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天气 当天气改变历史
当天气改变历史
有没有关于 “天气改变历史” 方面的书籍或资料
有。
一、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攻曹,恰巧那天刮的是东南风,成为孙刘联军胜曹的一个因素之一。
二、诺曼底登陆的天气决策
1944年6月4日,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晚上又下起倾盆大雨,盟军统帅部的指挥官们焦急万分,诺曼底登陆能否按计划实施就看天气了。这天夜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得到了世界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从美国传来的天气预报:5日有风暴通过英吉利海峡,6日在两条冷锋影响的空隙之间将有十几个小时的好天气。盟军气象联合小组也得出相同结论。5日凌晨,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召开天气讨论会,正式发布命令,6日开始行动。
然而,德军的气象人员却没有预报出6日的短暂好天气,认为法国西部地区连续数日将会是暴风雨的天气,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不可能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发起进攻。德军西线司令官隆美尔对部下交待说:“天气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而他自己于5日早晨回国,去庆贺他夫人的生日了。因此,德军在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甚至连一些例行的飞机、舰艇的巡逻也都被取消了,因而使得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当后来有人颂扬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时,他曾诙谐地说,不是他,而是天气预报下达的进攻命令。
三、希特勒入侵苏联
1941~1942年的冬天应该是温和的。知名的德国气象学者弗朗茨?鲍尔是最先实验长期天气预测的人士之一,他向希特勒做了如此的保证。因为前3年的冬天格外的冷,这一次应该暖和些。连续4年寒冬在苏联150年的气象记录中从未见过。
………………
苏联的秘密武器——天气,即将转变战争的趋势。希特勒没有考虑到苏联的特色天气之一,即名名为“大沼泽地”的天气,在这种天气背景下,土壤会变成沼泽。虽然希特勒已经从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仑的灾难中吸取了一些教训,同时他也预期到春天的泥泞期,但是他相信,在那之前,他们早已将纳粹党旗飘扬在莫斯科的上空,所以这一点并不重要。气象学者警告过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泞期,但是他没有听进去。
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长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优势兵力的闪电战。但是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后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沼泽,使苏军赢得了备战的准备,军队和物资得到较好准备。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没有既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物资等方面都准备不足。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苏军则士气高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苏联人民的抗战激情。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势集中向中央集团军群。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德军大概有250,000的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于这场战役。 所以,德军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寒冷的天气导致的作战计划失效及物资不足。另一方面是苏联的全民抗战。 拿破仑和希特勒以相同的原因在莫斯科战败,所以后世称:莫斯科是战争的禁地。
天气并不是改变战争形势的唯一因素,但是天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苏联广阔的地域中,天气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一位曾经服役于东线的前德军将领写道,“认识并尊敬这股力量的人便能够战胜它,不屑或低估它的人便有招致失败或毁灭的危险
四、广岛的晴朗天气使其成为原子弹投放目标
五、严冬使拿破仑功亏一篑
六、大雾使华盛顿获喘息之机
七、海风拯救西方文明
八、
1 ://bjyouth.y/article.jsp?oid=3312824&pageno=1
2 ://news.sina/w/2006-10-11/154110209208s.s
天气的变化
粮食不足:一项访问了15个国家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季节分野模糊甚至季节消失。不论是孟加拉、乌干达还是尼加拉瓜的农民将无法靠世代相传的耕作维生,因为他们无法再有正常的收成。
农业: 稻米和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养活了数百万亚洲、美洲和非洲人。轻微的气候变化现象足以影响这些地区的稻米和玉米收成。专家预测,到2020年,玉米产量将跌15%,至2020年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和印度广泛地区的农产跌幅将更大。有报告推算非洲因而每年经济损失20亿美元。
健康:曾几何时只在特定地区肆虐的疟疾和登革热病,正向其它地区扩散,而一些防疫措施和医疗设施匮乏的地区首当其冲。根据估计,自1970年代至今,气候变化每年令15万人致命,当中半数在亚洲。
