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贵人语迟的例子 历史上说话迟的人

火烧 2022-08-02 14:19:22 1119
历史上说话迟的人 1.男孩说话晚聪明的例子“贵人语迟”。有人把爱因斯坦列为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这是否有科学依据?生活中,人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早,家长就喜滋滋地夸赞

历史上说话迟的人  

1.男孩说话晚聪明的例子

“贵人语迟”。

有人把爱因斯坦列为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这是否有科学依据?生活中,人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早,家长就喜滋滋地夸赞自家孩子聪明早慧;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晚,家长也会自我安慰地说,“贵人语迟”嘛,连爱因斯坦都是三岁才说话呢。可是,爱因斯坦,这位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真的是三岁才开口说话的吗?近期,有国外学者对“爱因斯坦三岁才开口”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爱因斯坦文档中,有一篇被很多专业期刊引用的文献——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水平低的传言。文中提到,爱因斯坦确实说过,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认为说话较晚,还咨询过医生。

但爱因斯坦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说整句话了,而他的语言问题可能更多是在7岁之前总是沉默寡言,而且总是轻声重复自己的话。因此,家长拿爱因斯坦的例子安慰孩子,说小孩子开口学说话晚属于“贵人语迟”实属误导。

2.男孩说话晚聪明的例子

“贵人语迟”。有人把爱因斯坦列为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这是否有科学依据?

生活中,人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早,家长就喜滋滋地夸赞自家孩子聪明早慧;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晚,家长也会自我安慰地说,“贵人语迟”嘛,连爱因斯坦都是三岁才说话呢。可是,爱因斯坦,这位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真的是三岁才开口说话的吗?

近期,有国外学者对“爱因斯坦三岁才开口”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爱因斯坦文档中,有一篇被很多专业期刊引用的文献——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水平低的传言。文中提到,爱因斯坦确实说过,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认为说话较晚,还咨询过医生。但爱因斯坦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说整句话了,而他的语言问题可能更多是在7岁之前总是沉默寡言,而且总是轻声重复自己的话。因此,家长拿爱因斯坦的例子安慰孩子,说小孩子开口学说话晚属于“贵人语迟”实属误导。

3.历史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有哪些

求求你选我吧!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

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

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

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历史上贵人语迟的例子 历史上说话迟的人

恐怖主义是美国反对的,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恐怖主义的手段之一,是将无辜者押为人质。

当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就杀害人质以示儆。美国为了警告或报复伊拉克企图暗杀布什前总统,派飞机前往袭击。

如果击中了那些未遂的凶手,伸张了正义,这样的行动可以为大家认可。可是事实上杀死的都是无辜百姓。

这种行动和恐怖主义何异!从反对恐怖主义出发,最后自己变成了恐怖主义者,也是因为把“己所欲,施于人”推行得过了头。 一个美国兵被杀,美国控制的新闻机构大肆宣传,白宫和国会反映强烈,并且立刻在外交上有所反映。

而一名索马里百姓被杀,新闻里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甚至连一句也不说,好像只是踩死了一只蚂蚁。人和人平等不平等,从这些比较里可以强烈地感觉到。

这种行为,决策是错误的. 如果当地百姓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里就不会发生内乱和饥荒。反过来说,如果当地人不懂得或不愿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不论国际社会如何干涉,动乱就不可能完全平息。

有了这个认识,就会懂得,国际社会对索马里的帮助只能限于缓解人民的痛苦,而永远不可能是平息内战。近年来联合国的军事行动十分频繁,究竟什么是这些行动的目的?它的界限何在?一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军事行动中汲取经验,更重要的,是从法学、伦理学、哲学的深度上理解儒家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

4.历史上不听忠言逆耳的人物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此时,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攻打刘备,终于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都。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许都便不再是空虚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兵众虽少,也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计。将军据有山河之固,拥有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选拔精锐,分为奇兵,速速打击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他救右则击左,救左则击右,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这样,我方还没疲劳,敌方已经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战胜它。如今放弃必胜的策略,以一战决定成败,倘若不能如愿,悔之晚矣!"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

5.孩子说话晚是“贵人语迟”吗

生活中,谁家小孩子要是开口学说话晚,家长会自我安慰说“贵人语迟”。

有人把爱因斯坦列为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这是否有科学依据?生活中,人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早,家长就喜滋滋地夸赞自家孩子聪明早慧;谁家小孩要是开口学说话晚,家长也会自我安慰地说,“贵人语迟”嘛,连爱因斯坦都是三岁才说话呢。可是,爱因斯坦,这位历史上最有名的“贵人语迟”典型,真的是三岁才开口说话的吗?近期,有国外学者对“爱因斯坦三岁才开口”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爱因斯坦文档中,有一篇被很多专业期刊引用的文献——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水平低的传言。文中提到,爱因斯坦确实说过,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认为说话较晚,还咨询过医生。

