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来历 岳阳楼的介绍、历史、文献和特色有哪些
岳阳楼的介绍、历史、文献和特色有哪些
一、岳阳楼的介绍: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
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岳阳楼-君山岛 于2011年9月6号正式授牌为5A景点。
二、岳阳楼历史: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 训练和指挥水师。
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4月)毁于战火,翌年重修。
清代多次进行修缮。
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
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三、文献和特色: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
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篆刻着《岳阳楼记》全文,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
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
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
此外,人们把范仲淹作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岳阳楼记》和邵竦篆刻并称为“天下四绝”,并树立了“四绝碑”至今保存完好。
附近有二醇亭,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三度醉卧此间;仙梅亭,因挖出有枯梅花纹的石板相传为他迹而得名。
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
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md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
各楼悬挂着原有的木刻匾对,并增刻了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
其中一楼有一副长达102字的对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而三楼一副短联,仅仅八个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
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当他重修岳阳楼后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
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