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衙禁軍:宋代版中央警衛團

火烧 2022-10-17 08:30:00 1051
三衙禁軍:宋代版中央警衛團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 5 宋代皇權具有強烈的軍事底色,靠兵變登上帝位的宋太祖,深知要避免趙宋政權重蹈前五個短命王朝的覆轍,必須改革兵制,加重集權,根除中唐以來「兵驕則逐

三衙禁軍:宋代版中央警衛團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5)

宋代皇權具有強烈的軍事底色,靠兵變登上帝位的宋太祖,深知要避免趙宋政權重蹈前五個短命王朝的覆轍,必須改革兵制,加重集權,根除中唐以來「兵驕則逐帥,帥強則 叛上」的惡習。否則,趙宋天下想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由此,趙匡胤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基本原則是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反映在軍事統禦體制上,首先是建立樞密院——創建「三衙禁軍」安保體系,其次是實行以文制武。

「三衙禁軍」是宋朝國家主管的警衛體系,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總稱三衙。

(北宋禁軍。圖片來源於網路)

殿前司所領殿前諸班(即騎兵)、禦龍諸直(即步兵),為皇帝近身衛士,直接護衛宮中的宮殿。殿前司的騎軍捧日左、右四廂及步軍天武左、右四廂,與侍衛親軍馬軍司的龍衛左、右四廂及侍衛親軍步軍司神衛的左、右四廂,總稱「上四軍」,為三衙禁軍中的精銳,負責京師及皇宮諸門之守衛,及備征戍。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

(北宋皇宮建築氣宇軒昂,盡顯王者之風。圖片來源於網路)

上四軍各廂的軍官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軍使、副兵馬使、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吏員名目有: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開拆官、前行、後行、通引官、客司、主獄等,南宋時還增加都吏、副都吏、典史、副典史、書吏、典書、副典書、抄寫等。

(威風凜然的禁軍出巡。圖片來源於網路)

宋朝禁軍規模之龐大、體系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衛部隊。

宋太祖開寶年間,全國軍人37.8萬人,其中禁軍便有19.4萬人。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歷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

《曲洧舊聞》有「藝祖養兵止二十萬,京師十餘萬,諸道十餘萬。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圖片來源於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衛皇帝,還保家衛國,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

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為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為此感嘆道:「窮吾國者,冗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三衙禁軍:宋代版中央警衛團

(用數字講「三冗」 牽一發全身動。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總體上看,趙匡胤總結唐末五代政治的歷史教訓,以文制武,防范武將,並有意識地引導社會價值觀向重文輕武轉變,從而使得擁兵將帥的地位相比於五代而言發生了顯而易見的下降,所謂:「祖宗時,武臣莫尊三衙,見大臣必執挺趨庭,肅揖而退,非文具也,以為等威不如是之嚴,不足以相制。」(卷1《行在越州條具時政》)

「松鼠公會」微信號:songshugonghui

推薦理由:見識,見聞,知識。提供茶餘飯後最好的談資資訊。

本文來源:松鼠公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