但爱因斯坦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说整句话了,而他的语言问题可能更多是在7岁之前总是沉默寡言,而且总是轻声重复自己的话。因此,家长拿爱因斯坦的例子安慰孩子,说小孩子开口学说话晚属于“贵人语迟”实属误导。

家长别被“贵人语迟”误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门从事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研究的易进副教授告诉笔者:“一般情况下,婴儿会在1岁左右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能被他人理解的词,民间说法就是小孩子‘开口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个体差异非常大。”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主编的《发展心理学》,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孩子过了14个月还未“开口”,家长就应该对其语言发展及相关的听力等方面多加注意,必要时可到医院等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语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小孩子“开口时间晚”;另一方面指“语言迟钝”。易进解释说,小孩子不一定开口晚,但可能在开始说话后较长时间内口齿不清或说话很少,与同龄伙伴相比显得语言比较“迟钝”。

小孩子“语迟”,既可能是能力原因,也可能是性格原因,家长在对孩子的语言发育进行干预时,应该做到“对症下药”。幼儿“金口难开”另有其因 程姐最近很是为女儿乐乐的说话问题发愁。

“乐乐现在一岁零三个月,正处于牙牙学语的阶段,可是从上周开始,乐乐就不爱开口了。”被问到乐乐由谁照看时,程姐说,乐乐由奶奶和姥姥轮流照看。

奶奶是山西人,讲山西方言。姥姥是浙江人,讲带浙江口音的普通话。

程姐和先生在家和乐乐讲普通话。上周,姥姥回浙江了,奶奶从山西老家来北京照看乐乐。

也是从上周开始,乐乐开始不爱说话了,而且经常表现出焦躁的情绪。易进指出,“语迟”的原因有很多,早期环境中的语言输入情况是原因之一。

这就解释了为何在多语言输入环境下,儿童容易“语迟”。以程姐家的乐乐为例,爸妈讲标准普通话,姥姥讲带浙江口音的普通话,在爸妈和姥姥之间进行语言切换已经使乐乐疲于应对了。

这时候又换了奶奶来照看乐乐,奶奶的一口山西方言让乐乐彻底陷入困惑,之前学到的普通话完全用不上,还得重新跟着奶奶学说话。在这样的情境下,乐乐不爱说话、情绪焦躁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此外,幼儿不爱说话还有一种现象是“嘴懒”。易进指出,家长(尤其是隔代家长,如爷爷奶奶)在带孩子时,切忌太“勤劳”,孩子还没有开口或者仅仅指一指,努一努嘴,就把他想要的东西送到他面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嘴懒”,不习惯用语言表达心中诉求。

易进认为,“爱不爱”说话受个性倾向的影响,不爱说话不一定需要干预。但是,如果孩子“不爱说话”会对其生活和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则需加以引导。

引导的目的不在于话多话少,而是使孩子形成语言交往意识。家长应该多提供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认真倾听并尊重孩子的讲述,同时给以积极回应。

“语言轰炸”可对付“语迟” 英国广播公司(BBC)和Ragdoll公司制作的幼儿节目《天线宝宝》自播出以来颇受低幼儿童欢迎。《天线宝宝》节目的一大特色就是重复单纯的儿童语言。

“白云白蓝天蓝,天线宝宝出来玩喽。”“天线宝宝时间,天线宝宝时间,天线宝宝时间。”

节目里反复提及“宝宝烤面包”和“宝宝奶昔”,相同的内容由四位天线宝宝挨个进行重复。这些令成人观众难以忍受的重复信息轮番轰炸,实则符合低幼儿童的认知特点,低幼儿童跟着天线宝宝牙牙学语,对其语言发育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应抓住孩子学语的特点,尽量使用叠词和幼稚可爱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像“宝宝,宝宝想妈妈了吗?”“狗狗,小狗狗,小狗狗在叫”诸如此类。即使孩子回应极少,家长也不要放弃“听力轰炸”,把“关键词”一遍遍地“轰”给孩子听,这样的啰嗦对孩子学语很有必要,反复的重复便于孩子模仿和加深记忆。

除了亲自与孩子互动,家长还可以把声音录下来,播放给孩子听。录音内容可以是家长念给孩子听的故事,也可以是孩子自己说的一小段话,配上欢快的音乐也未尝不可。

“语言轰炸”的方式之所以可被用来对付“语迟”,在于它为幼儿学说话营造了一个语言环境,幼儿被熟悉的、能听懂的语言包围,试着开口说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6.历史人物精彩对话

开场白: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统率80万大军南征,想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恰巧这一年荆州刘表病逝。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害怕曹操,很快就率部投降了。

