡泊,與道逍遙」,而且這七人有中國文人追求的才氣、風骨,以及精神追求,到現在都是中國文人的標桿。

那麼,為什麼壁畫中杏樹較多呢?朱向東稱,這是因為杏和杏林自三國起就被道家視作「仙物」。

相關新聞

六朝錯版「竹林七賢拼磚畫」 可能是因墓穴主人匆匆下葬

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官方微信上,有該館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照片。「考古工作人員最終並沒有拼出完整的畫面,是何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線條的豐富表現力,無論是人物衣紋的描繪,還是動作神態的表現,都顯得張弛有度,氣韻生動。除了人物的描繪,拼磚畫的最大特點是眾多樹木的出現,對於樹木形態的細節描繪,突出了樹木的個體特徵。人物與樹木等圖像元素之間進行合理的位置安排,人物或臥於其間,或依靠樹下,或飲酒,或奏樂。」六朝博物館官微如是寫道。

在即將於18日閉館的六朝博物館,記者看到,磚畫中,八個人的圖案毫無順序,在畫面上可以看到「山濤」、「劉伶」、「阮籍」、「阮咸」的名字,仔細觀察還能看到部分人的頭的局部,古琴,甚至酒樽裡的小鴨子,但整個磚畫「支離破碎」。

對此,朱向東的觀點是,南朝人喜歡才氣,加之附庸風雅、「仰慕同趣」的社會風尚,因此諸多顯貴的墓葬裡都要安放「竹林七賢壁畫」。六朝博物館之所以出現錯版的拼磚畫,很可能是因為南朝殺戮不斷,墓穴主人匆匆下葬,所以連墓室兩側的磚印壁畫都拼錯了。

本文來源:中國江蘇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