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伟人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伟人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时候就投身国家,为国效力。楚怀王也十分赏识他。他提出的六国纵横抵抗强国策略深得怀王认可。屈原从六国开始身负重任一个一个去游说联结,最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伟大的外交联盟使六国齐聚齐心。
屈原图片
然而秦国对六国联盟的忌惮和楚国国内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离明君治国越来越远。
首先是太子兰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挡了太子兰的权力之路,又夺去了他的风头。人们说树大招风。但凡聪慧之人,谋权化策都会有一些小人之心,圆滑处世才能得以在国家权力机器中保存性命。屈原显然更像君子诗人,一位才华灼灼有着雄韬伟略的梦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飘逸才子而非在权力倾轧的混泥中。楚怀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运的,而被君主猜疑却是常态。
太子兰,宠妃郑袖,加上秦国张仪,他们联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势所趋。首先是内部太子兰等多次用小人之计挑拨,打破怀王和屈原之间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张仪用厚重礼物作诱饵让楚怀王枕边人教唆使坏,而屈原却并没有这些小人之术,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怀王面前大谈联盟,楚怀王没有听进屈原的劝告和坚持,因为利益贪婪蒙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终被小人弄臣们驱赶出楚国国都,远离政权。
所谓木过刚则易折,人过直则易损,就是这个道理。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得知楚怀王病死秦国更是伤痛难当。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诗歌辞赋,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他深爱的楚国即将灭亡之际,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
屈原跳的是什么江
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屈原因楚国君主听信奸佞谗言导致国家衰败而投江自尽。这愤慨一跃让一条原本默默无名的江流也跟着出了名,那么屈原跳的这条江是什么江呢?
汨罗江图片
这条江名为汨罗江,发源于黄龙山梨树n(今江西省境内),全长253公里,上古时候罗国倚江而建,因罗国国性为芈而得名汨罗江。汨罗江的水量充沛,水质清洌,流经区域非常广泛,古代沿途居民世代依靠打渔为生,生活富裕安稳。
放着那么多的河流不选,屈原为什么非要跳这汨罗江呢?其实,这与汨罗江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汨罗江流经楚国和秦国,站在汨罗江边可以清楚的看到楚国都城的情况。虽然屈原已被罢免官职遭到迫害流放,但是他的心始终悬系在楚国的国家安危之上。亲眼见证了楚国的大门被秦国攻破,屈原的文人脾性促使他做出了自尽的选择。另外,屈原为芈姓屈氏,是落魄的楚国贵族,芈姓历史久远,有观点说屈原的祖先为上古罗国的皇室血脉。这样看来,屈原选择投身汨罗江不是一个概率性的随机事件,而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自杀计划。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汨罗江周边依靠名人效应不断开发旅游项目,想必屈原老人家没有想到历史洪流居然发展至此,否则恐怕他一定会选择一个寂静没有杂乱的地方默默离开这个世界。
屈原名句
“诗歌之父”屈原虽生于战乱纷扰的战国末期,却有着他人没有的浪漫情怀。他的浪漫在他的诗文中得以充分的展现。比如他在《九歌?少司令》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一名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那么它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屈原画像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少司令”并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司令,这位“少司令”指的是一位掌管人间少儿的美貌女神。
因此《九歌?少司令》实际上是一篇用来祭祀的歌舞词。其中的“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叙述的虽是男女之间互相倾慕之情,却也道出了世人都要面临的离别与选择。“兮”在这里是语气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句话是说:“最悲伤的事情当属离别,而最快乐的事情要属结交新认识的人”。一句话道出了柔情万分,古往今来,对生离死别的描述和比喻实在是太多。屈原用这样直接和情绪情感连接到一起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在看待分离和结交新人的这两件不同的事情的反应,鲜活而生动。在看待离别的问题上他也如常人一样的难过,在认识新的朋友的时候也如常人一样开心。
的确,生活在世俗当中的人们难免在寻常的离别中会有万分的感概,就连伟大的具有罗曼蒂克精神的大诗人也不例外。新欢胜过旧爱,相聚胜过相离。这是因为相聚和相识是人生中的加法,谁都会欢迎。而相离和分开是人生中的减法,没有人愿意失去,不管是失去什么。

屈原列传
屈原,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主张律法严格公正,任人不拘旧套;作为诗人,他想象力大胆奔放,辞藻华丽优美,留下数量众多的传世名篇,开创了不少新型诗歌体裁。战国末年,秦国势如破竹,轻取楚国,国破家亡之后,流放在外的屈原心知报国无望,郁郁之下投江自尽。
屈原画像
名门出身的屈原,自幼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因其才华出众、出身显赫,所以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常受楚怀王召见商议国事。在屈原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屈原自知楚国国力不抵秦国,于是向楚怀王建言与齐国联合,形成楚齐联盟,抗衡秦国。奈何屈原性格耿直且楚怀王受小人蒙蔽,几年后屈原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他极力反对楚国与秦国成为盟友,说秦国不可信任,因此受到楚怀王的驱逐,从此开始流放生涯。
楚襄王在楚怀王去世后接替王位,加大了对屈原的迫害程度,并将他流放到江南地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击楚国,不久后楚国灭亡,屈原得知后,泪满衣襟。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瞬间成为一个亡国无家之人。百般痛苦之下,他选择投汨罗江来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志,一代伟人从此与他热爱的故土永别。
屈原的伟大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影响了历朝历代的后人。
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忧虑。当朝为官的时候,真正的考虑百姓所需;被发配流放的时候,心上也时时牵挂。虽然自己的生活无忧,身体倍儿棒,但是思想负担上的压力也只能寄于诗词之中,才得以缓解。
屈原石像
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在楚国后期灭亡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被流放二十多年的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个隐士。连捕鱼的渔翁都在劝他乱世之中,自保方是最重要的事儿,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投江殉国。他这份对国家的爱,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人设立端午节最初的愿望也是希望江中的鱼儿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
再者是屈原性格中对“真”的追求,在他当朝为官之时,他仍然是黑白分明,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做错事情,他会毫不犹豫地当场指出。或许也是因为他贵族的身份,让人明面上不敢说些什么。但是这样直接,怎么可能不给自己招来怨恨。但是如果长袖善舞,这也不可能是后面能做出传世佳作的屈平了。
可幸的是,屈平能够为历史所铭记。不管是他的佳作,还是他的事迹,亦或是他的精神气节。而这份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危亡的时候最需要的东西。
屈原的人是历史中的,但是他的精神却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不可能被历史长河所湮灭的东西。
屈原怎么死的
一提起屈原,大家都觉得听起来耳熟,但是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干了啥人们还得仔细再过两遍脑子才能想起些蛛丝马迹来。相比之下,他的死可是时刻活在我们心中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死的那天恰好是端午节。在这吃货横行的年代,吃粽子就想起屈原来了。那么,屈原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屈原投身的汨罗江
话说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揽子计划都在领导的授权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不想这新官上任的火烧的太旺,引起了朝中亲贵大臣的嫉妒和不满。于是,这些势力便联合起来把屈原挤走了。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不是这发出反对之声的人们多么有正义感,而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更坏的方法――逼迫屈原自尽。
这些人也是算准了屈原的脾气,越是忠贞爱国越不能看到国家衰亡,亲眼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果遭到践踏,想必屈原也就会被气个半死了。这些人脑筋转的可是快,楚国灭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着做秦国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还得继续。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满腔怒火,积怨良久,丝毫看不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横抱着大石头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还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小长假,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