劳工: 温度上升令户外工作者增添压力。在印度德里,高温令工人生产力下降三成。
水: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加德满都和拉巴斯等依赖喜玛拉雅山和安地斯山脉冰川供给水源的城市快将面临水荒。
灾害: 大规模山火和风暴愈来愈频繁地发生,预计至2030年会增加三成。2005年的台风季节录得16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保险业界预计气候变化将令情况继续恶化,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人士朝不保夕。
迁徙:估计年有2600万人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另外每年有100万人因为反常天气或天灾影响而搬家。海水位上升迫使居于图瓦卢,瓦鲁阿图和孟加拉国湾的人迁离家园
全球变暖正改变地球运作
至少90%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缘于此
南极企鹅数量锐减、欧洲植物开花时间提前、美国河流流量变化……在研究人员眼中,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其实可能有着共同解释:全球变暖。
一个由多国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分析近40年来研究报告后认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的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罪魁祸首
参与此次调查的研究人员来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还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环境问题专家。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正式把全球生物习性重大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相联系。研究报告刊登在英国杂志《自然》上。
调查小组详细查阅1970年以来涉及28800种动植物数量或生活习性变化的研究报告,以及829份针对七大洲内河水水位暴涨和冰川消融等环境变化现象的分析报告。还查阅相关区域内人类砍伐森林、改变土地用途等行为对环境或生物种群产生影响的历史记录。经过比较后发现,全球变暖是全球90%的生物习性和数量变化的唯一解释,也是95%的自然环境变化现象的罪魁祸首。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美国专家辛西亚·罗森茨魏希说:“我们认为,气候变化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连锁反应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的恶劣影响呈现连锁反应,气温升高造成的一个环境变化,可能接着导致其他变化发生。
比如,一篇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造成南极冰层减少,磷虾数量随之减少85%。另一篇研究报告则指出,同一地区内,以磷虾为食的帝企鹅数量也在一个暖冬内减少50%。还有报告认为,磷虾数量减少导致以磷虾为食的海豹“减员”,处于下一食物链环节的北极熊跟着面临“缺粮”。
美国地质学会的北极熊研究专家2006年专门调查了北极熊咬食同类的3起事件。调查结果显示,食物短缺可能是它们攻击同类的原因。美国内政部14日以北极熊受全球变暖威胁为由,把它列入濒危物种名单。
前景堪忧
调查小组的研究多涉及1970年至2004年发表的报告,这一期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摄氏度。罗森茨魏希说,过去30多年来仅0.6摄氏度的气温增幅已影响世界众多区域内的环境和生物,这不得不让研究人员担忧今后可能发生的情况。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先前预计,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达到2至6摄氏度。
罗森茨魏希警告说:“显然,我们不得不适应气候变化,我们需要试着缓解它。气候变化真实存在,现在正在发生。”
历史上,那些是由于天气变化而导致战争发生根本性扭转的战役? - 搜
雾:刘邦在“白登之围”时,利用大雾天气得以成功逃跑,这一战让刘邦意识到匈奴战力强大,于是对匈奴的外交政策由战改和,开启了汉朝公主“和亲”的历史。
雨天:三国时期魏蜀在樊城大战,樊城两面临河靠岗,关羽发现魏军尽数驻扎在低洼之地,便利用该地区秋雨连绵、汉水秋汛的时机,率军攻打魏军。最后魏军不战而降,是为“水淹七军”。
低温天气:公元986年发生的一场宋辽战争,则是宋军栽在了弓箭上,但这一次问题不是出在雨,是低温。当时正值隆冬,宋辽在河北一带交战,宋军士兵由于天寒无法操控弓弩,被辽军大败。
寒冬: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远征俄罗斯。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直捣莫斯科。
几周后,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数十万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这次失败标志着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开始,也使得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强国的地位逐渐树立起来。
扩展资料:
在战争中,如何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克敌利胜,是军事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现代战争中利用大雨、台风、酷暑、严寒、风向、云雾、潮夕等条件,加速或减缓战争的进程,最终获胜的战例俯拾皆见。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因地制宜。历史上的军事家们无一不擅长利用外界因素来最大限度得扩大己方得优势,并且凭借这样的优势最终战胜敌人。
结合历史,谈谈气候变化与朝代更替有何联系.thank u.
