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唐朝安史之乱有多危险

火烧 2021-12-17 16:10:43 1075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唐朝安史之乱有多危险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伤亡?安史之乱士兵伤亡约为30万人。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唐朝安史之乱有多危险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伤亡?

安史之乱士兵伤亡约为30万人。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唐玄宗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 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国家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危害。速度,详细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具体来说:

唐朝的中央集权受到极大的削弱,从此以后藩镇割据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平叛安史之乱时曾经借助过周边少数民族比如沙陀的势力,因而少数民族势力开始进入中原,一些少数民族借此侵犯唐边境。 战争造成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进而发展起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有哪些经历?(最多三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1、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2、唐廷反击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3、长安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长长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哥舒瀚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10]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唐玄宗想迅速平定乱事,唐朝不可能在经过了六七年而且又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安史之乱镇压下去,他最终的退位也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4、马嵬兵变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存活150多年?

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导致唐朝由极盛开始,逐渐走向衰亡。但是唐朝在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直接立马灭亡。而是又撑了150多年,原因有如下几点。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唐朝安史之乱有多危险

其一,安史之乱的性质,只是唐朝藩镇节度使的叛乱。与一般朝代更替时是由于帝王对百姓的剥削导致百姓不得不起来反抗起义不同。所以安史之乱从本质上讲是非正义,其本质属于一种抢劫行为。纵然有其他势力,由于红眼于唐朝的金银财宝参与其中。但还是有大部分的人是支持大唐的,所以安史之乱最终被平息。

其二,当时的官僚集团大部分还是站在大唐王朝这一边的。毕竟唐朝才是正统,是汉人为主的天下,而安史之乱属于番邦入侵。所以整个官僚集团到最后只是杀掉了杨玉环与杨国忠。并没有对皇帝下手,反而将其保护到安全的地方安置,在此可以看出众人还是站在皇帝这一边的。

其三,唐朝的经济实力强盛。大唐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南方长江淮河一带,而安史之乱叛乱大部分是在北方。南方经济命脉依旧把控在大唐的手中,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要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钱,现在大唐钱粮依旧非常充足,所以对镇压反叛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在镇压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也完全可以依靠南方经济命脉继续发展。

而且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皇帝,还是有几位励精图治是准备复兴大唐强盛的。但是无奈后来内有宦官把持朝政,外有权臣祸乱,最后曾经处于世界顶峰的大唐王朝在苦苦撑了150多年后就这样覆灭了,也是甚为可惜。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存活150多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以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完全不听中央指挥,唐帝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但是唐帝国并没有由此灭亡,而是有苦苦支撑了152年,这个时间并不短暂。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经奄奄一息,其实远远不是,唐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做过恢复大唐帝国昔日风采的努力,但是最终没有能挽救这个帝国。不过经过他们的努力,唐朝又坚持了一个半世纪,所以像教科书中那样安史之乱以后就是五代十国,这对唐朝是很不公平的。

  一、经济方面,唐朝仍然控制住大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就往四川地区跑,结果是河南、陕西基本沦陷。但是安禄山基本只是控制了条线而已,大部分地区还在唐朝自己人手里。安禄山叛乱也仅仅是一场内部的叛乱,既不是外敌大举入侵,也不是农民发动的大规模起义,随后唐朝的各路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叛军最终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

  但是这个投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底盘和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同时他们也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赋税。只是接受了朝廷的册封,而自己内部又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其中河北地区和辽东地区是一直就不给中央一分钱,而山东、中原和岭南一带是时而交时而不交,对于朝廷忠心耿耿的只有四川和江南地区。

  不要小看这两个地区,四川地区是唐朝的后方保证,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唐朝皇帝立刻进入四川盆地避难,守住了剑阁关谁也进不来,自己最差也是一个刘备。而江南则是唐朝的生死命脉,可以说唐朝全靠着江南地区养活了。隋朝末期隋炀帝在江南不肯走,就是因为北方已经成了各路起义军控制的地盘,自己可以依靠江南东山再起。