暂时依靠刘表、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抗,不得已放弃新野,败走樊城,来到江夏与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会合,以待时机。 刘备凭着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抵抗曹操的。

怎么办呢?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主动提出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时,恰巧东吴的大臣鲁肃也来到了江夏。

于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来到了东吴。鲁肃:孔明先生,一路辛苦,请休息一会,我要先去面见我的主公。

孔明:子敬先生,不必客气,您忙您的事去吧。(鲁肃告辞,前往孙权的议事厅。

此时孙权正在和文武百官议事。)鲁肃:主公,您好!我从江夏回来了,特来向您报告。

孙权:哦,(递过一份劝降书),子敬,你看,这是昨天曹操派人送来的劝降书。今日大家正在商议此事。”

鲁肃:(接过曹操写的劝降书看完后)主公您的意思怎样?孙权:还没有定论。(面对大家)你们都发表一下意见吧。

张昭: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凭借天子的名,征讨四方,要是我们不顺从,则名不顺。现在曹操已经得荆州,兵强马壮,势不可敌。

以我之见,不如降曹,这是当前最好的办法了。众谋士一起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主公不必多疑。

如果投降曹操,则东吴老百姓就安全了,江南六郡都可以保全。孙权:今天就议到这里吧。

请子敬留下来,我还有事要问你。(于是,众谋士退下)孙权: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呢?鲁肃:刚才众人所言,实在是误导主公。

天下之人都可以降曹操,只有将军不可以降曹操。孙权:此话怎讲?鲁肃:要是我们投降曹操,还可以衣锦还乡,享受荣华富贵;要是主公您投降曹操,会有那么多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受吗?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像主公您这么有的才干,将来在曹操手下会有好日子过吗?孙权:刚才众人所言,令我大失所望。

现在子敬所言,正合我意。真是上天把子敬赐给我啊!但是曹操已得袁绍的兵力,最近又得到荆州之兵,恐怕我们难以抗衡啊!你说该怎么办呢?鲁肃:我到了江夏,带回刘备军师诸葛亮到此,主公可以问一问他,就知到曹操虚实。”

孙权:你说的是卧龙先生吗?鲁肃:对,他现在正在宾馆里休息。孙权:今日已经太晚了。

明日你先找些文武百官来,让他先领教一下我江东才子的风采,再升堂议事吧。(第二天,议事厅上,众谋士齐聚,鲁肃陪着诸葛亮上场。

众人与诸葛亮作揖后,落坐。)张昭:我,张昭是江东一个很不起眼的读书人,听说孔明先生在隆中的时候,将自已比作管仲和乐毅。

这是真的吗?孔明:哦,是的,这不过是我平生一个小小的比喻罢了。张昭:听说刘豫州三顾草庐,才幸运地得到先生。

还说有了先生后就会如鱼得水,大展宏图。但是,现在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孔明:是的,我们现在暂时处于不利形势,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我的主公刘豫州讲仁义,不忍心夺取他哥哥刘表的城池。而刘琮那小子,却听信谗言,偷偷地投降了。

至于我们下一步将采取什么策略,这是军事机密。恕我无可奉告!张昭:这么说,好像先生言行好像有点不一致哦。

先生自比管仲和乐毅。我们都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了诸侯;乐毅扶助微弱的燕国,夺得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这两个人都有着治理国家的才能。先生自比管、乐的话,那也应该为老百姓除害,消灭乱贼。

但是,实事却是,刘豫州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能够打些胜仗,占据一些城池;现在得到了先生却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到处逃窜。一路上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为什么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没有得到先生的时候呢?(众谋士有人偷偷地笑出了声音来)。管仲、乐毅,是这样的吗?恕我直言,请别见怪。

孔明(哑然而笑):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它的志向岂是那些小鸟们能知道的?比如说,有人得了重病,应该先给他吃些小米粥之类的营养品,再服些药性温和的补药;等他胃口好些,再吃些鸡鸭鱼肉来补补身子。这时身体好些了的时候,用药性猛的灵丹妙药才能再到作用。

否则一开始就用猛药的话,不把人治死再怪呢。我的公主刘豫州,以前在汝南打了败仗,暂时投靠了刘表。

他的军队还不到一千人,将军则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而已。这就像是得了重病的人一样,而且,刘豫州所占据的新野只是一个小县城,人也少,粮食就更少了。

刘豫州不过是暂时借以容身而已,难道还会真的能以新野这个小地方来称霸一方吗?即便是凭借着这些一些装备不精、军粮短缺的军队,我们还能够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打败了兵精将广的百万曹军先前部队,使夏侯敦、曹仁吓得心惊胆裂。我想管仲、乐毅之用兵可能也不过如此吧。

而且,寡不敌众,一时胜败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先前汉高祖刘邦多次被项羽打败,但在垓下一战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因为有像韩信这样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