比对近两千年来数据后,得出大胆研究结论,中国历史上王朝倾颓、内战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阶级斗争或治理不善。这是全球首次针对气候对中国古社会的影响,作出系统性的研究。
尽管与天气相关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水或瘟疫等会加速中国朝代更迭的理论并非新发现,但在中科院专研气候对人文影响的专家张志斌率领下,中国大陆与欧洲科学家,将两组逾1900年的数据拿来比较。他们研究战争频率、米价变动、蝗灾、干旱以及洪水,并将内战和外力入侵作出划分。同时也透过研究,重建当时的气候状况。
张志斌研究团队最大不同处,在于还没有人系统审视过中国长期的****历史中,仔细研究气候与中国社会具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这种系统研究还属首次。
研究发现,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续的温暖气候。
该篇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的论文,得出结论为:“农业王朝的崩解,诸如东汉、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与低温或温度骤降有关。”
文章指出,气温一年若平均下降二℃,就会让草原的生长最多短缺四十天,而草原对畜牧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侵。
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研究发现,气候变冷时也会有更多干旱及洪水,但直接引发战争与朝代变动的,则是米价变动以及蝗灾。
他们发现罗马帝国和马雅文化,也是在气候变冷时衰亡。张志斌研究团队还推测,每160年或320年气温的周期性地变动,与自然气候的变化,亦即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波动有关。
天气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纵观历史,人类的活动影响着气候,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波及每个国家和个人。
在人类发展的许多时刻,气候常常施展威力,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无形之手。在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所环绕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在这片中国最大的沙漠里,天山与昆仑山的融雪形成了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经过两千多公里的绵延流淌之后,塔里木河最终注入罗布泊,汉代称之为蒲昌海。
蒲昌海给沙漠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里成为沙漠中最美丽的绿洲。在蒲昌海的西北岸,曾经存在过一个美丽国度——楼兰。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三度出使西域,楼兰第一次进入了中原人的视野,贯通东西方的古代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兴起。东来西往的客商们牵着驼队,源源不断地来到这片沙漠中难得的绿洲歇脚、补充给养,沙漠之珠楼兰也因此空前繁荣起来。
夹在匈奴与汉朝两个强大政权之间,楼兰王不得不小心翼翼。公元前77年,汉使傅介子奉命以赏赐为名,于宴席中斩杀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改立曾身为汉朝人质的尉屠耆为王。
为阻止楼兰再次反叛,汉武帝下令楼兰人迁至距伊循城不远的一片原野,建起了他们新的都城扜泥城,并改国名为鄯善。迁走楼兰人后,汉军开始在楼兰地区修筑长城,屯兵驻守。
为解决后勤问题,从内地来的汉军和农夫们习惯性地开始开垦荒地,锋利的犁刀划开一片片灌木和杂草,堆积在空地上烧成灰烬。据史料记载,西汉在楼兰驻有屯田军约一万人,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人。
按每个屯田士卒耕种十五亩地计算,人数最多时可垦田地近二十三万亩(约合十五万平方公里)。汉军屯田鼎盛时期,楼兰城的绿洲几乎完全开垦成了农田。
同时,人们还砍伐了大量生长缓慢的胡杨树建造房屋,手工作坊、民用炊火也消耗了大量林木。与汉人不同,楼兰本地人多以畜牧业为生,极少种田。
没有了树木的庇护,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酷烈的太阳和漫漫无尽的黄沙。在人们“无意”的破坏下,楼兰那些历经亿万年进化留存下来的野生植被系统被破坏,树木被砍伐,开荒后生产的农作物又被取走,使地表完全裸露。
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邻近的沙源不断入侵,绿洲的土壤变得疏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农业生产对水的大量消耗,使罗布泊的水量越来越小,蒲昌海在消失。
农田得不到灌溉,粮食减产严重,后期的驻军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口粮供给日益紧张,驻军政府不得不多次下达要求吏兵节省口粮的命令。楼兰出土文书显示,当时屯兵的口粮,开始为“一人日食一斗二升”,后减为“一人日食八升”,再后减为“一人日食六升”。
最后一任楼兰官员王珩等来的是一纸调令,与驻守楼兰的士兵一同返回洛阳。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由于塔里木盆地河流大部分源于冰川融水和降雨,气候的转干和变冷都使河流水量大大减少,河流流程缩短,塔里木河水系瓦解。楼兰面临着自然的考验,但结局并未就此注定。
遗憾的是,人类将最后的机会变成了一次充满风险的命运赌博。结果,人类输了。
最终楼兰古国被无边无际的沙漠吞噬。严寒重创蒙古帝国西征野心公元十二到十三世纪,中亚草原上的气候相对温暖,水源充足,牧场丰盛,人口和畜群数量都大大增加,一支可怕的军事力量在这片草原上崛起了——蒙古人相信,光荣的士兵,不能老死在故乡,征伐成为必然选择。
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十五万大军西征。蒙古帝国逐鹿欧洲的序幕由此拉开。
蒙古军将基辅、波兰、德国联军一一击败,继而越过多瑙河,大举向西推进。西征的蒙古大军让整个欧洲陷入了惊恐和战栗,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
蒙古大军制胜的秘密就在于骑兵。在火炮发明以前的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威力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火炮,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蒙古人将骑兵的威力发挥到极限,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高峰。而决定骑兵胜败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类最早也最忠实的朋友——马。