  崇祯皇帝如果及时的撤到了南方,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悲惨之事,最差的结局也是一个南北朝。江南地区是北方地区失控以后,中原政权的唯一选择。虽然唐朝没有迁都金陵,当然唐朝还没有差到那个地步,但是唐朝中央政权的存在确实是依靠江南在给它不断地输血。其中这还要得益于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可以使江南的财富远远不断地进入黄河,再改道进入长安。虽然当时的人们咒骂隋炀帝,但是他的功劳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从军事上,唐朝也在重振雄风

  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太大一直是唐朝中央政权一个很大的外部威胁,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国防投入也大得多。不过此时唐朝中央政权的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重新建立庞大的军团。在平定的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新崛起的藩镇势力发现唐朝中央政权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仅仅依靠一两个藩镇实在搬不动中央政权。不过中央政权也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搞定他们。于是双方回到了一个很默契的状态,说的简单了就是谁挑头,唐朝中央政权就打谁。至于那些沉默者,唐朝只能默认他们半独立的事实。

  唐朝中央政权也想恢复昔日的风采,他们建立了神策军这支强大的武装,这支武装曾经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挽救了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上台以后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动静搞得太大了,藩镇势力又不傻。结果出现了五大藩镇联合叛乱的局面,唐德宗狼狈逃往汉中。

  到了唐宪宗时期,唐朝可算是翻盘了,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事上又有名将支撑,首先灭了越来越放肆的淮西藩镇,保证了唐朝江南水运的通畅。

  从全国来看,基本上实现了对藩镇势力的全面控制,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唐朝可以做得更好。但是随着唐宪宗被谋害身亡,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藩镇重新抬头,再次以后唐朝再也没有对它们进行过有效的控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如果说唐宪宗的努力是唐朝恢复帝国昔日荣光最后一次努力,那么到了唐朝末期的诸位皇帝就完全是在略尽人事了。

安史之乱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人口锐减?

安史之乱总体来说,其实可以算作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的起义,在安禄山的起义过程中,达到了安史之乱的巅峰,主要出现了两件事情。 一、兵临长安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二、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顺便说一下肃宗登基: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肃宗至德二年正月五日(757.1.29)晚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安史之乱”的“安”不仅指安禄山也指这个)、李猪儿(安禄山的随身宦官,亲信。话说这名字起的真不怎么样啊.....)和严庄(貌似是安禄山的护卫之一)三人串通一气,李猪儿在安禄山睡觉时一刀刺进安禄山腹内,安禄山扑街,享年55岁。安庆绪干掉了安禄山,次日早上,安庆绪以皇上病逝为由,继承了“皇位”,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第二部分:安(安庆绪)史(史思明+史朝义)之乱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好了,简要介绍了一下安史之乱这一场唐VS吐蕃的战争,现在来解释一下人口锐减的原因。 一:兵荒马乱 这是所有起义or叛乱都会出现的现象,常年的征战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军马所到之处百姓也全部遭殃,这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物资短缺 当这个现象成为了一个导致人口锐减的原因时,那就有一个先决条件:短缺物资的不仅是军队,还是整个社会。比一下三国时期吧,三国时魏国在农业这一方面抓得很紧,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所以使得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了起来;蜀国的蜀锦畅销全国,使得当时全中国经济发达。再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期朝政荒废、经济荒废、农业荒废,是一个完美的“三废”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土地荒芜粮食紧缺,让粮价飚的超高,令在安史之乱中丧生的3590W人中有极大一部分。 三:兵役徭役 兵役就不多说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侧面造成及加重了原因2。 LZ你说说...在这种时期能出现人口稳定的现象吗... 话说近2000个字啊...LZ看在我这么辛苦的份上采纳了吧......

参考资料: ://iask.sina/b/3306936.经过了大量改动哦~

有多(17)安史之乱(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