马虽然带来了牧民生活的必备原料以及快速移动攻击的便利,但是马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其致命的弱点。马和牛不同,在牛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个瘤胃,这使得牛可以比马消化并且储存更多的蛋白质,而马因为没有瘤胃,不能反刍,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都不太好。
这意味着马必须有充分的草料保障。但是从1260年到1368年为止,蒙古草原变得非常寒冷,尤其是1260年气温突然下降,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气温依旧如此。
蒙古草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本就难以到达,因此只要气流遇阻,干旱就会来临,经历一个寒冬或是干夏,就会有很多马匹死掉。蒙古草原上气候的变化悄无声息地介入了历史,这场降温几乎毁掉了整个草场,西征的拔都和他的蒙古骑士们不得不放下刀。
他们原计划入侵奥地利,毁掉维也纳,然后沿着德意志的各个公国推进,继而将进攻的矛头指向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谁知天意难料,气候变化的威力胜过千军万马,严寒让蒙古人的野心遭遇了创伤。
能源与机器让地球逐步升温1769年,英国人瓦特在原有蒸汽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生产。
历史上,那些是由于天气变化而导致战争发生根本性扭转的战役
海风拯救了西方文明
希腊文明以及接下来整个的西方文明能够延续下来,可以说离不开希波战争中的一场海风。当年,波斯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完全有能力推翻希腊。在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海军只有战船358艘,而波斯庞大的海军拥有1207艘战船。但在战役开始前,由于不熟悉天气、航情,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随风飘碎,战斗力损失了一半。希腊海军将领特米斯托克利斯利凭借对于风力知识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希腊文明赢得了发展繁荣的可能性。
神奇的台风拯救了日本
公元13世纪,元朝皇帝忽必烈一心想征服日本,结果却由于两场台风遭到了挫败。据历史记载,公元1274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曾派出一支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遭到日本武士的抵抗,后又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最终遇到台风而全军覆没。1281年,忽必烈又组织了一支4400艘战舰组成的超大规模舰队再次东征日本。元朝军队在高岛附近又一次遭到台风袭击,绝大多数船只沉入海底。日本神道教僧人一直相信这两场台风来自祈祷的力量,因此之后一直称其为“神风 ”。
无敌舰队遭遇风暴
如萨拉米斯海战之于波斯和希腊,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利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关键的战役之一。
英西战争后期,剩下的西班牙舰只乘着风势向北逃窜,准备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回国。受损的舰队抵达苏格兰西北岸的拉斯角时,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风暴掀起的巨浪。战舰漏水、损坏,船员饥饿、生病,他们孤立无援地在海上随风漂泊。许多战舰撞上了岩石;另一些战舰进水下沉,消失在浪涛之中。风暴狂吹了一个月。还有一些战舰在爱尔兰海岸外失踪,数千人淹死。许多好不容易登上爱尔兰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杀死或饿死。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近乎全军覆没。而英舰没有损失,阵亡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无敌舰队的惨败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从此丧失,西班牙在海上的实力从此一蹶不振,英国开始走上海上霸主的位置。
北方战争受气候影响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1709年7月,4.2万俄军同3.2万瑞军在波尔塔瓦展开激战。当时的瑞典国王查尔斯七世带领部队进入俄境内,由于俄国冬天寒冷,气候恶劣,瑞军在长途跋涉中就损失了许多人,最终战败。波尔塔瓦之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1721年,俄瑞在芬兰尼施塔特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得以自由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枢密院奉上彼得一世以“大帝”尊号,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一场大雾为华盛顿留下了活口

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军队由志愿兵组成,既没有武器也没有制服。而相比之下,英军却装备齐全。1776年8月22日,在美长岛战役中,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军本来可能遭到彻底的挫败,可是一场适时的大雾掩护美军顺利撤退,为其以后的反攻埋下了伏笔。
拿破仑败给了寒冬
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远征俄罗斯。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直捣莫斯科城。几周后,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数十万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这次失败标志着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开始,也使得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强国的地位逐渐树立起来。
希特勒重蹈拿破仑覆辙
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但是,形势远远没有预想的乐观。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0~30℃,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而苏军习惯寒带生活,并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戴上了护耳冬帽。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敌16.8万人,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而这离不开冬天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